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7 章 227
作者:千里江风   [大唐]穿成安定公主怎么办最新章节     
    李治的脸上顿时闪过了一抹意动。
    以天后之名提起科举糊名,在下一次科举取士中,直接将答卷之上的名字籍贯统一隐去,在他听来,当真是个极有诱惑力的项目。
    南北朝至隋唐,中原战乱数百年,直到隋朝才出现政权的大一统,却也仅仅维系了两代,便又重新回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到了李唐重归一统。
    就算有他父亲在世之时树立的种种秩序,有各方羌胡在李唐三代延续中不断被平定瓦解,世家大族对于皇室天威的尊重已远不如汉朝。
    五姓七望女在联姻场合下的尊贵程度尤在公主之上,正是其中一条外在的表现。
    而先帝和他颁布的氏族志姓氏录等物,就是希望削减其影响。
    但即便……
    即便李唐统治江山数十年,在社稷稳固上远胜过前朝,一条条诏令也已将皇室推举向了更高的位置,李治依然觉得,这些专擅于投机倒把的世家勋贵其实并不觉得李唐能够传上十代百代,而是继续将他们自身的利益凌驾于国事之上!
    这让他不得不去考虑,比起此前的打压关陇、扶持关东——
    或许直接从根本上削弱他们的力量,会比权术制衡更为有效。
    只要他们无法把控住官员上升的通道,无法让朝堂之上怎么用都是有姻亲关系的人,他们便不得不对着天皇的种种举措服软,不敢再拿出那等盛气凌人的架势。
    另一个促成李治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正是太子李弘的性格。
    但凡李弘有阿菟一半的果敢,李治可能都不需要如此着急于做出这样的改变。
    偏偏这个儿子在循规蹈矩地处理政务批复上的本事尚可,却始终少了几分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样的性格若是做个太子,还能说让皇帝放心,知道他绝不会做出什么违法乱纪、篡权谋逆的事情,可若要让他继承大统,那真是个不小的麻烦。
    起码得先给他留够文臣武将,确保内政外政的交接不会出现问题。还得防止他被那些贪得无厌的世家所裹挟,让李唐基业毁于一旦。
    若能将这个打击世家的决策,放在对外战事刚刚以大胜告终的关键时候推行,而不必留到下一位皇帝接手大业之时,留给弘儿一片清明的社稷局面,或许真能让江山稳固,代代昌盛。
    一想到这样的好处,李治便已觉得,这科举糊名之事合该取代此前的吐蕃战事,变成放在他案头的头等大事。
    也正如皇后所说,当下的时机并不仅仅好在外忧解除,还在灾情治理需要更多的有才之人。
    在此关头发起倡议,倘若运作得当的话,还能得到民间的声望助力。
    只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朝廷取士的路径出现了变更,世家大族绝不可能坐以待毙,放任他做出这样的改变这样一份差事,势必要发起一番抗争!
    不过他倒是不怕这个。
    在诛杀长孙无忌之事上他就已发
    觉,皇权和相权之间,终究还有一道巨大的沟壑,只要他能用好皇权的威力,也有一批完全忠诚于李唐的臣子,便绝不需要担心这样的反扑。
    就算真造成了什么麻烦,也总有新的人手能够填补上来。
    ?本作者千里江风提醒您《[大唐]穿成安定公主怎么办》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他是在想,他到底是不是要为了规避掀起的风浪,也为了在局势不妥的情况下随时中止这项计划,接受这个“由天后发起此事”的建议。
    一项政令,风险大的同时,收获也必然很大。
    他的头风病症让他被迫选择了由妻子处理政务,又开启了二圣临朝的局面,但他不会忘记,天后的权力该当是由天皇赋予的,而不像是如今这般……
    就算李治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或许让朝堂之上只有天后一人处断政务,她也会将这下头的权势博弈给处理得很好。
    那么一旦这个科举糊名的谏言由天后提出,又如同这铜匦上书一般被顺利推行,那些因为这份创举而得到入仕机会的人,恐怕不会因此感激于放任这项政令推行的天皇,只会向着敢于站到台前和世家叫板的天后。
    从天子门生,变成天后门生。
    李治下意识地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改变。
    大唐的兵权,已经随着安定的崛起,仿佛不再能够为他所掌握。
    难道这朝堂之上的声音,也要全部归附于天后门下吗?
