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永王山探古
作者:旧檀   古邑侠踪最新章节     
    话说秦时月离开甑山乌珠旮旯里后,迅速从原路回到庙下,在接峰塘边与牛爷会合,然后急速赶回团部。
    他将捡到的子弹、军靴、望远镜交给庄厚德,把庄团长喜得抓耳挠腮,喜不自禁。
    他见这小伙子才来半个多月,收获却接二连三,比保安团好几年的成绩都要大,实在厉害至极,没有办法不刮目相看。
    惊喜之下,他便说要给秦时月放假半月,任他自由支配时间。
    时月想,同事们的业务,只要没有主动前来联系,一时也不好随便插手,便也落得清闲,可以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探案工作。
    彼时,国共谈判已经结束,合作协定已经签好,全国上下一片欢喜,人们都在盼望着两党两军的精诚合作,也在等着联合政府的出现。
    一时间,原来的工作节奏倒确实是慢下来了。上面也没有新的动作和指示。
    闲下来的秦时月,又想起临行前战区长官的叮嘱,要他开展秘密调查和监视,一旦掌握证据,即刻向他汇报。
    “党国想要强大,想要击败对手,想要收获民心,想要长盛不衰,必须依靠一批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精忠报国的栋梁之材!对于一切的贪官污吏,必须坚决铲除,以儆效尤!”
    即是说,在秦梦,不光是保安团长庄厚德、警察局长路上,就连县长袁楚才、县党部主任贾勤公,都是秦时月的监视对象。
    长官关起门来正襟危坐与他密谈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与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也是清晰在耳。
    秦时月既为上峰对他的信任而感激,又觉得有点不喜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他认为监督官员的工作,应该由专门的部门(不是还有军统、中统等特务组织吗?)去承担,而不应该靠着私人的授意。
    任务当中唯一让他感兴趣的,就是调查日军失踪一事。
    现在,他已经找到了日军遗物,也就基本上可以确认:西山川就是日军的失踪地之一。
    为此,他已写了个简单的报告,连同实物一同交给了庄团长。
    接下去怎么向上汇报,怎么勘察,就不是他的事了,有专门的部门会做这件事,他也无意介入。
    即是说,长官交给他的而他又感兴趣的任务,已经完成。
    而对于监视工作,他没有一丝兴趣。
    如果到时一定要他汇报,他只讲通敌叛变、贪污腐化、为非作歹、朋比为奸、欺压百姓的,其他的他一概不管。
    接下去,他还是想继续做具体的事,特别是做保护文物的事,破盗卖文物的案子。
    他喜欢做这个。可以就事论事,与琢磨人无关,更与害人无关。
    为此,他心里已将目标瞄准《梁山泊水军阵法》一书。想在这件毫无头绪的案件上有所突破。
    于是,拣了个大晴天,秦时月又策马直奔永王山。
    为什么要去那里?
    因为他想到了那日来少侠所留之诗,明显是在告诉他自己的踪迹所在。故而想去寻访,自然得上一趟永王山。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永王山上的妙智寺可是千年古刹,县志上载有多首古诗,均是历代名人对它的题咏。
    如此古老的寺院,里面有什么历史遗存,那是再正常不过了,也就很容易成为文物贩子和盗掠者的目标,所以他不放心,很想去看一看。
    一路蹄声轻叩,只在山脚凉亭作了停留,为何?石柱上有他喜欢的楹联啊:
    客遇何须问主宾,息肩休说来远近。
    突然而来坐一时无分你我,偶忽相遇谈几句各自东西。
    秦时月再次为故乡的凉亭文化而击节赞叹。
    这些亭子,多半是善男信女用私款捐建的,而里面的柱联,总是那么富有文采和哲理。
    他发现亭子是建在岩石上的,石上有些浅浅的石窝。
    他正看着时,身边响起一个声音:“这些印子像什么,侬看出来没有?”
    时月抬头一看,是一位砍柴的农民,正用跺柱支住扦杠歇担,一边摸着额上的汗,一边冲着他笑。
    时月也回了一笑,说:“像是马蹄印吧?”
