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杨二郎对宝昌布庄的熟悉
作者:半生不熟的包子   穿成乡野弃妇,空间在手怕个啥?最新章节     
    余采薇上下打量了孙春喜一眼,她属于那种肤色比较暗淡的,再加上以前干农活的原因,肤色怎么保养也回来。
    她如实说:“你不适合穿紫色的,显黑!”
    孙春喜打趣:“穿啥能比你白?”
    这个真不行,余采薇这具身体原主的皮肤是天生白皙,遗传了那个死去的便宜老爹,即便干农活晒黑了些许,农忙过后半个月就能养回来。
    除了杨二郎,其他三个孩子皮肤也是遗传了她的,晒不黑的那种。
    “建议你买蓝色,穿起来趁皮肤好看。”
    孙春喜听劝,余采薇眼光比她好,听余采薇的没错。
    “成,那买蓝色。”
    和孙春喜聊了几句,杨二郎在外面架好骡车就叫她了。
    她们先去白石窑把图给了管事,说是刻好磨具,每样烧几个出来,如果没有问题,再放开手脚做。
    然后要去木匠铺和铁匠铺。
    之前给家里和作坊打家具用具的木匠手艺还不错,余采薇依旧选择了他们家。
    管事记得余采薇,见她进铺子,第一时间迎了上去:“余夫人又来打家具吗?”
    余采薇说:“这次不是打家具,是打锅。”
    “余夫人拿在下玩笑了,我们这里是木匠铺,木头当不了锅用。”
    余采薇从袖袋里取出几张图纸递给管事:“确实是打锅的,但与寻常锅不同,我这个锅在灶台上围一圈,上面像盖子,顶部留一个圆孔,两个连接在一起是一套。”
    管事接过图纸,怎么看都觉得这玩意奇奇怪怪。
    “蒸笼?”
    余采薇不做解释,白酒不止是配方,蒸馏器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能与人详细解释清楚。
    “管事能打造出来吗?”
    “能是能,不过我们这里不接这样的小单子啊,余夫人随便找个小木匠就能做。”
    “谁说我这是小单子了?”
    管事眼睛一亮:“哦,余夫人要打造多少?”
    “先打造三十套,上面有我备注的大小,打造出来后要刷一层桐油,得是上好木料制作,一套二两银子如何?”
    余采薇要的大小,一口锅足有五个成年男人站在一起的圈口大小,价格上便宜不到哪去。
    “没问题,不知余夫人打造这么多奇怪的锅干啥用?”
    余采薇看着管事笑而不语。
    管事反应过来余采薇不方便说,轻轻打了下自己的嘴巴:“是在下多嘴了,余夫人什么时候要?”
    “两个月内。”
    “没问题,两个月后,我亲自给余夫人送上门。”
    老规矩,先交定金。
    余采薇拿了收据后,又和杨二郎去找铁匠铺。
    杨二郎一边走一边问:“娘,酒坛我们可以多买一点,但是这个叫蒸馏器的东西也要打造这么多吗?”
    “能用上十个不错了,但是你想过我们的白酒上市后,会有多少人觊觎吗?”
    “娘怕有人跟风,会研究蒸馏器?”
    余采薇点点头:“这东西不能经常打,即便以后要打造,也不能在白石镇或者青水镇找人来做了,多备些准是没错的。”
    蒸馏器大夏也有,但并不完善,和她要打造的根本不能比,且大多用在了炼丹炼药上面,还没人知道蒸馏器可以酿酒。
    去打造蒸馏器上管道也是一样,余采薇拿出图纸带讲解,铁匠就明白该怎么做,也交代了做出管道后,需烤热再反复刷牛肝油。
    就是这黄铜的价格不便宜,所以只有管道是黄铜,最下面的大锅还是选用了铁,余采薇一并交代了开锅事项。
    “今天都是事,去粮栈预定高粱后还得去药铺买制作酒曲的配料,我们先找个酒楼吃点东西,前面的汇鑫酒家咋样?”
    余采薇问完话半天不见杨二郎回应,回头看去,只见他牵着骡车停在了一个布庄门口发呆。
    “发什么呆呢?”余采薇折了回来。
    杨二郎的目光依旧落在上方牌匾上。
    余采薇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这是一家名为“宝昌布庄”的新铺子,年前这里还是卖扇子的。
    杨二郎怔怔的问:“娘,你觉不觉得这家铺子好熟悉?”
    “没来过这家,咋会熟悉?”
    杨二郎看到“宝昌”两个字就移不开眼,似乎这两个字曾经从他的嘴里叙说过无数次,似乎里面的一切,甚至有什么布料他都一清二楚。
    可他说不出来这种莫名的熟悉感从何而来。
    余采薇说:“正好我要给春喜买两块布料,你要不要和我一起进去看看?”
    杨二郎把骡车停靠在一旁,跟着余采薇走进铺子,那种熟悉感又没了。
    里面的摆设,布料的堆放,他觉得不该是这样,铺子一共两间,中间打通,外面这间应该放颜色鲜亮的布料,适合女子,里面那间布料颜色较深,适合男子。
    然而他看到的是颜色摆放混乱,柜台也不应该放在门口边上,而是要放在最里面才对。
    此刻,铺子里的生意异常火爆,都是女子在挑选布料,余采薇看了好一会才有一个妇人上前接待。
    “大姐,看上哪块料子了?”
    余采薇挑了一块蓝色棉麻布问:“我手里的棉麻布料咋卖?”
    “看大姐按尺还是按匹,按尺的话五文,按匹的话便宜,二百九十文。”
    这个时代对一匹布的计算和现代不一样,正好六十尺,中间没有丈。
    宝昌布庄的布料非但比别人家便宜两文一尺,买一匹还少收十文,也太实惠了。
    余采薇说:“给我拿一匹蓝色的,一匹藏青色的。”
    “嗳,好勒,大姐你稍等,我这就给你拿。”
    余采薇嘀咕说:“本来想着给春喜买一匹半做一家三口衣服绰绰有余,她要是知道这家新布庄的布料这么便宜,想来也应该是要买上两匹的,话说卖的这么便宜,利润一定很低吧。”
    杨二郎摸着布料自言自语:“利润也不低,这种棉麻布料是从中州来的,属于最便宜的一种棉麻,进价才三文钱一尺。”
    余采薇疑惑的看向杨二郎:“你咋知道?”
    杨二郎也不明白自己怎么知道的,下意识就说了出来,而且他还知道,之前白石镇是没有这种布料,看着和市面上的棉麻布差不多,其实也有不同之处,中州来的布料不光便宜,还比白石镇的布料更耐磨,手工更细致一些。
    大家还不知道这种布料的好处,肉眼看不出来什么,要等几个月后口碑才会飙升,目前大家只是因为布料价值低廉被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