    这让他这位天皇情何以堪!
    “陛下在犹豫什么呢?”武媚娘忽然出声,“您也别怪我将话说得难听,安定前阵子在朝堂之上训斥郭待封所说的一点也没错。”
    “平心而论,若是他只凭借着自己的本事,能在评级之中被归入上第吗?”
    显然不能。
    显庆四年的这一次科举,正是李治在头风剧烈发作之前的最后一次亲自试举。
    彼时的李治正当大权在握的意气风发,所以对于为大唐死战而亡的将领后人,自然不会吝啬于一个破格的提拔。
    可就像郭待封在从征高丽之时所拿出的表现一般,以这等方式跻身上流的仕宦之后,根本无法成为大唐的栋梁之才。
    这让人不得不去想,将领与官员之中已少有隋末的群星璀璨,是不是也正是因为,到了方今时局之中,比起能够安邦定国的能力,家世背景已经成为了其中太过重要的品评条件。
    “不,我没有说这个糊名的建议不当提出……”李治目光凝重地看向手中的这份谏言,其中改辟立新的决绝愈重。
    做,这件事必须要做!
    但这办事的方法,却该当由他来定。
    “我明日便召起朝堂议会……”
    “陛下,”他刚一开口,武媚娘就打断了他的话。
    李治抬眸,对上了武媚娘颇为关切的目光,“您真的已经做好,和世家名门完全割席的准备了吗?”
    这话一出,他的声音当即停在了喉咙口,也让他的眼神闪烁了一刹。
    是啊,他被和早年间一脉相承的想法驱策,站在了这个决定的支
    持者一方,但他真的完全做好这个准备了吗?
    这个决定看似只是给科举提供了一个更为公平的环境,却无疑会是挥向世家的一刀。若这把没有刀柄的刀直接握在皇帝的手里,谁也无法确定,这些自诩有资格推动潮流的世家,到底会不会将所有的不甘直指李唐根基而来,也让其反过来先一步扎得他满手创伤。
    武媚娘继续发问:“若是朝臣在堂上意图驳回此举,您也做好如同安定一般辩倒群臣的准备了吗?”
    李治皱了皱眉:“……”
    他听得明白,这句话,与其是在说他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底气与口才,还不如说是天后在问他,在这场激流勇进之中,他的身体到底能不能够支撑得起这样的消耗。
    若是当他和臣子像是当年废王立武一事那样针锋相对,他却因为风疾忽然发作的情况直接倒下去,只怕场面要没法看了。
    如此一来,无论是从随时可以缓和局势,还是从达成目标的效率上来说,由天后来代为推行这项改革,好像都是最佳的选择。
    当然,前提就是,他能接受最后的结果。
    李治犹豫了一瞬,在重新开口的时候已经换了一个问题:“那是否要让太子协助你办妥此事?”
    武媚娘不太意外会得到这样的一句问询,甚至无声地松了一口气。
    比起直接否定这出科举规则的大改动,比起他还是坚持己见地想要由自己来做这件事——
    只是想要让太子参与到此事当中来,可真不能算是什么麻烦事。
    也好说服得多。
    “陛下,在外人看来,太子与您利益与共、休戚相关,由您亲自出面宣布此举,和您指派弘儿协助我办理此事,有什么态度上的区别吗?”