    樵夫点点头,说:“是的,年轻人好眼力。这些马蹄印都是朝山下去的,当年救了朱元龙。他是兵败后逃上山来的。他的战马聪明,在这石头上转过身踩了几个蹄印,让追兵误以为朱元龙逃下山去了,所以没有上山,才保住了朱元龙的性命。”
    秦时月听了,赞许地说:“真是一匹神马,也是一个动听的传说!” 他仿佛看见朱元龙的马在泥地上掉转头,倒退着往山上走的情景了。
    看官,你道这朱元龙是谁?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
    朱元璋的原名叫朱重八,在家里孩子中排行第八个,因家贫被父母送入皇觉寺出家,他师父已经得道,能预知未来,说他以后会是元朝的一条龙,就为他改名叫朱元龙。
    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可时月知道。因为小时候奶奶、爸妈和乡人们讲故事,向来都称“朱元龙”的。
    时月知道,朱元龙曾在浦阳江一带与陈友谅的部队激战,兵败后流落到壶溪永王山一带,那是极有可能的。
    出了亭子,他一刻都没有停留,只消半个小时就到了半山腰。
    迎面一座好山门,全由石灰岩凿成,以榫卯合拢,两边照例也凿着对联:
    一脚踏进空无界,
    双手关上是非门。
    横批为:
    妙智清凉地。
    秦时月见了,知道已入大名鼎鼎的千年古刹妙智寺范围,便急从马鞍上下来,改作牵马缓行。
    听着清脆的马蹄声,他想,当年的朱元障,是不是也跟现在的他一样,是这般牵着战马缓步进入寺院的?
    前方绿树掩映中露出了杏墙,墙上的花窗是钟形的,大门里面的隔断又是一面莲花的造型,正是宝刹庄严之地。
    秦时月连忙找了处角落,将马拴好,放上马食,然后通过一扇侧门进入寺院。
    穿过伽蓝殿,走进大雄宝殿,正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坐像,两边立着迦释与阿难。
    秦时月不是佛弟子,但来到道场,还是生起不小的恭敬心,脚下也变得小心翼翼。
    道场是修行之所,也是劝世之地。你看那柱上的对联:
    敲晨钟暮鼓,拷问眼耳鼻舌身意。
    办夏水冬汤,接引过去现在未来。
    秦时月看过一点佛书,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在佛学里称六根,相对应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称六尘,与此对应就是六识。如此六根、六尘、六识,统称十八界。
    在钟楼、鼓楼走了走,时月又被其对联吸引:
    巨钟当当惊醒世间名利客,余音袅袅唤回苦海迷梦人。
    小槌轻点妙音能除三世苦,急鼓密声威风远震九霄云。
    不到这类清静场所,是无论如何看不到这些振聋发聩之语的。它们能让喧嚣的市声远去,也能让躁动的俗心安静下来。
    时月正在沉吟,思绪被一阵脚步声打断,抬头一看,原来是个清瘦的和尚,正向他含笑合十。
    秦时月还了一个英雄礼,说无意惊扰,请乞宽恕。
    和尚问他是否愿去客堂一叙?秦时月欣然而从。
    两人坐下喝茶聊天。
    眼前是慈眉善目的出家人,身边是一扇鼓形的窗洞,外面的紫竹在风中轻轻摇动,发出“息索息索”的响声。
    秦时月照例自称是纸商,闲来信马走走,见到宝刹,便来拜谒。
    和尚听了,自然很是热情,自称法号见山,是本寺的住持。
    秦时月听了,连忙重新起立施礼,方才落座。
    秦时月施此大礼,也不无道理。
    原来,这住持,是料理寺院一应事务的“一把手”。
    如果庙大,上面还有一位方丈;如果庙小,住持就是最高负责人了。
    见山见他气度不凡,又如此谦恭有礼,便愈加礼待。
    在见山住持的讲述中,时月仿佛回到了元末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话说朱元龙通过泥地倒踏马蹄,避过追兵以后,干脆就上了山。
    渐渐远去的喊杀声,让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高度紧张的神情也随之放松下来。
    随后,一代枭雄朱元龙,歪打正着地走进了这座建于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年)的千年古刹——妙智寺。
    当时这里的住持是一初守仁和尚。
    一初以为朱元龙只是个普通的散兵游勇,起初并未在意,便让手下的沙弥安顿这军汉在庙里住下,有时也分配他做点杂事。
    一天,一初回庙,见几尊佛像被挪到大殿门外的道地上,忙问手下出了什么事。
    僧值说,他吩咐朱元龙将大殿打扫一下的,莫非这军汉为了好做手脚,将菩萨搬了出来?
