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强弩
作者:小虾和小妖   明末榆林小衙内最新章节     
    窝弩,是原理类似现代反步兵地雷的中国传统弩箭。它需要提前布置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只要触动机关,就会自动发射,比弓箭箭矢粗重的弩箭,杀伤力也相对更大。
    前面的鞑子只顾低头策马扬鞭,丝毫不管身后的伙伴。大概只剩四十米了,小衙内闪出老榆树,用改良后的欧式钢弩,朝马胸前方约半米的位置发射。因为要考虑提前量,必须射击战马前方。
    原版的欧式钢弩,只是一根等宽的钢片,应该属于单体弩。别看磅数吓死人,实际能量输出并不高,杀伤力和射程不算优秀。
    小衙内做了改良,就是把简单的,单体弧形钢片弩弓,加工成反曲弓样式。即外观类似元明时期开元弓的三段弯曲:握把反曲、弓脊反曲、弓梢反曲。这样能大幅提高,弩弓传递给弩箭的实际能量输出。
    钢铁并不是优秀的弩弓材料,但胜在可塑性高,可以随心所欲的加工塑形,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加工速度快,比竹木材质的弩更皮实一些,取材也方便很多。
    现在小衙内手里的“三弯钢弩”,约等于汉代360磅的六石弩,用复原后的“杞弦铁钩”可以轻松上弦。
    为了精确打击敌人,改良后的钢弩,还配上了汉弩的简易瞄准装置“望山”。其作用类似于现代枪械上的标尺,能够更方便的射杀不同距离的敌人,避免仅靠经验判断箭矢的抛物线。
    这把钢弩的缺点,就是有效杀伤射程略微近一点,只有150米左右,不及汉代六石弩的260米。
    “噔”,战马没有意料之中的嘶鸣摔倒,还在狂奔。
    不能犹豫,小衙内放下钢弩,抄起树下的长柄“连梢棒”,冲上村口大路,用标准的弓箭步,照着已经奔到眼前的马腿,就是一记横扫。
    连梢棒就是在长柄木棍头部,通过铁链子,再链接一根一尺左右的硬木短棍。因为打击部位都是包铁的,也被称为“铁连枷”,它有长短款之分。
    战马应声倒地,马上的鞑子很警惕,感觉不对,双脚立刻脱离马镫,按着马头滚到路边。
    小衙内跳过马身,对着敌人的身子骨就是一顿暴力输出,直到他哀嚎求饶,才发现刚才的弩箭,只射穿对方的大腿骨,没有扎进马身体。
    战斗结束,进村的排头兵鞑子当场被射死,两匹备用马和死去鞑子的骏马,被套马索牢牢套住。
    十二个有准备的家丁,或拽或用马鞭打,或跳上马匹拉住马缰绳,才控制住它们,也因此耽误了追击。
    检查战场后,小衙内一阵后怕,自己刚才顾头不顾腚。幸亏抹揪射的鞑子,没想到有埋伏,猝不及防被摔断颈椎骨和脊椎骨,导致他无法站立反击,否则自己就是一个活箭靶。
    被铁连枷打落马下的鞑子,也是个胆小鬼。要是他手持武器随时戒备,刚才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孩儿们都安全无恙,个个高兴的见牙不见脸。这是三匹黑鬃黑尾巴的红马,也叫枣遛马,是速度和耐力俱佳的新疆伊犁马,比矮小的蒙古马强多了。
    他们知道尤少爷酷爱骏马,平时没少干用劣马、甚至骡子强换好马的霸道勾当,附近军户和百姓都敢怒不敢言。
    孩儿们习惯性的抢抓好马,忘记这里是生死攸关的战场,竟然没一个人想起来给小衙内帮忙。只感觉自己立了大功,个个趾高气昂、牛逼哄哄。
    抹揪射的鞑子,当时只是阻拦和恐吓的盲目射箭,两方才阴差阳错,相安无事。直到他自己遇到窝弩袭击,变成说不出话来的软体动物。
    另两匹马一个腿骨骨折,一个脖颈几乎被弩箭贯穿,只能杀了吃肉。
    被射穿大腿的鞑子,嘴里塞进破布,在窑洞里接受酷刑逼供。
    小衙内效仿前苏联克格勃的手段,把掰断的小树枝,插进他的鼻孔并胡乱搅拌。
    这种刑罚,是利用粗糙的木质茬口,反复摩擦、剐蹭鼻腔里的嫩肉,强烈刺激颅脑内的神经,让人痛不欲生。此时,鞑子鼻孔里的鲜血,如同自来水一样流淌出来。
    原来有二十几个的大小部落,受蒙古大汗林丹汗的指挥,分头入侵大明。前期各自为战,以抢劫为主要目标。后面根据战况,再决定是否聚集和撤离。因为九边明军都去北京勤王救驾,所以林丹汗才有恃无恐。
    这名被俘鞑子的小部落,出动了约两百个轻壮牧民,约四五百匹马入关劫掠。
    “死到临头还不老实,到底有多少马?”经年累月的与鞑子作战或者贸易,小衙内和大多数的边境卫所兵一样,都会说些蒙语。
    “我、我只会数手指头和脚趾头,多了就不会数了。”鞑子的回复,差点让原本凶神恶煞的小衙内笑场。
    所有人吃过晚饭,带足路上备用充饥的粮食、死羊和马肉,隐藏好剩下的物资。孩儿们又仔细检查一遍,各自的马蹄铁、包裹马蹄的软布和武器装备。
    小衙内复查无误后,才按照被割喉处死俘虏之前的供述、白天的观察,还有行进路线上的参照物,带着12个家丁,披着月光,踩着薄雪出发了。
    狗子不能长时间行走,就放在骑手身后的马搭子里,还能保温取暖。
    冬季寒冷,加上昼短夜长,敌人很早就安顿下来,离小衙内他们大概只有15里。
    这股约两百人的鞑子,这几天一直睡在一片靠崖式窑洞,上下有三排,总共不到四十间。
    他们最好的战马和主人一起在窑洞里,确保临战时,可以作为掩体或者随时上马逃跑。
    每个窑洞门口的大树,都绑着几匹备用好马,没有放秸秆草料给它们食用,因为马辔头、马缰绳和马鞍子没有卸下来。目的都是方便鞑子自己,在最危险的紧急关头,可以随时逃窜。
    马辔头是骑手驾驭马儿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战马,需要按照战士的指令,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它上面带有金属制品,能够卡住马嘴里的牙齿,让马儿很难吃东西。执行战备应急任务的军马,一般都是轮流换岗卸下马辔头,分批次休息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