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四川方言里遗存的古汉语:涹
作者:巴蜀散人   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最新章节     
    我国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是世界上方言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民俗文化。

    方言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一些古汉语字词,普通话里已经几乎不用了, 但是在不少方言里,还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今天来说说“涹”字,普通话口语几乎不用了,四川话还经常在用,只是不少人会说不会写。

    本文的“涹”,在四川方言中主要有两个意思。

    1人们有意识的长时间浸泡或堆积,达到发酵的目的。

    2因懒惰、疏忽、遗忘等,导致长时间浸泡或堆积后发生朽坏。

    表达上述词义的“涹”,普通话音wo,四川方言音ngo,同川话“鹅”音。

    “涹”本义:沤、浸渍。“沤”:又或作渥。《周礼·冬官考工记》渥淳其帛。《注》渥与沤同。

    故在四川方言中,表达上述词义的“涹”,也作“沤”字,也作“渥”字。上述三字都有相同的意思。

    沤,普通话音ou;ou。四川方言音:ngou(用作沤气),ngo(用作本文词义)。

    渥,普通话音wo,四川方言音ngo。

    上述三字,单纯从语音演变角度考虑,渥字更符合ngo音的发音演变,因为只有“渥”是个古汉语入声字,故在西南官话成渝片发阳平音。“涹”和“沤”字,语流音变似乎也能转为ngo音,但声调能否转阳平音,由于笔者非专业出生,不敢妄断。

    从实际使用地区看,同样属于西南官话区的云南方言使用“渥”字更多,例如着名的普洱茶发酵工艺,就叫“渥堆”。有兴趣了解的,可以查看百度百科词条“渥堆”,了解普洱茶的制作。

    四川方言主要使用的是“涹”或“沤”。

    有意识的长时间浸泡/堆积使东西发酵,或无意识的长时间浸泡/堆积使东西朽坏,四川人谓“涹”或“沤”,动词。

    《周礼·考工记·变氏》: “变氏湅丝以涚水, 沤其丝七日, 去地尺暴之。”郑玄注: “沤,渐也。楚人曰沤,齐人曰涹。”

    《集韵·戈韵》: “涹,沤也。楚人曰沤,齐人曰涹。”

    《说文·水部》: “沤,久渍也。”

    《玉篇·水部》: “沤,于候切,沤麻也,久渍也。又音讴。”

    《诗·陈风·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唐·张参《五经文字》卷下 《水部》: “涹,沤也。齐人语。”

    明·陈士元《俗用杂字》: “以水浸渍麻枲曰沤。”

    明·李实《蜀语》: “衣服涹烂曰沤。……涹音倭。楚人曰沤,齐人曰涹。涹豆豉、涹酱。”谓衣物因长时间浸泡或潮湿而朽烂。“涹豆豉、涹酱”谓将做豆豉和酱的原料初加工后,堆在一起长时间发酵。

    民国二十四年《云阳县志》卷十四《礼俗下·方言上》:“涹,沤也。楚人曰沤,齐人曰涹。”

    下文,“涹”与“沤”通用

    今四川方言说 “涹豆腐”、“涹豆豉”、“涹豆渣”、“涹酱”、“涹渣渣粪”、“涹蛆”、“涹烂”等。

    “涹豆腐”、“涹豆豉”、“涹豆渣”、“涹酱”、“涹渣渣粪”等是通过长时间的放置使之发生希望的变化,即发酵,通常是食品、调味品等加工方式或农家肥沤制等。

    “涹蛆”、“涹烂”则是因为放置或浸泡时间过长发生了不希望发生的变化。例如长时间浸泡的衣物放在角落忘了洗,“涹”臭了,“涹烂”了;再如有的人懒惰,脚爱出汗,又懒得洗脚,烂脚丫了,也谓脚丫“涹烂”了。

    另有些词,实际生活中还引申为其他含义。如小孩不知冷热,明明很热了,自己还把衣物穿得多厚,大人看到了就会骂:“你在涹豆豉啊?”或“你在涹蛆啊?” 形容衣服穿多了,不符合季节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