    李治正琢磨着这其中的门道,忽然又听武媚娘多说了一句:“此外,皇帝就是皇帝,太子就是太子,陛下您想要为弘儿提前铺路不假,却不该想要让太子的威望凌驾于皇帝之上。”
    “东宫的人……会有想法的。”
    李治神情一怔。
    这后面的那一句话,比起前面的那条理由还要正中他的要害。
    是了,天后的威望再如何与日俱增,那也终究是天皇的妻子。可皇帝病弱,若是新一批的科举学子因为糊名制的缘故变成了太子的门生,那这其中让位于后辈的态度简直太过明显了。
    但他还不想从皇帝的宝座上退下去,像是他的祖父李渊一般,在这蓬莱宫中做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
    在这一刻,他脸上清晰可见的变化完全没有逃过武媚娘的眼睛。
    呵,皇帝果然是对于权势最为敏感的生物。
    从他一旦恢复体力就想要用田猎来证明自己体力尚佳一样,无论是安定还是太子,在权力的争夺中,都是他的敌人。
    但这也正方便了她以天后的身份,将这份特殊的职务抓在自己的手中。
    李治恍惚了一阵,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那就诸事有劳媚娘了。”
    这话说出口的瞬间,意图通过打击世家以集中大权的野心澎湃,和他受制于身体和名声不得不先做一个旁观者的无奈,在头脑里形成了鲜明对峙的两极,也让他在问出下一句话的时候,怎么听都少了几分底气:“不知媚娘打算将此事如何提出?”
    武媚娘含笑回道:陛下大可放心,我对此已有些想法了。
    ?本作者千里江风提醒您最全的《[大唐]穿成安定公主怎么办》尽在,域名[]?『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
    ……
    在三日后的长安城中,先是冒出来了一条好像重要,又好像没有那么重要的消息。
    天后有意,自武家子弟之中遴选出一人,承袭周国公的爵位。
    而周国公,正是天后生父武士彟的追封。
    ……
    “听说早年间天后相继将武氏宗亲贬谪在外,想将这个爵位交给韩国夫人的儿子贺兰敏之,结果这小子不争气,先掺和进了李义府的事情里,后被大食王女给看上,留在了域外和亲……现在倒是还得便宜那些在岭南长居的家伙。”
    杨思正刚说到这里,就挨了李弘一个冷眼。
    他连忙赔笑道:“我并无对天后不敬的意思,也没觉得我们杨家有这个出嗣子的可能,只是觉得,那几个武家人既目睹了生父被流配贬官身死,又在岭南这样的偏远地界上这么多年,有何资格做这开国公呢?”
    谁听了都得摇头的。
    李弘朝着杨思正脸上看去,觉得对方说是说着什么弘农杨氏无法凭借着外祖母的关系出这个嗣子,实际上,若是让他们分一个人出来姓武,他们绝对愿意。
    之前让他去找安定讨要军粮这件事他办得很不利索,但这等继承爵位的好事,他肯定能铆足了劲顶在前面。
    同在此地的东宫门客显然也都看得出杨思正的小心思。
    可不知是不是因为杨思正好歹对他忠诚,而不像是安定和其属官那般,只会往他脸上抽冷子,李弘对杨思正的“过错”,还是先包容了下来。
    “他们有没有资格不是你来评价的,是由此次科举评判的。”
    “科举?”同在此地的兵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萧德昭愕然出声。
    “对,就是科举。”李弘回道,“我阿娘的意思是,既然要为外祖父选出一个继承爵位的嗣子,此人总不能是经文不通、骑射无能的样子,不如让他们参加明年元月的制举。”
    制举啊……
    萧德昭心中暗忖,看来是因为吐蕃战事结束,天皇天后不必关心边境的情况,决定下诏制举,同时开启举士选官之事,用来更换一批内政人才。
    只不过,大约这个决定做出的时间还不长,还并未将其书写在明文诏书之上,仅在天皇天后将太子叫到面前的时候提及过此事。
    太子也不觉得此事有什么要被保密的必要,便在和他们这些东宫属官的闲谈中泄露了出来。
    但怎么说呢,反正制举的消息往往会提前数月下达,算算时间,正式下令也就在这一两天了,被太子提前告知于他们不算什么问题。他便语气轻快地调侃:“要这样说的话,
    天后是希望这些人在制举试策中一较高下了?”