    一初于是去问朱元龙。
    朱听了哈哈一笑,说:“我扫地时手肘撞到了这些菩萨,嫌他们碍手碍脚,让他们出去,想不到他们竟然如此听话。”
    一初听了目瞪口呆,心想,这是哪里来的狂徒?竟敢如此口出狂言!你一介莽夫,哪里配向尊者发令?即使下了命令,他们又哪里会听从你的命令?这些佛像,八成是你闲了没事来练筋骨,将它们搬了出去,却拿来与山僧取乐,有本事你再让佛像归位试试?
    一初本想将这些意思说出来,但看看朱元龙高大威猛,腰间又挂着宝剑,便有些怵他,怕不小心激怒了会吃眼前亏,于是心中作数,私下里让小和尚将佛像搬回原处,心里却开始不放心朱元龙了,担心他精神不正常,于是每日里旁敲侧击打听他的底细,也考验他的智商。
    朱元龙知道一初和尚心里的小九九,懒得点破他,却又烦不过他的打探,一日晚间,在寺壁上题诗一首: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腥腥。
    山僧不识英雄客,
    何必叨叨问姓名。
    庙里的如兰古春和尚见了朱元龙的题壁,真是吃惊不小,翻着脚板底跑去报告一初住持。
    一初看诗后大惊,心想,如果说让佛像出去可以通过人力来伪装的话,那么,这写诗可是真功夫,凭空杜撰不出来的。此人有如此胸怀,究竟是何方神圣?于是也想多会他几会。
    次日,他私下里悄悄地去看那军汉,却听说跟着僧人出坡去了。
    一初来到菜地,见只有几个和尚,并无别人。
    转过菜地,是一片林地,可以遮蔽太阳。他一眼就瞅见那里仰八叉地躺着个人,头下枕着根扁担,两手摊开,两脚又左右劈开。
    他走近去,那人听到动静,也不起身,只将身一转,却将头下的扁担垫在了腰间。
    这一初见了,更为吃惊。他是个修行之人,悟性不是一般的好。他想,刚才这两个睡姿,不是“天子”二字么?这睡觉都能睡出“天子”二字来的,不睡觉的时候那还了得!
    惊慌离去的一初和尚,在回去的路上细细品味前面那首题壁诗,心想莫非真是天子落难来到此间?
    回到庙里后,他急召如兰,让他专门就此事占上一卦。
    精通易数的如兰掐指一算,正是真龙降临之象。
    两人霎时又是兴奋又是焦急,急得在方丈室内坐立不安,摩拳擦掌。
    在各自嘀咕一番之后,两颗烫出戒疤的光脑袋凑成一个“8”字,商量出一套应急的接待方案。
    先是当晚,待朱元龙睡下后,两人于烛火光里,一个擎墨,一个执笔,在朱元龙的诗下面和诗一首:
    御笔题诗不敢留,
    留时唯恐鬼神愁。
    忙将法水轻轻洗,
    尚有红光射斗牛。
    次日晨起,朱元龙见到和诗,知道和尚已经清楚自己的身份,又见一初、如兰侍候变得殷勤,每日里除了足量供应茶水饮食,还破格让他饮酒食肉,还在他卧室摆上了糕点、水果,照顾得无微不至,便也颇为满意。
    而朱元龙呢,也正好借此机会休养生息。
    讲到兴处,见山住持将秦时月带至寺院旁边一处山谷,指着眼前一块六七台风车大的巨石,问此石有何异样?
