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大义所在,叛逆怎敢抗拒。
作者:活出第二世   大明:被剧透的老朱,一统全球!最新章节     
    有人提醒,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和失落。
    李景隆的言论,让他们从期待转为尴尬,仿佛被自己的信念欺骗了一般。
    看着空荡荡的龙椅,他们明白,朱允炆、齐泰和黄子澄正聚在一起,商讨如何面对眼前的危机。
    此刻,他们只能无奈地叹息,各自分享着对太祖深深的怀念,期待着那个未曾谋面的决策者,能为他们带来一线生机。
    在期待与现实之间,李景隆的异想天开,犹如一道短暂的彩虹,照亮了他们灰暗的思绪,却又迅速消失在了现实的冷酷之中。
    “究竟鹿死谁手。”
    众人低声探讨,目光交错间闪烁着各自的算盘。
    “局势已明朗,接下来的抉择尤为重要。”
    他们心中暗自权衡,每个皇帝的登基,背后都离不开忠诚的支持者。
    有人早已决意追随燕王朱棣,他的强大如同磁石,难以抗拒。
    然而,他们表面上仍保持着朝廷的支持,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一些人坚贞不渝,坚信朝廷能抵挡攻势,持观望态度,以静制动。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视线落在曹国公李景隆身上,眼神里交织着困惑和期待,仿佛在期待一个奇迹——太祖的突然回归。
    “国公真的认为太祖能重临吗。”
    一名官员质疑,语气中带着一丝怀疑。
    李景隆淡淡一笑,坦然自若,似乎并不在乎旁人的质疑:“我早有预感,太祖的气息我曾亲身体验过。”
    他的话语像是一枚石子,激起涟漪,让其他官员陷入思考。
    “是啊,如果太祖尚在,孝陵中的又是何人。”
    这个问题像是一把尖刀,直刺人心。
    官员们心中暗自揣测,洪武帝的力量难道足以搬移断龙石?但这奇妙的想象让他们眼前一亮,随后忍不住笑出声来。
    周围的官员纷纷聚拢,惊叹道:“曹国公的智慧,令人佩服。”
    他们急于了解其中的玄机。
    那官员解释:“曹国公暗示,太祖的回归已成定局。”
    其他人闻言,虽半信半疑,但内心深处却有所触动:“的确,太祖的威望摆在那儿,燕王纵然不信,面对太祖的名号,他又怎能轻易进攻?他定会调查清楚。”
    “这样,朝廷便有了喘息之机,静候北地的救兵抵达。”军部的黄侍郎已开始进行人员的扩编招募。湖北湖南的军队不久将抵达京城。
    “届时,燕王必会选择撤军。”
    他的话语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众人的希望。
    一时间,大臣们的脸上洋溢着领悟的光芒,他们明白,太祖的存在,对于燕王来说,既是挑战也是约束。
    而李景隆的这一策略,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在鲁南的铁匠铺里,铁匠李铁锤凝视着祖师爷的画像,深思熟虑地提出:“吾辈可效仿先祖,以太祖之威震慑燕逆,何不将他的圣像立于城头。”
    “啊,曹将军所言‘太祖归期’,实乃智谋之举。”
    众人纷纷附和,眼中闪烁着振奋。
    面对这一创新,李景隆内心如雷轰鸣,他欲言又止,只觉自己的秘密被揭穿。
    那些文官们,仿佛找到了救世良方,对李景隆的评价瞬间攀升:“曹将军,深谙兵法。”
    “你才是国之砥柱,燕逆之克星。”
    李景隆愕然,心中的苦涩无法言表,只能默认自己是无能之辈。
    在赞誉声中,李景隆几乎要自刎以求解脱,但终究忍耐下来,决定任由他们去解读。
    转瞬之间,关于“太祖归来”的理论犹如百花齐放,各具匠心。
    当朱允炆脸色阴沉地步入朝堂,齐泰和黄子澄的出现使得讨论达到高潮,上百种解读交织在一起。
    齐泰见状,不满地轻咳一声,群臣立刻回归秩序。
    朱允炆刚落座,奏章便纷至沓来,其中有人迫不及待地提及“太祖归来”。
    朱允炆勃然大怒:“荒谬,太祖早已仙逝,何来归期。”
    然而,黄子澄却坚决反对,指出此举有悖孝道,恐让燕逆有机可乘。
    看着朱允炆焦虑的神情,李景隆心中暗喜,仿佛听见了太祖的嘲笑。
    黄子澄则沉稳如山,建议:“陛下,不如遣一使者前往L州,昭告朱棣其罪行,令其撤军。”
    朱允炆皱眉,但深知黄子澄的谋略,只好点头应允。
    李景隆在一旁,眼眶含泪,内心却如同破冰而出的春风,他知道,他的坚持并非疯狂,而是太祖留下的智慧。
    而这一切,都在无声中,化为一股坚韧的力量,推动着局势的演变。
    当提及妥协的提案时,朱允炆愕然如遭电击,难以置信地凝视着黄子澄,仿佛在质疑:“这是你的提议?仅此而已。”
    黄师傅,难道你不清楚,我对他的恨意有多深?廷臣们的表情交织着惊讶和困惑,有人忍不住打破沉默:“黄大人,反叛真的可行吗。”
    黄子澄从容不迫,犹如棋局中的智者:“燕王已至城下,岂能轻易撤军。”
    “在我看来,太祖的威望更能解决问题。”
    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仿佛在宣告自己的高瞻远瞩。
    “大义所在,叛逆怎敢抗拒。”
    黄子澄的眼神犀利,仿佛在教导众人:“围而不攻,不过威慑之计。”
    “连我都无惧,你们何需担忧。”
    他挥手示意那位急躁的大臣退下,语气坚定:“我断定,燕王会选择和谈而非硬碰硬。
    不如我们先发制人,揭露他的罪行,让天下共讨之。”
    “朱棣如何能与天下为敌。”
    他自信满满,仿佛历史的走向尽在他掌握之中。
    听到这里,李景隆心中暗自咋舌,无声地惊叹:“这简直是神机妙算。”
    他望着黄子澄,心中不禁赞叹:“你,真是当代的诸葛亮。”
    齐泰默不作声,他的战略主张一直是武力镇压,但朱棣的胜利让他颜面扫地。
    如今,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远逊于黄子澄。
    在黄齐之争中,他似乎败得体无完肤。
    此刻,奉天殿的角落里,苏铭、老朱和朱标悄然观察着这一切。
    尽管身处暗处,他们却洞悉一切。
    事实上,他们几个已经抵达现场,期盼着朱允炆的莅临。洪武帝的脸色如同熟透的柿子,红得发亮,仿佛承载了无数的愤怒。
    “废物!全是废物。”
    他怒不可遏,话语间充斥着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