    萧德昭觉得有些好笑。
    若真是如此的话,这些从岭南回返的武家子弟可得考虑如何与礼部贡院打好关系了?『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以便试策答卷到了贡院批复后,能在看到他们的名字时漏上一手。又或者是看看谁能先得天后眼缘,让天后给主考官透露点内幕,再不然,便是先行获知此次试策的大概方向了。
    可想想这些人比起长安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中的学子不知相差多少,萧德昭又总觉得,这些武氏宗亲被喊来长安争夺这个嗣子之位,简直像是来自取其辱的。
    “说是一较高下可能也没错。”李弘笑了笑,“此次参加制举的还不少。”
    比如,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武元忠的儿子武懿宗。
    说起来也是有意思,这两个人光从名字上来说,就可以先比一比到底谁更适合承袭那个周国公的位置。
    再比如,武元庆的儿子武三思,武思元的儿子武承明,也在被调回长安的行列之中。
    李弘不知道阿娘是不是怕这几个姓武的侄子表现不佳,干脆让早已在安定手底下任职的宗楚客和宗秦客也加入了此次科举取士的行列。
    反正这两人乃是武氏女所生,便如贺兰敏之原本也被计划改为武敏之一样,若真是他二人之中的一个拔得头筹,完全可以改姓为武。
    “而且按照我阿娘的意思,既要让人知道武氏子弟并非全然无用,不是非要依靠着天后的关系才能通过制举,又要让这出选拔完全公正可信,不如在此次制举阅卷中换个花样。”
    杨思正奇道:“阅卷还能换出什么花样来?总不会是将这六份卷子全部交给李相来批阅吧?”
    同为太子东宫属官的大理寺卿张文瓘向来办事严谨,都没忍住因为这句话笑了出来。
    谁都知道,李敬玄没少和安定公主起冲突,大约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天皇陛下伴读的缘故,跟天后也有点不对付。
    若是让他来批阅那几个武家人送上去的试策答卷,保管能从鸡蛋里面挑出骨头来,也绝不可能和谁攀扯上关系,必定秉公阅卷。
    李弘却摇了摇头:“怎么会将此事交给李相来做呢?制举是尚书省的职责所在。”
    “我阿娘说,不如将此次科举考生的名字通通在答题后封上,将这些糊了姓名的考卷送去阅卷。如此一来,便不必担心武氏宗亲会因为得到优待而从中脱颖而出,更不必担心考官在评定这六份试卷的时候会有所偏颇,拿出来的必然是个公道的结果。”
    “若是我外祖父泉下有知,知道他的承爵嗣子是以这等方式选拔出来的,也该当瞑目了。”
    李弘说到这里,忽然觉得周围的气氛有些微妙,不由下意识地朝着周围逡巡了一圈。
    从诸人各异的面色中他更加确定,他刚才说出的那一番话里,确实有什么不妥的东西。
    与其说这些人是因为在认真听他说话而保持缄默,不如说,是他们都忽然陷入了一种凝重的
    沉默之中。
    李弘迟疑着发问:“怎么了,有什么不妥吗?”
    杨思正自觉自己不能算是个聪明人,都觉得天后此举大有内涵,在听到了太子的这个问题时,该当以点头回应。
    把考生的名字都给糊上然后审阅这个办法,哪里是什么小事!
    太子在将其说出的时候,仿佛真只当那是个需要被用来确保公平的手段,可事实上,这对于整个制举简直要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国公武士彟能不能在选出个嗣子后瞑目不好说,他们在场诸人的先祖怕是要在坟墓里跳出来!
    他们弘农杨氏为何要在这南北朝战乱中,宁可允许旁人冒认祖先,也要将杨姓子弟汇聚在一起,还不是因为,氏族之间的姻亲关系和同宗关系就是最为稳固的入场券。
    宰相李敬玄为何要让自己和赵郡李氏联宗,又先后迎娶了三任名门望族出身的夫人,同样是因为朝堂之上的守望相助在方今时局之中相当重要。
    正是这些日积月累下来的优势,让他们的宗族子弟在参与科举之时,只要将籍贯出身写在上头,便能比起常人更多一个出头的机会。
    更有甚者,背景靠山格外硬的考生,可以在制举没有举办的时候,在贡举的流程中直接跳到礼部的省试环节。
    这几乎已经变成了约定俗成的关系。
    现在却突然有个人说,要将大家的名字都给盖上,以确保旁人不要看到这些信息?
