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周本纪
作者:脚印飞舞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最新章节     
    周后稷啊,这名儿可真有特色,直接就叫“弃”。他的老妈,出身名门有邰氏,名叫姜原,还是帝喾的元配呢。话说有一天,姜原大姐心血来潮,跑到野外去溜达。突然,她看到了一串巨人的脚印,心里那个激动啊,就想踩上去试试。结果这一踩,她整个人就动得跟怀孕似的。
    过了不久,她还真生了个儿子。姜原一看,心想这儿子来得这么离奇,肯定不是什么好兆头,于是就把他扔到了小巷子里。奇怪的是,马和牛路过都不踩他;她又把儿子扔到林子里,结果正好碰到林子里人多,又不得不换个地方;最后,她把儿子扔到了冰上,结果一群飞鸟飞过来,用翅膀把他盖得严严实实的。
    姜原一看这情景,觉得儿子肯定是神灵转世,于是就把他收养了。回想起当初想扔掉他的念头,就给他取了个名儿叫“弃”。哎,这周后稷的人生经历可真是比小说还精彩啊!
    说起周后稷小时候啊,那可真是个“小巨人”般的存在,志气大得跟山一样高。他玩的东西可跟别的小孩不一样,别人玩泥巴,他玩种树、种麻、种豆子,还种得特别好,那些麻和豆子长得绿油油的,简直美极了。等到他长大成人,更是对农耕情有独钟,看地选种,一把好手。老百姓们看他这么能干,都纷纷学着他来。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连帝尧都听说了。帝尧一听,这周后稷不错啊,立马就提拔他当了农师。这下好了,天下老百姓都跟着沾光,周后稷也成了大功臣。帝舜更是赞不绝口,说:“周后稷啊,你可是老百姓的救星啊,自从有了你,大家才告别了饥荒,你种的谷物让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于是,帝舜大手一挥,把有邰这块地封给了周后稷,还给他取了个响亮的名号叫“后稷”,并且赐他姬姓。
    这后稷啊,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陶唐、虞、夏这几个时代,他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德行高尚,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要是搁现在啊,这周后稷肯定得是个网红大V,天天上热搜,粉丝多得数不完!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就接替了他的位置。这不窋啊,到了晚年,眼见着夏朝政权日渐衰败,大家也都懒得去务农了。这不窋一看,这不行啊,再这样下去,我这饭碗都得丢了。于是,他就带着族人跑到了戎狄的地盘,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窋去世后,他的儿子鞠又接了班。鞠去世后,公刘就闪亮登场了。这公刘啊,虽然身在戎狄之间,但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恢复后稷的事业。他带着大家耕种土地,因地制宜,从漆水、沮水一直发展到渭水边,采集各种材料,让行路的人有物资可用,居住的人有积蓄可存。老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都对公刘感激不已,纷纷搬家过来归附他。周朝的兴盛啊,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所以诗人们都歌颂公刘的功德。
    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继承了王位,把国家定都在了豳地。这庆节啊,也是个有能力的君主,他继承了公刘的事业,继续带着大家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周朝在他的治理下,越来越繁荣昌盛。老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都对庆节赞不绝口。
    庆节去世后,他的儿子皇仆继承了王位。皇仆去世后,差弗又接了班。差弗之后是毁隃,毁隃之后是公非,公非之后是高圉,高圉之后是亚圉,亚圉之后是公叔祖类。这公叔祖类去世后,古公亶父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古公亶父啊,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继承了后稷和公刘的事业,不仅积累德行,还十分注重道义,因此得到了国人的一致拥戴。可是啊,这薰育戎狄部落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们总是来攻打古公亶父,想要抢夺财物。古公亶父也是大方,给了一次又一次。但这薰育戎狄部落啊,胃口越来越大,后来竟然想要古公亶父的地盘和百姓。这下老百姓可都怒了,纷纷要求开战。
    可古公亶父却摇摇头说:“咱们老百姓立君,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现在薰育戎狄攻打咱们,不就是为了咱们的地盘和百姓吗?百姓在我这里和在他们那里,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为了我的缘故让大家去打仗,杀人父子再让我来统治他们,这种事儿我可不忍心做。”于是,他带着自己的亲信离开了豳地,渡过了漆水和沮水,翻过了梁山,最后在岐山脚下安了家。
    这豳地的老百姓啊,对古公亶父可是情深意重,扶老携幼地全都跟着他来到了岐山。就连其他国家的老百姓听说了古公亶父的仁义,也纷纷来投奔他。于是,古公亶父开始着手改革戎狄的习俗,修建城池和房屋,让大家分别居住。他还设立了各种官职,管理国家事务。老百姓们过上了安定祥和的日子,都高兴地唱歌跳舞,歌颂古公亶父的功德。
    古公啊,这老爷子可有俩儿子,大的叫太伯,二的叫虞仲。太姜呢,生了个小儿子叫季历。这季历啊,娶了个媳妇叫太任,俩人都是贤良淑德的好典范,生了个儿子叫昌,这小家伙出生时可不得了,浑身都是圣人的光芒。古公一看,心里就琢磨开了:“咱们家这辈子,指定得出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这昌小子就有戏!”
    这长子太伯和虞仲啊,都是聪明绝顶的人,一看老爸这意思,就明白他想把家业传给季历,好让昌小子将来接手。这哥俩也是实在人,没二话,一商量,就跑到荆蛮之地去了,还特意文了身、断了发,表示跟家业彻底告别,好让季历顺利接班。
    这哥俩的举动啊,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你说这为了成全弟弟,连家都不要了,还特意去文身断发,这不是典型的“让贤”吗?不过话说回来,这古公一家可真是有福气,有这么懂事孝顺的儿子,将来昌小子接手家业,肯定能把家族发扬光大!