    时月抬眼细看,觉得那石像个秤砣,下大上小,有几丈高,孤零零地弃在山坡上。
    见山说:“有点像,不过贬低它了。”
    时月问:“难道此石有何讲究么?”
    见山说:“正是。它叫骊珠石。骊珠者,宝珠眼,龙眼也。”
    时月听了点点头,心想,这圆鼓鼓的石头,独一无二地镶嵌在山谷的正中,将它比喻为宝珠,倒也不算为过。
    两人登上此石。
    时月见其顶部呈圆形,中间平坦,四周高起,可坐三五人。
    巨石四围皆山,一面是下山的谷口,背后及左右皆是低岭,众岭拱石,甚是奇特。
    见山告诉他,当日朱元龙每日里拉着一初、如兰二人,在此饮酒下棋,尽兴而归。
    时月与见山住持在石上对坐下来。确实,眼前平坦处刚好摆一块棋盘或棋布,在此空谷品茗对弈,把酒言欢,那真是神仙一样的日子。
    见山住持说,当年,两位和尚就常常陪同朱元龙,在此喝茶对弈,消磨时光。
    但时间一长,和尚们有些犯难,这个说要去田里拔秡草,那个说要去地头管麻雀。
    为何?只为这妙智寺,自从唐朝元和年间僧人会遇骑驴至此建庵,定下的祖规就是农禅合一,躬耕自食。
    时月说,是的,禅门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矩,是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所创,世称“百丈清规”。
    话说朱元龙听了两位和尚的念叨,有些不耐烦,说:“好啦好啦,你们放心好了,以后这永王山的田里,不必担心长什么秡(bo,发声为阳平)草,也不会来什么麻雀的!”
    这天子金口一开,可好了,此后永王山上的田里就不长秡草,也没有麻雀。
    后来朱元龙定都南京,专门将一初和尚召去南京报恩寺,如兰和尚则选去杭州天竺寺,对自己藏身过的妙智寺,也大加封赏。
    妙智寺由此声誉鹊起,极盛时有僧尼一千余众。
    山上的坡地良田,几乎全都划归寺院所有,供和尚、尼姑白天出坡所用,多余的租给山下的村民耕种。
    那日在乌珠旮旯里,那俊俏后生来少侠留给秦时月的,正是当年朱元龙在妙智寺内的题壁诗。
    秦时月闲下来手不释卷,只要能找到借到的,什么书都看,因此知识面比较广。
    那题壁诗,以前在《山海经》上看到过,来秦梦后,又在县志上看到过。所以那天一看少侠留言,便知其意:一是想考考秦时月对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二是想掂量一下他的聪明度。
    如果他足够聪明,又有意结交,自然能够按诗索人。
    只是这和尚修行之地,哪来的俗家人?
    时月心中有疑,便问见山住持,这寺院附近及永王山上有没有人家?见山说没有。
    时月又问这庙里有没有常年居住的居士之类的外人?见山也说没有,不过短时来居住的还是有几个的。
    秦时月便问有没有一个叫来自平的小后生?见山说有啊,他是庙里的檀越,与自己过从甚密,常捐一些银两给寺院。只是新近可能家中有事,没有来过。
    秦时月了解到,来自平是凤梧乡西南屏峰园人氏。
    凤梧那边时月有远亲,小时随大人去拜过年,于是决定趁着天色未晚,去走一趟。
    在见山住持的陪同下,秦时月参拜了大雄宝殿、弥勒殿、韦陀殿,又在地藏殿为父亲作了祈祷。
    他问见山住持,近来庙里是否平安?有没有什么文物失窃?见山说没有,一切安好。时月听了放心,并从口袋里掏出三块大洋,作为对庙里的布施。
    见山称谢接过,并盛情邀请秦时月在寺院安住一晚,但时月因访友心切,未作逗留。见山住持一直送到山门,两人施礼作别。
    旧檀有《题骊珠石》诗:
    宦海多何事,
    逢迎哪有边。
    骊珠石上坐,
    无事胜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