第57章 奇变偶不变?
作者:小香烟   明末:乱世崛起最新章节     
    会议两项关于人口增加的提议,能尽快落实的,自然是晏知县张贴的济民告示。
    “村长,官府张贴的济民告示效果显着!”吕乐松坐在村口前,一边忙碌的登记着前来谷溪村百姓的信息,一边给王毅汇报。
    在一百两银钱的开路下,晏知县的动作很快,将济民告示张贴到了县城、乡村等地。
    而谷溪村的人口,在迅速的增加。
    王毅点点头,问道:“这半个月,有多少人前来谷溪村定居?”
    “目前登记的,有三千七百多人!”吕乐松说出了一个大概的数字,自官府张贴了济民告示,谷溪村每天都有上百人前来。
    如今的谷溪村,已经超过了五千人的规模,房屋早已经住不下了,不得不新建。
    不过,此后每日前来谷溪村的人数慢慢减少,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依照吕乐松的估计,济民告示最终能将谷溪村的人数,增加到一万两千人左右。
    “凡来到谷溪村的百姓,有没有不愿意定居的?”王毅问道。
    吕乐松笑道:“倒是有些人不愿意,但听说了在谷溪村定居的各种好处之后,都改变了主意!”
    当新来谷溪村的人,听说了在分到田地收获之前,无论老幼,每天都能三顿饱饭,哪能抵挡的了这种诱惑?
    虽然要劳作,但他们没来谷溪村之前,每天劳作量更大,尤其是租种地主家田地的人,那可是要被地主当成牛马使唤的。
    在谷溪村参与劳作,往返有轨道马车接送,开垦田地还有畜力帮助,比他们以前的生活,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
    而且,他们还得知今年夏收之时,分了田地的村民,平均每人得了九石多粮食,那可都是归自己支配,可把他们羡慕坏了。
    “好,你先忙!”王毅见吕乐松忙的不可开交,也不好继续打扰,转身离开。
    谷溪村人口大规模增加,王毅对人员的安排有新的规划。
    新加入到谷溪村人,被安排去开垦田地和建造屋舍。
    早已定居谷溪村的人,大多数被安排进制盐作坊和交通队,少数聪明好学的,则是安排进军工作坊。
    随着加入开垦田地的人员增多,谷溪村的田地开垦数量快速提升。
    当然,制造农具的开销也在增大。
    好在制盐作坊增加了不少人手,盐的产量也迅速增加。
    贾阳在完成了与谷溪村的第一笔交易后,非常守信的前来支付了货款。
    此后每三日,贾阳便会带着上一次的货款,前来谷溪村付账,然后拿上一批盐贩卖。
    从一开始的每次拿货十石,到如今的每次拿货几十石,数量一直在增加。
    贾阳为了防止被债主找到,将贩盐的生意交给了其两个儿子,还开辟了一条新销路,他自己则负责付账和拿盐,并对外改了名字。
    谷溪村的发展,又回到了王毅的设想状态。
    关于接引饥民的事情,王毅探知清楚了路线,开始了道路的修整,以及建立客栈,还有就是打造四轮马车,方便转运饥民。
    当王毅在交通队提出制造四轮马车之时,许多工匠们都是提出了质疑。
    “大人,四轮马车虽然载重更多,但转弯却是没法像轨道马车那般,更比不上两轮马车的灵活。”一名工匠开口说道。
    不少工匠都是不置可否的点头,纷纷开口说出四轮马车的一些问题。
    “转弯问题,你们一起先想想办法!”
    王毅没有在第一时间,将四轮马车转向的诀窍告知,因为他想考考工匠们的创新能力,在他手下做工的工匠们,必须进步。
    “大人,我见过四轮马车!”一个三十岁左右模样的青衫工匠站了出来。
    “哦?你见过?”王毅有些意外的打量说话的人。
    青衫工匠道:“大人,四轮马车早在宋朝就有了,如今大明也有一些地区使用!”
    提到宋朝,王毅这才想起曾经参观过的、放大版的《清明上河图》,上面就有四轮马车的存在。
    王毅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士?”
    对于这个青衫工匠,王毅有些印象,正是前段时间从红冠鹰寨中解救出来的。
    青衫工匠拱手,道:“回大人,小人名梁宇,是袁州府奉新人士!”
    “袁州府奉新?江西?”王毅有些诧异,他的师傅杨志远,祖籍也是江西,他连忙问道:“你为何会在米脂?”
    梁宇再度拱手,道:“回大人,小人原是奉新府衙的一名衙役……”
    原来,这梁宇是一名衙役,因押解充军罪犯去边军,在米脂被山贼抓获。
    由于梁宇的父亲是老木工,梁宇自小就跟着学了木匠的活计,红冠鹰寨的山贼才留了梁宇一命,后被王毅率领的护民军解救。
    之所以没有选择回去,是因为他押解充军罪犯的公务无法完成,回去也是难免受罚,索性跟着来到了谷溪村。
    “你既是袁州府奉新人士,可认得一个叫宋应星的?”
    对于写出《天工开物》的宋应星,王毅当然是听说过的,也进行过一些了解,知道宋应星是奉新县人士。
    “宋应星?”梁宇想了想,道:“想来大人说得,应该是‘奉新二宋’之一的宋应星宋举人了,小人不曾见过,难道大人认得?”
    “只是听说过!”王毅随口解释了一句,转移话题:“你既然见过四轮马车,可会制造?”
    “会!”梁宇毫不犹豫的开口。
    “好,那你先制造出来我看看!”王毅遣来一些工匠给梁宇打下手。
    等梁宇将四轮马车制造出来,他倒要看看古代的四轮马车与后世的四轮马车,区别在哪里。
    有轨道马车使用的现成材料在,梁宇只花费了一上午的时间,便制造出了四轮马车。
    “这……”王毅看着眼前的四轮马车,几乎喊出声来。
    梁宇造出的四轮马车,后轮大,前轮小。
    后车轴是固定在车体上的,前车轴则是在中心位置安装了一个转盘,通过这个转盘连接车体,在前车轴中间延伸出上翘车辕。
    马匹转弯之时,便会带动车辕,而车辕又带动前车轴转动,从而达到转弯的目的。
    这结构,不就是与欧洲出现过的四轮马车一样么?
    王毅目光死死的盯着梁宇,道:“奇变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