    古公老爷子一走,季历就接了他的班,这就是咱们说的公季啦。这公季啊,可是个有模有样的主儿,他一心一意地遵循着古公老爷子留下的老路子,厚道得没话说,行事也特讲义气。诸侯们一看,哎呦,这公季不错嘛,都挺服他的。
    公季一走,他的儿子昌就接了他的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西伯啦,后来大家都叫他文王。这文王啊,可真是个人才,他继承了后稷和公刘的事业,还遵循着古公和公季的老规矩。他为人特别仁义,尊敬老人,疼爱小孩。对那些有贤德的人,他更是礼遇有加,忙到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就为了等着和那些贤士们聊天。所以啊,好多贤士都乐意投奔他。就像伯夷和叔齐,他们俩本来在孤竹国待着,一听说西伯特别会照顾老人,就立马跑过来投奔他了。还有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这些人,也都纷纷跑来归附他。这文王啊,真是个人才磁铁,把大家都吸引过来了。
    这崇侯虎啊,可是个捣蛋鬼,跑去找殷纣告西伯的状:“大王啊,你得小心那个西伯啊,他人好心善,大家都喜欢他,将来可不利于您的统治啊!”殷纣一听,立马把西伯关进了羑里大牢。闳夭他们一看这情况,急得团团转。怎么办呢?得想办法救人啊!
    于是,他们四处搜罗宝贝,找来了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漂亮马匹、有熊的九匹骏马,还有其他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然后通过殷纣身边的红人费仲,把这些宝贝献给了殷纣。殷纣一看,哎呦,这些东西真不错,高兴得不得了,说:“光这美女和马匹就值得放西伯一马了,更何况还有这么多好东西!”于是,他就赦免了西伯,还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有了征伐的权力。同时,他告诉西伯:“告你状的那个,就是崇侯虎!”
    西伯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要想彻底摆脱困境,还得再下点功夫。于是,他主动献上洛西之地,请求殷纣废除残酷的炮烙之刑。殷纣一看,这西伯还挺上道的,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样一来,西伯不仅重获自由,还得到了征伐的权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而那个崇侯虎呢?估计还在家里琢磨着怎么再告别人的状呢!
    西伯这人啊,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可是做了不少好事,因此诸侯们都喜欢找他评理。这不,虞国和芮国的人就因为一场官司闹得不可开交,特地跑到周国来找西伯评理。
    他们一进周国的地界,就看到耕田的人都互相礼让田界,老百姓也都尊老爱幼。虞国和芮国的人一看这情景,连西伯的面都还没见呢,就感到惭愧了。他们互相说:“咱们争的那点事儿,在周国人看来简直就是耻辱啊!咱们还争个啥劲儿呢,去了也是自取其辱。”于是,他们就决定回去了,还都互相礼让着走了。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诸侯们听说了都纷纷议论:“看来西伯真是个受天命的君主啊!”就这样,西伯的名声越来越响,大家都佩服他的德行和智慧。
    第二年,西伯带着大军去讨伐犬戎,就像去邻居家串门一样轻松。又过了一年,他们又去收拾密须,简直就像打扫自家院子。接着,耆国也不幸成了他们的手下败将,这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说西伯是不是开了外挂啊!
    殷朝的祖伊听到这些消息,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跑去告诉帝纣:“大王啊,这西伯是不是太嚣张了点?咱们得小心啊!”帝纣却不以为意,撇撇嘴说:“怕啥?不是有天命护着我吗?他能翻起啥浪花?”
    就这样,又过了一年,西伯的大军又踏上了邘的土地。再然后,崇侯虎那个倒霉蛋也成了他们的目标。西伯在丰邑建了个新城,然后就从岐下搬到了丰邑,过上了新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西伯就驾鹤西去了。他的儿子发继位,这就是后来的武王。大家都说,这武王会不会比他老爸还猛啊?咱们拭目以待吧!
    话说这西伯啊,他老人家一坐龙椅就是五十年,真是个长寿的老神仙!想当年他被关进羑里大牢,闲来无事就琢磨那八卦,结果一不留神,硬是把八卦升级成了六十四卦,这脑袋瓜子可真不是盖的!
    诗人们歌颂西伯,都说他老人家是奉了天命当的王,还记得他处理虞国和芮国那场官司吗?那英明果断的劲儿,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惜啊,好人不长命,他老人家十年后就去世了,谥号“文王”,真是个名垂青史的好君主啊!
    这文王一上台,就忙着改革法度,制定历法,真是个勤政爱民的好领导!他还追尊自己的爷爷古公为“太王”,爸爸公季为“王季”,看来他们家的王气,是从太王那时候就开始兴旺起来的啊!
    武王一上台,那阵势可不得了!立马请来了太公望当他的军师,周公旦做他的辅政大臣,还有召公、毕公这一大帮子人,都围着他转。武王呢,就一门心思地继承和发展文王的事业,这劲头儿,简直比打了鸡血还猛!
    话说九年过去了,武王决定给毕地来个祭祀大典。他站在东边眺望兵士们,一直看到了盟津。他特意为文王做了个木牌牌,放在车上,让中军抬着。武王自称是太子发,说他是奉了文王的命令来讨伐的,自己可不敢擅作主张。
    于是,他告诉司马、司徒、司空和各位将领:“大家要严肃点,别嘻嘻哈哈的!我承认我啥都不懂,但先祖有德,我作为小子只是继承先人的功业,然后公平公正地给大家赏罚,以此确定每个人的功劳。”说完,他就下令出征了。
    师尚父这个老头子,也不甘示弱,大喊道:“都给我听好了,带上你们的兵马和船只,敢落后的,一律斩首!”武王渡河时,河中央突然跳出一条白鱼,直接蹦进了他的船里。武王赶紧捞起来,当场就祭了天。刚渡过河,天上突然降下一团火,从天上一直烧到王屋山,然后变成了一只红色的乌鸦,那叫声啊,简直震天响!
    这时候,盟津那边竟然有八百个诸侯,没打招呼就聚到了一起。大家都说:“纣王这回可以讨伐了!”武王却摇摇头说:“你们啊,还不知道天命呢,现在还不是时候。”说完,他就带着大军回去了。看来,这武王还是个挺有耐心的家伙呢!
    过了两年,武王耳朵边儿又传来了风声,说那纣王啊,越来越昏庸无道、残暴不仁了,居然把王子比干给杀了,还把箕子给囚禁了起来。太师疵和少师强这俩哥们儿一看形势不妙,抱着乐器就投奔周国来了。武王一看,这机会来了啊,就遍告诸侯说:“殷商这罪孽深重啊,咱们得一块儿去讨伐他!”于是他就遵照文王的遗志,带着三百辆战车、三千名虎贲勇士和四万五千名甲士,浩浩荡荡地东征伐纣去了。
    到了十一年十二月戊午那天,大军渡过了盟津,诸侯们也都来齐了。武王一看这阵势,激动地说:“大家加油啊,别偷懒!”接着他就发表了太誓,向众人宣告:“现在这殷王纣啊,居然听信女人的话,自己跟天断绝了关系,还毁坏了国家的三正制度,疏远了自己的亲族兄弟,甚至抛弃了先祖的乐曲,改弄些淫声荡曲来取悦妇人。所以啊,我今天就要替天行道,执行天罚!大家加油啊,这事儿可一不可再,更不可三啊!”
