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领粥的人越来越来越多,苏蓁看着长长的队伍皱了皱眉,问旁边的姜管家,“管家爷爷,怎么这么多人啊?今年也没听说发生什么旱灾水灾之类的啊?”
苏蓁对管家的称呼是在这几天变的,这次搭棚施粥的事情姜管家事无巨细的教苏蓁该怎么做,从选米开始。
姜管家对自己的认真负责不敷衍,苏蓁是能感受到的,自然也愿意真心待他人。
只听姜管家细细解释道:“大姑娘有所不知,其实每年就算是没有天灾,也少不了会有流民出现,有的是因为边境的摩擦,不得不往别出去,还有一些负担不起赋税的,没了土地,不想做佃户,自然就这样了。
姑娘从前在江南那边,江南富庶之地,这样的流民少见,可是越往北走,这样的流民越多,今年还算少的了,好歹没有天灾。
要是有了天灾,这里都是要用官兵来把手的,不然不安全,还有一部分过来领粥的人,是这边附近的村民,有大户人家愿意施粥,很多村子的村民都愿意跑原路过来喝一碗粥。”
苏蓁点点头,她大概听懂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没了土地就会成为流民。
好吧,改变一个朝代的经济模式她是做不到的,也没那个能力,还是把眼前的粥给好好施完吧。
姜煜和鹿竹负责一口锅,姜欣和姜欢负责一口锅,苏蓁自己负责一口。
鹿竹边用大勺子盛粥边说道:“小蓁表妹,这还真是托了你的福,我还是第一次亲自做这事呢。”
苏蓁淡淡的出声:“你要是不乐意就去学堂读书,没人把你的脚绑在地上。”
“啧,表妹你这话说的表哥我寒心,我什么时候说我不乐意了?这可比那读书快活多了,以后还有这好事儿啊,记得喊我。”鹿竹说道。
这头的姜欣和姜欢两人保持着大家贵族小姐的风范,两人的脸上带着如出一辙的微笑又温婉的表情,让人不由得心生亲近。
苏蓁只有自己一个人,不过很快就不是了,因为秦辞来了。
“早就知道你要施粥,我特意去你府上打听了,果然在这里。”秦辞踏马而来,一身红衣,热情而张扬。
苏蓁眼角抽了抽,“你这一身在这儿不觉得突兀吗?”
秦辞嘴角翘了翘,“我觉得挺好看的呀,这样才配的上你。”
苏蓁:“我们是来施粥的,你这样会让别人仇富的。”
秦辞一愣,一个新词没听过,:“仇富是什么?”
一旁见到秦辞过来早就竖着耳朵听着姜煜和鹿竹也好奇的看着。
苏蓁小声的说道:“仇富就是仇恨富人。”
听完解释,他们都只有一个想法,苏蓁的用词总是那么的清奇又简洁。
“不知二位姑娘是那个府上的小姐,有如此善心,也好叫我等知道日后能够铭记大恩。”一个端着破碗的老妇人牵着一个娃娃说道。
姜欣笑着说道,“这次施粥是绮香阁办的,挣了百姓的钱,总是要回馈一二的。”
这个说辞是苏蓁跟她们说的,现在全京都谁不知道绮香阁是国公府的产业,说是绮香阁办的,和国公府办的有什么差别,只要稍微一打听就能知道究竟是谁家做好事。
还不用直接自报家门,也省去了别人说这么沽名钓誉的闲话。
姜欣和姜欢也不是傻子,若是换了来给国公府其他的铺子来施粥,比如一品香酒坊,她们是定不愿意的。
就是因为别人不一定知道一品香酒坊是国公府的产业,等别人知道是的时候,还不知道要等多久,对她们想要打造一个行善的好名声根本没用。
苏蓁他们这边粥才施了一半不到,对面也很快就来了一队人,重复他们刚刚之前的操作,搭棚施粥。
很多看到又有大户人家来施粥的人,且排在队伍后面的,很快就调转方向,拿着碗跑到那一头排队去了。
姜欢见了这些人往那边涌去,撇撇嘴,把勺子放下,甩了甩发酸的手,走到棚子里坐下休息,轻声嘀咕了一声:“真是一群饿死鬼投胎呀。”
这话声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正好苏蓁几人听见了,流民那边吵吵闹闹的没有听见。
苏蓁却是垂下了嘴角,姜煜和鹿竹也皱了皱眉头,姜欣则是担忧的看了一眼苏蓁和还不自知的姜欢。
苏蓁把勺子交给秦辞,立马就回头警告的看了一眼姜欢,并说道:“三妹妹若是累了,就赶紧回去休息吧!”
姜欢一愣,悻悻的闭上了嘴,面上尽显不愉之色。
苏蓁才不管她心里怎么想的,若是姜欢坏了她的事情,她是不会客气的。
对面施粥的人家苏蓁几人也认识,正好是南轩郡王妃和慧敏郡主。
见到苏蓁,慧敏郡主明显很高兴,与身旁的郡王妃说了什么之后,立马就朝着他们这边过来了。
慧敏郡主声音爽朗的说道,“姜大姑娘,真是没想到你们竟也在此处施粥啊?我们今日刚过来,有什么不懂的,还要请教你呢。”
苏蓁:“可真是不巧了,我们也才到没一会儿呢,你们才来京城没多久,怎么就想着来施粥了?”
慧敏郡主“害”了一声,“还不是上次那个胭脂,后来还给我们府上添了一个得理不饶人的名声,前几天我爹又写信让我们在京都不要惹事,这不想着只能来做做好事,消消影响了。”
鹿竹瞪大着眼睛说道:“所以听说那次点翠阁死了许多伙计是真的啊?”
慧敏郡主看了一眼鹿竹,还有点印象,说道:“是全部都死了,贞明公主真狠啊,人都是他吩咐杀的,结果这臭名声却跑到了我娘的头上。”
这时,姜欢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后面过来了,突然插话说道,“慧敏郡主,你的脸好些了吗?”
慧敏郡主对姜欢没印象,看了一眼苏蓁,苏蓁也看了一眼姜欢,然后把姜欣也拉了过来,“这是我府上的两个妹妹。姜欣行二,姜欢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