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准备科举
作者:寒江蓑笠翁   最强六皇子最新章节     
    一句皇子守国门,亲王死社稷让郭奎沉默,郭淮、薛礼等人动容,虽然每次出兵苏晨总是身先士卒,以前到底多是一些没有危险的战斗,但没想到这位心里藏着的竟然是这个抱负。
    自从苏晨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之后,郭奎再也不缠着苏晨问了,这话一是表明了苏晨的心迹,也透露出了一种悲壮与凄凉,是皇子谁愿意守在国门,在皇城里醉生梦死他不香吗?
    回城后苏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督促赵普将这次阵亡的将士名单造出来将抚恤金发放到位,然后找工匠制作排位在英烈祠刻名字。
    接下来的训练只会更辛苦,一个步度根就让苏晨倾巢而出,有林峰还会有张峰、李峰……
    幽州还是缺人,尤其是人才,所以苏晨将希望放在了即将进行的科举上。
    武举好办,文举可不好办,因为之前大楚的官员选拔主要是察举制。所以一回到蓟县苏晨就去驿站拜会礼部左侍郎孔仁义,孔仁义刚到幽州时对苏晨是有很多看法的,比如长宽各九里的城墙,比如纵横交错的水泥大道,还有数以万计的工地民夫,在他看来苏晨就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这些天他走街串巷听说了苏晨在粮食价格战期间维持平价供应的事情,所有工地上的民夫都不是派徭役而是请人帮工,管吃住每月按时给工钱的,这才对苏晨的印象大为改观。
    如今又运筹帷幄大胜来犯的乌桓人,孔仁义是很好奇苏晨如何做到的。
    当他见苏晨大倒苦水说什么幽州人才凋零他自己也是一个莽夫,务必请孔老夫子出面主持科举的时候,孔仁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毕竟为幽州选士也是为朝廷。
    只是在科举试题的选择上又与苏晨发生了分歧,按照苏晨的本意那些四书五经就不考了,专门考察一些策论、律法、农林水和军事方面比较实用的东西。孔仁义当然不同意,他坚持认为无论将来做什么,经史子集是做人的基础。
    于是经过商量定下来初试的时候全部考察经史子集,这相对公平,因为很多人有书读就不错了,苏晨提的要求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接触过。复试的时候策论和律法各占两成,这主要是考察学子们的内政和提刑能力。最后的州试则干脆分开测试,策论、律法、军事和农林水等任意选择一到两科参加。由于苏晨承诺通过复试就可以委任一定的官职,所以这样分科并不会导致学子们的反对。
    尽管苏晨想得很周,也做了退让,而且实现了之前的承诺,他干脆将所有外地来的学子的路费提前给报了,安排他们免费住宿,但临近科举的时候还是出事了。
    由于是文武同时进行,所以锦衣卫和郡兵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那些莽夫身上,每日处理的打架斗殴的事情几十起,而且基本上都是对自己的武艺非常自信看不起人家。这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凡不是在擂台上的打斗双方都要挨罚,对那些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却疏于防范或者说是比较谦让。
    距离科举还有两天,苏晨终于从军营脱身回到了蓟县,刚进王府,锦衣卫百户王启年就急匆匆地跑进来:“殿下,大事不好了。”
    苏晨没好气地看了一眼他,当初乌桓人要来也没啥了不起的,这厮平时日挺机灵的一个人怎么这么不会说话?
    王启年被苏晨盯着,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讪笑一下又迅速换上严肃的表情:“殿下,燕凤楼出事了。”
    苏晨猛然转身凝视着王启年:“你们锦衣卫是干什么吃的?”
    就这一句吓得王启年冷汗直冒,都说燕王殿下待人和善,但来幽州第一天叔父王凌就跟他说过,要用心做事,做好了殿下哪里什么度好说,要是不用心死得比谁都难看,现在真正见识到了燕王殿下翻脸的速度,他一脸委屈地说道:“我们在燕凤楼是安排了人手的,可是殿下你下过命令说是对读书人要客气些……”
    苏晨抬腿就往外走,王启年追在后面叙述着燕凤楼发生的事情,听着听着,苏晨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不乖苏晨突然翻脸,新修建的燕凤楼是苏晨自己的产业,这次也专门腾出来用来接待来蓟县赶考的外地学子。现在有人再燕凤楼搞事分明就是冲着科举来的。
    苏晨几步冲出府门,正准备进来的萧衍愣住了,见到苏晨夺了马屁就走他也连忙跨上一匹战马跟上,扭头问追上的王启年:“王百户,到底怎么回事?”
    王启年也是一脸的委屈,燕凤楼自从有读书人住进来之后,每日都有读书人高谈阔论,往往是为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观点分成好几派,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读书人总归是斯文人,虽然争吵的时候面红耳赤,一旦有人离开或者认输自然也就散了。
    锦衣卫为此还专门拍派了两个探子长住,太守府也派遣了一队郡兵维持秩序。
    以往的争吵基本上是停留在学术上或者过往的朝廷大案要案或者重大政策上。这种读书人替朝廷替过去操心的事情,再偏执也打起来因为结果已经无法改变。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燕凤楼的辩论主题变了,变成了谈论燕王的功过得失,变成了燕王的忠诚和觉悟。
    锦衣卫也是很警惕的,迅速地跟王启年做了汇报,但燕王殿下吩咐过,要让读书人有言论自由,尤其是他们大老远从外地来就是冲着信任燕王来的,自然要让人家将内心真是的想法说出来。锦衣卫于是始终坚持旁观的态度。也就是苏晨的这个命令纵容了那些读书人,也让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看到了机会。
    他们往往打着辩论的旗号夹带私货,在读书人聚集地公开诽谤苏晨,煽动对抗,见到燕王府的态度不明愈演愈烈,结果终于在即将科举的前两天出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