    二月甲子那天,天还没亮呢,武王就带着大军赶到了商朝的郊外牧野,准备开打前先来一场誓师大会。武王左手拄着黄钺,右手举着白旄,一挥手,就大喊起来:“喂喂喂!西边儿来的将士们,都给我听好了!”接着,武王就开始发表他的演讲了:“哎哟喂,咱们这儿有国王、冢君、司徒、司马、司空,还有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的战士们,都给我拿起戈、盾,立起矛,我要给你们训话了!”
    武王接着说:“古时候有句话说得好,‘母鸡可不能打鸣。要是母鸡打鸣了,那这家子可就遭殃了’。现在那殷王纣啊,就只听女人的话,把祖先的祭祀都抛到脑后了,把家国都丢在了一边,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用了,反倒把那些犯罪的逃犯当宝贝,让他们去欺压百姓,祸害商国。所以啊,我今天就要替天行道,执行天罚!大家听着,今天这事儿,咱们只需要走个六步七步,就停下来整整队形,加油啊同志们!再打个四回五回六回七回,也停下来整整队形,加油啊同志们!咱们要威武雄壮,像虎、像熊、像豺、像狼一样勇猛,在商朝的郊外,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然后咱们就回去西边儿继续干活儿,加油啊同志们!要是谁敢偷懒不使劲儿,嘿嘿,那可就等着挨板子吧!”
    誓师大会结束,诸侯们的兵车一共有四千辆,都整齐地排列在牧野,准备开打!
    帝纣一听说武王来了,也急忙调集了七十万大军去迎战。武王这边呢,派了师尚父和百夫长去挑战,然后大军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冲向帝纣的军队。说起来你可能不信,那纣王的大军啊,虽然人数众多,但心里其实都盼着武王快点赢呢!所以他们呀,都把兵器倒过来拿,专门给武王让路。武王一看这架势,赶紧加速冲过去,结果纣王的兵将们纷纷掉头就跑,跟纣王说拜拜了。
    纣王一看大势已去,转身就跑上了鹿台,把那些宝贝玉器都披在身上,然后一把火把自己给烧了。武王呢,高举大白旗,指挥着诸侯们。诸侯们一看武王赢了,都纷纷向他行礼。武王也客气地回了礼,然后带着诸侯们进了商国。商国的老百姓都等在城外,武王就让大臣们去告诉他们:“上天保佑我们胜利了!”老百姓一听,都跪下磕头,武王也赶紧回礼。
    接着,武王就去了纣王自焚的地方。他亲自拿起弓箭,射了三箭才下车,然后又用剑砍、用黄钺斩,最后把纣王的头砍下来,挂在大白旗上。处理完纣王,武王又找到了纣王的两个宠妾。这两个女人一看大势已去,都自杀了。武王又射了三箭,用剑砍、用玄钺斩,把她们的头也砍下来,挂在小白旗上。忙完这些,武王才带着军队返回。
    哎,这武王啊,真是个忙人!不过话说回来,这纣王也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第二天一大早,武王就下令修路,还整治了神社和商纣王的宫殿。到了约定的时辰,百夫们扛着大旗在前面开路。武王的弟弟叔振铎驾着常车,周公旦拿着大钺,毕公拿着小钺,一左一右护卫着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这些人都手执利剑,保护武王的安全。
    一行人进了城,武王站在神社的南边,大军站在他的左右两侧,毕恭毕敬地跟随着。毛叔郑捧着清水,卫康叔封布置着祭祀用的物品,召公奭负责赞美神的功德,师尚父则牵着祭祀用的牲畜。尹佚开始念祝词:“殷朝的末代子孙季纣,废弃了先王的明德,侮辱神明、不敬祭祀,残暴地对待商邑的百姓,他的罪行已经传到了天皇上帝那里。”
    武王听完,连忙拜了两拜,磕头说:“我接受天命,推翻殷朝,承受上天的明命。”说完,他又拜了两拜,磕了个头,这才带着大家退出神社。
    哎,这武王啊,真是个懂规矩的好孩子,对神明恭敬得不得了。不过话说回来,这季纣也真是够可以的,居然能把天都给惹怒了,这下好了,自食其果了吧!
    武王把商纣王的儿子禄父和那些剩下的殷朝百姓给安顿好了。他觉得殷朝这边刚刚安定下来,还需要人看着,于是就派他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去辅佐禄父治理殷朝。
    然后他又下令让召公把箕子从牢里放出来,让毕公把百姓们也从牢里放出来。他还特别表彰了商容,在他的家门口立了块牌子。
    接着,武王又叫南宫括去把鹿台里的财宝和钜桥仓库里的粮食都拿出来,分给那些贫穷弱小的人们。南宫括和史佚还负责把九鼎和那些宝玉都收起来保管好。闳夭则被派去修缮比干的墓。
    在军队里,武王还安排了宗祝进行祭祀活动,感谢神明保佑。搞完这些,武王就带着大军开开心心地回家去了。路上他还顺便去打了个猎,记下了这些天的政事,写了篇《武成》来纪念。
    回到家后,武王开始分封诸侯,赏赐他们宗庙祭祀用的礼器,还制作了分封殷朝遗民时用的器物。他想起那些先代的圣王们,于是就把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给封了地,分别在焦、祝、蓟、陈、杞这些地方。
    接下来,武王开始封赏那些有功之臣和谋士。师尚父作为头号功臣,被封在了营丘,建立了齐国。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被封在曲阜,建立了鲁国。召公奭被封在燕地。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叔鲜和叔度则分别被封在管和蔡。其他的功臣们也都按照功劳大小,依次得到了封赏。
    嘿,这武王可真是大方啊,不仅让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还不忘记那些有功之臣,真是个人人称赞的好君主啊!