    杨思正和同在此地的戴至德两厢对望,张文瓘和萧德昭面面相觑,都自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愤怒与惊惧之色。
    杨思正是因为弘农杨氏的关系才在太子东宫任职的。
    戴至德的父亲便是宰相,他也是宰相。
    张文瓘虽然是由英国公李勣提拔上来的,但他怎么说也出自清河张氏,他的兄长甚至比他还先一步踏上仕途。
    萧德昭就不必说了,他出自兰陵萧氏。
    这些人,都是科举展露姓名的受益者!
    ……
    “太子不需要参与科举,在代为监国的时候也没有负责主持过科举,竟是一点都没意识到这其中有这么大的问题。”萧德昭背着手走出东宫的时候,便忍不住低声嘀咕。
    他都不知道自己是该当怪太子没有一点为政上的敏感性,还是该当说,多亏了有太子这个门路,才让他提早了一步知道了这个消息。
    天皇天后巡视洛阳之时,科举往往由东都尚书省举办,而非交由太子,也恰恰让他少了这方面的学问。
    此前他们这些东宫属臣都并不觉得此事要紧,可今日却觉得,太子实在是有些愚笨了。
    以天后手腕,若只是要保证武家人的考核公平,还有不知道多少种办法,根本没必要动下这样一刀。
    这分明是在找到了一个借口后,对着世家割肉!
    当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反对她坐上皇后宝座,其中一条缘由就是她家世背景太低,今日看来,这个反对当真很有道理。
    若是武后乃是世家女出身,绝不可能往自己人身上捅出这样的一刀。
    “其实太子在此事上有些糊涂,对我等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吗?”
    萧德昭回头就见戴至德跟了上来,以只有他二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
    戴至德快走两步并肩上来,这才继续说道:“你想想,在太子这里,到底是那些可能因为这项举措而获利的寒门子弟更重要,还是我们这些东宫属臣更为重要,简直无需多言。总归这项变革还未推行在朝堂之上,也还未曾正式下诏发往四海,倘若我等能说动太子反对这项建议,或许能让其胎死腹中。”
    “至于能否说服太子——”
    戴至德和萧德昭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答案。
    太子李弘这个人说是仁善,还不如说是少有主见,容易为他人影响,却又自有一份皇室子弟的自傲。
    他们方才能将他暂时糊弄过去,让他以为自己并未对外透露了一个十分要紧的消息,随后也必定有办法将他给说动,为他们所用。
    “也幸好,从太子这里看来,这想法是天后的意思,而不是天皇的意思。”萧德昭冷笑了一声。
    天后依靠着陛下对关陇世家的打击坐到了皇后的位置上,在陛下病重后执掌朝纲,内有太子的支持,外有安定公主的战功助力,却还是改变不了门庭寒微的做派。
    眼看着外头的战事结束,便想对着他们予以打击。
    可也不看看,就像是那武家子弟中被召回长安的没几个可用货色,就算真有人能凭借着此次新规在制举中出头,也绝无可能真起到什么作用。
    在仕途上,这些人根本走不长远。
    那与其让他们在随后才品尝到孤立无援的滋味,蹉跎在大唐边地州郡数十年,还不如早点打消他们的希望。
    这个向着世家动刀的趋势也绝不能有。毕竟,一旦开了先河,谁知道那位天后陛下到底还想要做出些什么事情来。
    戴至德想了想,又道:“我看光依靠着太子也不成。你别忘了,当年泰山封禅之前,太子东宫属官对天后亚献之事有所微词,却让天后将东宫上下清洗了一番。相比于这位天后的雷厉风行,太子还是太过懦弱了些,若是需要他直言反对天后,难保不会被直接驳回。”
    萧德昭:“那你的意思是……?”