    武王啊,召集了九州之长,登上了豳山的高地,远眺商朝的都城。等到他回到周地,竟然整夜都睡不着。周公旦急忙赶到武王那儿,问:“咋的了,大王您咋不睡觉呢?”武王叹了口气,说:“告诉你吧,这天哪,就是不再眷顾殷商了。想想看,从商汤灭夏至今都六十年了,如今这商朝啊,就像牧场里的麋鹿、满天的飞鸿,已经失去了天命的庇佑。可如今天命却选择了我,让我成就大业。想当初,殷商受天命建立,那时他们册封的名士有三百六十人,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显赫,但也没有彻底灭亡,直到如今。我这王位还没坐稳呢,哪有心思睡觉啊!”
    武王又说:“我要稳固这天命所赐的宝座,依照天意来治理国家,全力清除那些邪恶势力,从殷纣王那里接受教训。我要日夜辛劳,来安定我们西周的疆土。我要身穿鲜明的礼服,彰显我的德行。从洛水到伊水,我要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动荡。那里有夏朝遗民的居所,我南望三涂山,北眺岳山边境,又回头看看黄河,还有那洛水、伊水,都不离天室太远。”
    安排好周朝的国都后,武王这才离开洛邑。他把马儿放归华山之南,让牛群在桃林原野上自由漫步。兵器入库,战马入厩,战士们解散回家:这一切都是向天下宣告,从此不再动用武力了。
    嘿,这武王可真是英明啊!他不仅知道怎么打仗,更懂得怎么治国。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王者风范啊!至于那些战马和兵器,就让它们好好休息吧,毕竟和平的日子才是大家最盼望的。
    武王搞定殷商后,过了两年,他突然想起了箕子,就跑去问他:“喂,箕子老哥,你说说看,殷商是怎么亡国的啊?”箕子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哎呀,这武王咋又提起这茬儿了呢?”他本来就不想说殷商的坏话,可武王这么问,他也不好直接拒绝。于是,箕子就想了想,说:“唉,其实殷商亡国的原因啊,跟天道有关。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殷商违背了天道,所以就亡国了。”武王一听这话,心里就有点儿不舒服了,心想:“你这箕子,说话咋这么拐弯抹角的呢?我问你殷商亡国的原因,你跟我说天道,这不是答非所问嘛!”不过,武王毕竟是武王,他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心里暗暗决定,以后还是少问这种敏感问题为妙。
    武王生病了,这可急坏了天下的群臣们。毕竟天下还没完全安定下来呢,群公们一个个都忧心忡忡的。于是,大家决定来一场穆卜,看看武王的病情到底怎么样。周公呢,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亲自斋戒沐浴,还打算自己当个替身,代替武王生病。嘿,说来也神奇,这么一来,武王的病情竟然有所好转了。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武王还是去世了。太子诵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成王。唉,武王这一走,天下又不知道要掀起多少风浪了。不过话说回来,周公这替身当的,也算是尽心尽力了,不知道他会不会因此得个“最佳替身奖”呢?
    成王年纪还小,周朝刚平定天下,周公怕诸侯们反叛,就暂时代理朝政,掌管国家大事。管叔、蔡叔这些武王的弟弟们,心里对周公有点儿不放心,觉得他不靠谱,于是就跟着武庚一起搞叛乱,想反叛周朝。周公奉了成王的命令,出兵讨伐武庚和管叔,把蔡叔给流放了。然后,他找了微子开来代替殷朝的后代,让他在宋国建国。周公还收留了不少殷朝的遗民,把武王的弟弟封到卫国,让他当卫康叔。
    那时候,晋国的唐叔得到了好谷子,就献给成王。成王呢,又把这谷子转交给在前线的周公。周公在东边接受了这谷子,这可是代表天子的命令啊。刚开始,管叔、蔡叔反叛周朝,周公花了三年时间才把他们搞定。这期间,他写了好几篇文章,先是《大诰》,然后是《微子之命》,接着是《归禾》和《嘉禾》,还有《康诰》、《酒诰》、《梓材》等等。这些文章都收录在《周公之篇》里。
    周公代理朝政七年,成王终于长大了。周公就把政权交还给成王,自己退下来,站在群臣的位置上,规规矩矩地辅佐成王。这周公啊,真是个懂得进退的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该抓紧。这一下,周朝又安稳了好一阵子,成王也在他的辅佐下,逐渐展现出了一代明君的风采。
    成王坐在丰邑的宝座上,心里琢磨着该怎么继续老爸武王的伟大事业。于是他派召公去重新建设洛邑,完成武王未竟的志向。周公呢,又进行了一次占卜,仔仔细细地审视了结果,终于下定决心,把洛邑给建好了,还特意把九鼎放在那儿。他得意地说:“这里可是天下的中心,四方的诸侯来进贡,路程都一样,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于是,周公写下了《召诰》和《洛诰》这两篇文章,记录下了这件大事。
    成王把殷朝的遗民迁到了新的地方,周公奉了王命,又去给他们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写下了《多士》和《无佚》这两篇文章。召公担任了保护国家的重任,周公则当起了老师,教导百姓。他们一起向东攻打淮夷,把奄国给灭了,还把奄国的国君迁到了薄姑。成王从奄国回来,在宗周休息了一下,写下了《多方》这篇文章。在铲除了殷朝的残余势力后,他们又去攻打淮夷,回到丰邑后,又制定了《周官》这部法律。从此,礼乐制度得到了兴盛,国家的制度也得到了改革,百姓们和睦相处,一片祥和。
    成王讨伐完东夷后,息慎国还来祝贺呢!成王一高兴,就赐给荣伯一些宝贝,还让他写了篇《贿息慎之命》的文章来记录这件事。看来,这成王不仅是个会打仗的君主,还是个懂得治国理政、与民同乐的好君主啊!
    成王快不行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担心啊,怕太子钊扛不起这大周朝的担子。于是,他赶紧找来召公和毕公,让他们领着诸侯们辅佐太子,确保太子顺利继位。成王一闭眼,这二位公爷就带着诸侯们,把太子钊带到先王庙里,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小子,文王、武王他们打下这江山可不容易,你得节俭点,别瞎折腾,要厚道守信,才能坐稳这王位。”这就是那篇有名的《顾命》了。
    太子钊就这么继位了,这就是康王。康王一上台,就忙着给诸侯们发通知,告诉大家要继续发扬文王、武王的伟大事业,这就是《康诰》的由来。康王这阵子,天下太平得不得了,刑罚都闲置了四十多年没用上。他还特地让毕公去规划一下成周附近的居住区,这就是《毕命》的内容了。
    话说回来,这康王也真是个有福之人,继承了老爸老妈的好基因,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一下,周朝可算是迎来了一个盛世,老百姓们也过上了安稳日子。而那些诸侯们呢,也都服服帖帖的,没人敢捣乱。这就是成康之治啊,真是让人羡慕!
    康王驾崩后,他的儿子昭王瑕接了班。这昭王啊,执政的时候,周朝的王道已经有点儿走下坡路了。有一次,昭王心血来潮,去南方巡视,结果一去不复返,最后死在了江上。这事儿挺尴尬的,大家心照不宣,昭王的死讯也没怎么大肆宣扬,就这么讳莫如深地过去了。
    后来呢,昭王的儿子满被立为新王,这就是穆王。穆王登基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了。他看到王道日渐衰微,心里挺不是滋味儿的,就觉得文王武王他们打下的江山,可不能就这么毁了。于是,他找来伯申,让他好好告诫太仆,要整顿国家政务。穆王还亲自写了篇《命》来强调这事儿。经过一番努力,周朝总算是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这穆王啊,虽然年纪大了点儿,但心气儿还挺高的。他一心想要重振周朝的雄风,可惜啊,岁月不饶人,他最后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不过话说回来,他至少努力过了,也算是对得起文王武王的在天之灵了。
    穆王想要去征讨犬戎,祭公谋父一听这事儿,就赶忙谏言说:“大王啊,这事儿可不成。咱们的老祖宗可都是以德服人,从来不动刀动枪的。兵器嘛,就得藏好了,偶尔拿出来吓吓人,那才有威力;老拿出来显摆,大家看惯了就不怕了,不怕了那还怎么镇得住场子呢?就像周文公的颂词里说的:‘收起刀枪弓箭,追求美德才是正道,这样天下才能太平,大王您的王位才能稳固。’咱们的老祖宗对老百姓多好啊,既教育他们怎么做人,又帮他们发展经济,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还告诉他们什么是好坏,怎么分辨是非,让他们知道怎么追求幸福、避免灾难。这样老百姓才能既感激您的恩德,又害怕您的威严,咱们周朝的江山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越来越兴旺。
    想当年,咱们的先祖后稷可是虞、夏两朝的大功臣。后来夏朝衰败了,后稷的子孙们失了势,咱们的老祖宗不窋只好跑到戎狄那边去避难。但他可没放弃啊,还是时刻想着怎么恢复祖业,继承先祖的遗志,把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都学了个遍,每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忠诚和信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就这样,咱们周朝的德行一代一代传下来,从来没给祖宗丢脸。到了文王、武王那会儿,他们不仅继承了先祖的光明传统,还加上了慈爱和善良,对待神灵和百姓都十分恭敬,大家都特别高兴。商王帝辛呢,对老百姓坏得不得了,大家都受不了,于是都支持武王去讨伐他,最后把商朝给灭了。所以啊,咱们的老祖宗并不是喜欢打仗,而是实在看不过去老百姓受苦,才去解救他们的。
    咱们的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京城周围五百里内的地区要负责提供祭祀用的东西,五百里到千里之间的地区要负责祭祀神灵,千里到一千五百里之间的地区要负责接待宾客,更远的地区呢,就负责进贡和朝见。这些事儿,都得按时按规矩来。要是哪个地区没做到,咱们就先提醒他们一下;提醒了还不改,那就得采取相应的措施了。所以啊,才有了刑罚、征伐、讨伐、责备和文告这些手段。但要是这些手段都用上了,他们还不听话,那咱们就得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了,看看是不是咱们的德行还不够,得再努力努力。这样一来,近处的地区都听话了,远处的地区也都服气了。
    可是现在呢,自从大毕、伯士他们死了以后,犬戎就按时来朝见了。大王您却说:‘我得用不朝见的名义去征讨他们,顺便看看咱们的军队厉不厉害。’这可就不对了,这不是违背了先祖的教诲,让咱们的周朝陷入危机了吗?我听说犬戎这个国家啊,他们的君主很贤明,能坚守先祖的德行,这样的人,咱们可得小心应对啊。”穆王听了这话,还是坚持要去征讨,结果打了胜仗,抓回了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就回来了。从那以后,那些远处的国家就再也不来朝见了。
    诸侯们之间,总有那么些个不和睦的。甫侯这老哥儿,就跑到王那儿去,给王出了个主意,说要制定一套严明的刑法。王一听,立马来了精神,说:“哟,甫侯,你终于来了!这国家土地这么大,是该给你颁个‘吉祥刑法奖’啊!现在你要安定百姓,那选对人、用对刑、住得对,不都是你的职责吗?当两边都到场了,你就得听听他们的陈述,然后斟酌斟酌。这陈述得简明扼要、真实可信,再对应到五种刑罚上。要是这五种刑罚都觉得不合适,那就试试五种罚金。罚金还不服?那就看看他们是不是犯了那五种过失。这五种过失要是还有问题,那就得官狱、内狱一起上,好好查查他们的罪证,看看到底是谁的错更大。对于那些刑罚有疑问的,该赦就赦,但得审得清清楚楚。简单说,就是得信得过,查得严。别搞得稀里糊涂的,得让老天爷都点头才行。黥刑有疑问就赦免,罚金得按百倍来算,罪得查实。劓刑有疑问也赦免,罚金加倍洒洒水啦,罪还是得查实。膑刑、宫刑、大辟,都是一样的道理。墨罚有一千种,劓罚有一千种,膑罚有五百种,宫罚有三百种,大辟有二百种。这五种刑罚加起来,足足有三千种呢!咱们就给这套刑法取名叫‘甫刑’吧!”就这样,甫刑就这么诞生了。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终于驾鹤西去了,他的儿子共王繄扈接了班。这共王啊,有一天去泾水边上游玩,密康公也跟着去了。巧的是,有三位美女也跑那儿去了,还特意过来打招呼。这三位美女的老妈一看,就悄悄对密康公说:“你得把她们献给大王啊。你看,野兽三只就算一群,人三个就算一伙,美女三个那就叫粲。大王打猎不会取尽一群野兽,公卿出行也不会劳烦太多随从,大王选妃更不会只挑一个家族的。这粲啊,可是美好的东西。大家都把这么美好的东西送给你,你德不配位怎么行?大王都未必受得起,何况你这小角色呢!小角色得了这么多好东西,迟早得完蛋。”可这密康公啊,就是个倔驴,硬是不肯献美女。结果才过了一年,共王就灭了密国。
    共王死后,他的儿子懿王畑又上台了。这懿王在位的时候啊,王室可就真的开始衰败了,诗人们都开始写诗讽刺了。哎,这王室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懿王驾崩后,共王的弟弟辟方坐上了王位,这就是孝王。孝王死后,诸侯们又觉得还是懿王的儿子燮靠谱,于是就把他扶上了王位,这就是夷王。看来啊,这王位传承也是个技术活,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得靠大家伙儿一起使劲儿才行啊!