    “所幸此事被我们获知得还早,足够做三手准备。”戴至德道,“其一便是由我等说动太子抗议,其二,便是由杨詹事说动太子妃,再向太子谏言。其三——”
    他眼神之中的势在必得一览无余:“你我几人各显神通,在科举糊名的诏令下达之前,将该反对此举的官员都给通传到位吧。”
    戴至德拍了拍萧德昭的肩膀:“此前我没能成功阻止安定公主出任九河使,是因为那消息来得太快,根本让人猝不及防。现在的这一次,我却不会失手了!”
    他话说到此,为了防止被人看出是在此地因有要事商量而有意逗留,便已继续朝前走去,留下萧
    德昭还在后头缓步而行。
    “太子,太子妃,再加上能说动的官员……”
    萧德昭望着戴至德的背影忽然抬起了唇角。
    这张听来便很庞大的网络,绝对足够以最快的速度拉起一支庞大的队伍,给天后这个糊名计划以致命一击。
    但杨思正能联合太子妃,戴至德有自己的门路,他萧德昭又怎么会落于人后呢?
    以今日的情况,若是让天后办成此事的话,恐怕随后出仕的寒门子弟会如同匦使院官员一般抱团在天后身边,形成一支更加难以被打倒的队伍。
    相反,若是他们在早一步获知消息后能将此计划压制回去,谁在其中立下的功劳最多,谁就越有可能从中牟利。
    他还得在前头的那三条之外,再多做些事情。
    也恰好,他真有一条旁人所没有的门路。
    可当他朝着身处宫外的萧妤递交上拜帖的时候,却连对方的面都没见到,直接吃了个闭门羹。
    萧德昭骂骂咧咧地坐上了回程的马车,只觉对方简直蠢笨得要死。
    “她是不是早年间跟着周国夫人礼佛,把自己的脑子都给礼傻了!”
    陛下的妃嫔之中,除了现如今大权在握的天后外,在当年还能称得上是受宠的也就只有萧妤了,否则她也不会有机会生下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仅次于后来的武后。
    此前因为天后势大的缘故,她需要退避在外,这也就罢了,说到底这也是个求生之举。
    但兰陵萧氏不愿因此而埋没,想要回到权势更盛的位置,她萧妤就不该这般看破红尘,万事不顾。
    她的子女又不像是梁王李忠一般被处死,而是一个位居封地,一个行将继任太史令,一个都当上了都督。
    这条件简直再好也不过了!
    今日天后贸然提出科举糊名,一口气得罪了长安城中的大半世家,只要他们掀起的反对浪潮足够激烈,难保没有机会直接让陛下收回天后的权柄。
    想想看吧,只是让太子压过天后的权柄,兰陵萧氏能得到的好处相当有限,或许只有维持原状而已。
    可若是萧妤能够趁虚而入,情况就不一样了。安知她不能取代武后的位置。
    萧德昭满心算计地想着,比起做太子东宫的属臣,他显然是更愿意去做皇后的亲属,未来天子的舅家。
    到时候谁知宣城公主是不是也能取代安定公主的位置。就算不能,怎么都要比给旁人做下属自在得多。
    偏偏萧妤连见都懒得见他,直接将他那些早已预备好的说辞,都给拦截在了门外。
    这是个什么道理!
    萧德昭一掌拍在了马车之中的桌案上,面沉如水。
    不行!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这样好的机会从他的眼前错过,白白便宜了杨思正那种蠢货。
    萧妤不见她没关系,他可以换一种方式去寻找盟友。
    他朗声朝着车外喊道:“转头,往渡口方向去。”
    随行在马车旁的侍从又听到了随后的两句吩咐:“你们分一个人去为我向太子告假,另一人先去为我准备行装。我要往许州去一趟。”
    他要去见许王李素节!
    萧妤不能被他说动为他所用,但李素节呢?一个天皇所出,早年间甚至做过雍王的皇子,怎么会真的甘心继续在封地上虚度人生,连面圣的机会都没有。
    他的母亲不愿意为他拼一把,那他自己总不该自甘落魄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