    夷王死后,他的儿子厉王胡接了班。这厉王啊,一上台就迷上了捞钱,还特别亲近一个叫荣夷公的家伙。大夫芮良夫一看这势头不对,就跑去劝厉王:“大王啊,咱们王室这是要没落了吧?荣夷公这家伙,就知道捞钱,一点儿都不知道大难临头。这钱啊,可是天地间百物的产物,怎么能被他一个人独占呢?他这么做,得罪的人可多了去了,万一出了大事儿,咱们怎么办?您作为大王,应该引导利益,让大家都受益才对。可现在您却让一个人独占利益,这合适吗?就像《诗经》里说的,‘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还有‘陈锡载周’,这都是说咱们要公平分配利益,才能国泰民安。可现在您却要学荣夷公独占利益,这能行吗?普通人独占利益,我们都叫他盗贼,您作为大王这么做,岂不是更糟糕?要是真让荣夷公得势了,咱们周朝可就真的完了。”可是啊,厉王就是不听,最后还是让荣夷公当了卿士,掌握了大权。看来啊,这厉王也是个“钱”迷心窍的家伙,不知道后面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呢!
    厉王这哥们儿啊,残暴奢侈又傲慢,搞得国人们都对他骂声一片。召公就劝他说:“大王啊,您这样搞,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啊!”厉王一听就火了,立马找来卫国的巫师,让他负责监听那些骂他的人,一发现就杀无赦。这么一来,骂他的人确实少了,但诸侯们也不来朝拜了。过了三十四年,厉王变得更加严厉,国人们吓得连话都不敢说了,走在路上都只敢用眼神交流。
    厉王还挺得意,跟召公说:“你看,我现在能消除诽谤了,大家都不敢说话了。”召公一听就乐了,说:“大王啊,您这不是在堵老百姓的嘴吗?防民之口,比防水还难啊!水堵得太久,一旦决堤,伤人肯定多;老百姓也是这样啊,心里有想法,嘴上不说,迟早得出事。所以啊,治水得疏导,治民得让他们说话。天子听政,得让公卿列士们献诗,乐师献曲,史官献书,还得有各种各样的建议和意见,这样天子才能综合考量,做出不悖理的决策。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山川一样,财富从这里出来;又像有平原沃土一样,衣食从这里产生。口能说话,好坏才能分辨,才能行善防败,从而生产财富和衣食。老百姓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说完了就去行动。您要是堵他们的嘴,那还能有多少真话能传到您耳朵里呢?”
    可惜啊,厉王就是不听。结果呢,国人们真的不敢说话了,憋了三年,终于一起反叛,把厉王给赶跑了。厉王呢,只能跑到彘这个地方避难去了。唉,这就是典型的“堵不如疏”啊,厉王这哥们儿,真该好好学学怎么当个好国王!
    厉王的太子静躲到了召公家里,这事儿一传开,老百姓们就围了上来。召公一看这阵势,心里就明白了:“唉,想当年我苦口婆心地劝大王,他硬是不听,结果弄成现在这样。现在我要是杀了王太子,大王肯定会恨我入骨,那我可就遭殃了。咱做臣子的,就算事情再危险也不能结仇,就算心里有怨气也不能发怒,更何况是侍奉大王呢!”于是,召公一咬牙,把自己的儿子推出去,替换了王太子,让太子静得以逃脱。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召公这老哥也是挺拼的,为了保全大局,连自己儿子都舍得牺牲。不过话说回来,这厉王也真是自作孽不可活,要是当初听了召公的劝告,哪会有今天这档子事儿呢?
    话说这召公和周公两位大佬一起主持朝政,那段时间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共和”。共和十四年的时候,厉王在彘地一命呜呼。太子静在召公家里长大成人,两位大佬一合计,就把他扶上了王位,这就是宣王啦。宣王一上台,两位大佬就在旁边辅佐他,一起整顿朝政,效仿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优良传统,诸侯们也纷纷表示要重新效忠周朝。过了十二年,鲁武公还亲自跑来朝拜呢。看来这周朝啊,在宣王和两位大佬的治理下,又开始焕发生机啦!
    宣王这家伙啊,就是不爱务农,连千亩良田都荒废了。虢文公劝他别这么干,可宣王就是不听啊。结果你猜怎么着?三十九年后,千亩那儿爆发了一场大战,王师被姜氏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真是丢人丢到姥姥家去了。看来啊,这宣王得好好反思一下,为啥不听劝告,非得等到吃亏了才后悔呢?
    宣王这哥们儿,南边儿的军队败得一塌糊涂,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啊。于是呢,他就想在大太原这儿整整民众,看看还有多少人能拉出去打仗。仲山甫这老哥一听,连忙劝道:“大王啊,这民众可不是随便能整的,得悠着点儿。”可惜啊,宣王就是不听,硬是要去整民众。结果呢,哎,这可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宣王驾崩后,他的儿子幽王宫湦就接过了王位,这就是幽王啦。这幽王刚上台第二年,西周那边儿的三川地带就发生了地震。伯阳甫这老头儿一瞧,就摇头说:“哎呀,周朝这是要完蛋了啊。你想啊,天地之气本来是有序的,要是乱了套,那肯定是老百姓给搅和的。就像这地震,就是因为阳气被压住出不来了,阴气又逼得太紧,结果就地震了。现在三川地震,那就是阳气失去了位置,被阴气给填满了。阳气跑到阴气里去,那河流的源头肯定会堵塞;源头一堵,国家就得亡。水和土可是老百姓的衣食父母啊,土要是没养分,老百姓就没钱没粮,不亡国还等啥呢!想当年伊水、洛水干涸了,夏朝就亡了;黄河干涸了,商朝也亡了。现在周朝的德行已经跟夏、商末年差不多了,而且河流源头又堵塞了,堵塞了肯定会干涸。国家得靠山川才能立足啊,山崩了、河干了,这都是亡国的征兆啊。而且啊,河一干,山肯定也得崩。我看这国家灭亡也就十年之内的事儿了,这就是天数啊。天要抛弃谁,那肯定是不会超过这个天数的。”你猜怎么着?就在这一年,三川真的干涸了,岐山也崩塌了。哎,这幽王啊,看来是真没福气享受这个王位啊!
    话说这幽王啊,真是越来越任性了。这不,他宠爱上了襃姒这小妞儿,两人甜甜蜜蜜的,襦姒还给他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一看,这儿子多可爱啊,就想把原来的太子给废了。这太子他妈可是申侯的女儿,当了王后呢。可幽王眼里只有襦姒,啥也不顾了,就想把申后给废了,再把太子宜臼也赶出去,让襦姒当王后,伯服当太子。
    周太史伯阳这老头儿,没事就读读史记,一读到这儿,就长叹一声:“周朝啊,你这是要完蛋的节奏啊!”想当年夏朝快完蛋的时候,就有两条神龙停在夏帝的庭院里,说它们是褒国的两位君主。夏帝一琢磨,这龙杀不得、赶不得、留也不吉,最后决定请它们留点涎沫收藏起来,这才算吉利。于是夏帝就弄了点钱,搞了个仪式,把龙给请走了,涎沫留在了庭院里。夏朝灭亡后,这个装涎沫的盒子就传到了商朝,商朝灭亡后又传到了周朝。这三代以来,谁也不敢打开看。可到了厉王末年,这货好奇心太重,非打开看看不可。结果一打开,那涎沫就流得满庭院都是,怎么也弄不干净。厉王就派了一群光屁股的妇女去大声叫骂,想把这涎沫给赶走。你猜怎么着?这涎沫竟然变成了一只大黑乌龟,直接跑进了后宫。后宫里有个小宫女,刚换牙的时候就遇到了这黑乌龟,等到她及笄之年,竟然没老公就怀上了孩子。这小宫女吓得半死,就把孩子给扔了。
    到了宣王的时候,有个童谣唱道:“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宣王一听,觉得不对劲,就派人去抓卖檿木弓和箕草箭袋的夫妇俩。这俩人一听风声不对,赶紧跑路。路上他们遇到了那个被扔掉的孩子,夜里听到孩子的哭声,觉得可怜,就收养了他。后来这俩人跑到了褒国,正好褒国人犯了罪,就把这小女孩献给幽王来赎罪。这小女孩就是襦姒。
    幽王一看这小女孩长得挺漂亮,就宠爱上了她,还跟她生了个儿子伯服。这下可好,申后被废了,太子也被赶走了,襦姒当了王后,伯服当了太子。太史伯阳一看这势头,无奈地摇了摇头:“祸事已经成了,想挽回也来不及了!”哎,这幽王啊,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襦姒这妹子,笑点可真高,幽王想尽办法逗她笑,可她就是板着个脸。幽王急了,心想:“我得想个绝招,让她开怀大笑!”于是呢,他就搞了个烽火台,还弄了个大鼓。规定好了,一旦有敌人来犯,就点起烽火,敲响大鼓。
    诸侯们一看烽火起、鼓声震天,以为是敌人真打来了,赶紧带着兵马赶来救驾。结果一到京城,连个敌人的影子都没见着,原来这只是幽王为了逗襦姒笑的一个闹剧。襦姒一看这阵势,终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笑得花枝乱颤。
    幽王一看,这招还真管用,于是又故技重施,玩了好几次。可是诸侯们也不是傻子啊,被骗了几次后,就不再相信这烽火台了。后来,真的有敌人来犯时,幽王再点烽火、敲大鼓,诸侯们却一个也没来。哎,这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可真是把国家大事都当儿戏了!
    幽王这货啊,居然把虢石父这老小子提拔成了卿士,让他掌了大权。这下好了,全国人民都怨声载道。虢石父这人啊,嘴巴甜得像抹了蜜,擅长拍马屁,又特别贪财,幽王就这么被他给蒙蔽了。更别提他还把申后给废了,把太子也给赶走了。
    申侯一听这消息,火冒三丈,立马联合缯国和西夷的犬戎族,一起来攻打幽王。幽王一看大事不妙,赶紧点燃烽火召集兵马。可惜啊,之前他玩得太过火,诸侯们都不再相信这烽火台了,一个兵都没来。结果幽王就被杀在了骊山脚下,襦姒也被俘虏了,周朝的财宝全被抢了个精光。
    这下好了,诸侯们一看幽王死了,就推举申侯,一起立了原来的太子宜臼为新的国王,这就是平王。平王继位后,总算是让周朝又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哎,这幽王啊,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平王这家伙一上台,就急忙忙地带着人马东迁到雒邑去,为的就是避开那些凶猛的戎寇。这时候的周朝啊,就像个破败的大家族,家族里的长辈没了威严,小辈们就开始互相掐架,抢地盘。齐、楚、秦、晋这几个家伙,就像是突然冒出来的黑社会老大,开始崭露头角,政治大权都掌握在这些地方诸侯手里了。这世道啊,真是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话说这四十九年后,鲁隐公可是风风火火地坐上了国君的宝座。可就在他即位后的两年,平王这老头子就驾鹤西去了。说来也巧,平王的太子泄父比他老爸还先走一步,于是这王位就传给了泄父的儿子林,也就是我们的桓王。这桓王啊,其实是平王的孙子,年纪轻轻的,就当上了国君,真是让人羡慕啊!
    桓王即位后的第三年,郑庄公前来朝见。可谁知这桓王也是个有个性的主儿,对郑庄公那可是一点礼数都没有。这下可好,郑庄公心里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到了第五年,这怨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郑国终于忍不住了,跟鲁国商量着换了块地,这块地啊,就是天子用来祭祀太山的地——许田。
    又过了几年,鲁国内部可是闹得不可开交。隐公这哥们儿,不知怎么的就被人给杀了,然后大家一商量,就把桓公给扶上了国君的宝座。这桓公也是个有手段的,一上台就开始对外扩张,第十三年的时候,他就带着大军去攻打郑国。可惜啊,这桓王也是个倒霉蛋,被郑国人给射伤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养伤去了。这一下,周王室的颜面可是丢了个精光啊!
    话说二十三年过去,桓王老爷子终于驾鹤西去,庄王佗接过王位。庄王在位第四年,周公黑肩居然想来个政变,想把庄王干掉,好让王子克上台。可惜啊,辛伯这哥们儿是个明白人,他提前给庄王通风报信,结果周公黑肩就悲剧了,被庄王给咔嚓了。王子克一看大事不妙,赶紧脚底抹油,跑到燕国避难去了。
    又过了十五年,庄王也走了,厘王胡齐接任。厘王在位的第三年,齐桓公开始称霸,成了江湖上的老大。可惜啊,厘王只干了五年就挂了,惠王阆继位。这惠王一上台,就抢了大臣们的园子,改造成了自己的私家园林。这么一来,大夫边伯等五个人可就火冒三丈了,他们商量着召来燕国和卫国的军队,打算一起攻打惠王。惠王一看形势不妙,赶紧跑到温地避难,后来又躲到郑国的栎地。而那些叛乱分子呢,居然把厘王的弟弟穨立为了新王。这新王还挺会享受的,又是乐舞又是遍舞的,把郑国和虢国的国君都给惹毛了。四年之后,郑国和虢国联手,把王穨给干掉了,然后又把惠王给接了回来。惠王复位后的第十年,他大方地赐给齐桓公“伯”的头衔,让齐桓公成了江湖上的带头大哥。
    又过了二十五年,惠王也去世了,襄王郑接过了王位。这襄王啊,老妈死得早,后妈就是惠后。惠后生了个儿子叫叔带,特别受惠王宠爱,搞得襄王心里挺没底的。襄王在位的第三年,叔带居然联合戎族和翟族的人想谋反,襄王大怒,想干掉叔带。叔带一看形势不妙,赶紧跑到齐国避难去了。齐桓公这人啊,挺有义气的,他派管仲去周国跟戎族讲和,又派隰朋去晋国跟戎族讲和。周王为了表示对管仲的尊重,想用上卿的礼节来接待他。可管仲这哥们儿挺低调的,他说:“我只是个普通的官员,而且周国还有天子亲自任命的国、高二位上卿在呢。如果按春秋的规矩来,我怎么能接受这么高的礼节呢?我可不敢接受啊。”周王一听,笑着说:“舅舅啊,我特别欣赏你的功勋,你就别推辞了。”可管仲最后还是坚持只接受下卿的礼节,然后就回去了。
    九年之后,齐桓公去世了。又过了三年,叔带居然又跑回了周国。这襄王啊,真是个倒霉蛋,十三年的时候,郑国攻打滑国,周王派游孙、伯服去求情,结果郑国人把这两个人给抓了。郑文公这人啊,挺记仇的,他觉得惠王当初复位的时候没给他好处,现在又跟卫国一起护着滑国,所以就抓了伯服当人质。周王一听就火了,想联合翟族一起去打郑国。可富辰这哥们儿挺明智的,他劝周王说:“咱们周国东迁之后,一直是靠着晋国和郑国撑腰的。当年子穨之乱,也是郑国帮咱们平定的。现在咱们不能因为这点小恩怨就抛弃他们啊!”可惜啊,周王没听他的。十五年之后,周王真的派翟族的军队去打郑国了。打赢了之后,周王还挺感激翟族的,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翟族的首领。可富辰又出来反对了,他说:“以前的平王、桓王、庄王、惠王都得到过郑国的帮助,现在您却亲近翟族而抛弃郑国,这可不行啊!”可惜啊,周王还是没听他的。十六年之后,周王又反悔了,不想把女儿嫁给翟族了。这下可好,翟族人怒了,直接跑来把谭伯给杀了。富辰一看这形势,叹了口气说:“我多次劝谏都不被采纳,现在如果不出逃的话,王可能还以为我怀恨在心呢。”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去赴死了。哎,这世道啊,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话说当初啊,惠后想扶持王子带当王,于是偷偷给翟人开后门,结果翟人真的就闯进了周国。襄王一看这形势,吓得赶紧跑到了郑国,郑国也挺够意思,把襄王安顿在了泛地。而那边呢,王子带顺利当上了王,还娶了襄王不要的那个翟族王后,两人一起在温地过上了小日子。
    过了十七年,襄王实在受不了这颠沛流离的日子,于是向晋国求援。晋文公一看这请求,立马派兵接回了襄王,顺便把叔带给干掉了。襄王为了表示感谢,大方地赐给晋文公一堆宝贝,还让他当上了诸侯的老大,并把河内地也送给了晋国。
    又过了几年,晋文公和襄王在河阳、践土开了个大会,诸侯们纷纷前来朝拜。这事儿要是按实话说,那就是“诸侯们齐聚河阳拜见天王”,可史书上为了给天王留点面子,就委婉地写成了“天王去河阳打猎”。
    再后来啊,晋文公、秦穆公、襄王这几位大佬都相继去世了。周国这边呢,顷王、匡王、定王一个接一个地上台,又一个个地下台。定王在位的时候,楚庄王这哥们儿可是风光无限啊,他带着大军攻打陆浑的戎族,还顺便跑到洛邑去炫耀武力,问九鼎的轻重。周王一看这阵势,赶紧派王孙满去应付,用一堆辞令把楚庄王给哄走了。
    可惜啊,好景不长,楚庄王后来也去世了。定王死后,简王继位,简王在位期间呢,晋国那边发生了内乱,杀了他们的国君厉公,然后又从周国接回了子周,立他为悼公。简王去世后,灵王继位。这灵王啊,也是个有故事的君主。可惜啊,故事讲到这儿,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因为接下来要发生的,就是齐国的崔杼弑君的大事件了。哎,这天下啊,真是变幻莫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