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平衡权势
作者:北冥耙耳朵   从县令开始逐鹿天下最新章节     
    楚宁知道,这些都是事前就商量好的。
    今天这场望朝大会,本就是要在私盐一项上做出文章来。
    唐帝这时也不得不开口了,目光落向楚宁,怔怔问道:“楚大人,正如范大人所说,这本账册当真是从黄天霸手中所得?”
    这本账册里原本是有记载康王私通庆州各级官员的笔录,可如今事关康王的信息已经被完全抹掉,其目的嘛自然为了不牵连上康王。
    这些楚宁本就是早知道的事。
    “回禀皇上,范大人所说句句属实,这本账册确实是臣在黄天霸手中所得,其中所记载之事也完全属实。”
    斯言一出,群臣震动。
    于是,一场激烈的争论就这样开始了。
    百官们为此争得面红耳赤。
    一些本就是拥护康王的官员自然乘机发难,而另一些拥护韩世荣的官员则一致认为账册所记载根本不实,认为绝不能单靠一本账册,就对盐运使韩忠定罪。
    唐帝这时只是静静地听着,面无表情。
    虽然他的眼神似乎什么都没表达,但每个官员都能感受到唐帝对这件事的迫切关注。
    在这争论中,每个人都在试图猜测皇上的心思,更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得到皇上的认可。
    因为皇上虽未正式表态,可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可能是zheng治风向的预兆。
    于是乎,朝堂之上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争吵的声音在皇宫的大殿中回荡。
    而此时。
    唐帝依然是静静地坐着,目光随意地扫向百官,他想要看看这些唐国官员们会对此事作何反应。
    或者说,他想要看看,这朝堂之上,到底有多少是拥护康王和韩国舅的人。
    可很快他就看到了想要的结果。
    百官们的眼神中,有的惊喜,有的失望,有的疑惑,有的坚定。
    可表露出来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任何的争论都只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
    而根本不是为了朝廷的利益。
    唐帝渐渐流露出了无限的悲痛。
    这就是自己作为一国之君,所面临的的朝局吗?
    这就是自己一心所期盼的平衡朝政的结果吗?
    他在思考,眼眸深沉如海。
    良久,唐帝才终于开口了。
    只听得他淡淡说道:“诸位大人不必再争执,朕也不愿相信韩忠会做出这样的事来,可既然这本账册里有所记载,韩忠便难辞其咎。至于这本账册到底是真还是假,朕会令人调查清楚,事情真相自然会查个水落石出。”
    “皇上圣明!”
    韩世荣立即接言说道,“臣以为,为今之计,应速派一忠实干吏清查庆州盐税,补齐亏空,臣谏言由御史台御史中丞孙俊大人署理最为适宜。”
    吏部尚书卢鸿连忙也出列道:“臣以为韩尚书所言甚是!因为此事事关重大,臣也谏言由御史中丞孙俊大人直接署理最为适宜。”
    “臣附议!”
    工部尚书田季也当即表态附议。
    紧跟着兵部右侍郎朱旺、太常寺卿项华也出列附议。
    见到自家堂官们都附议,好些百官也不得不表态了。
    这时都纷纷出班表态举荐了御史中丞孙俊。
    在唐国,御史所属的机构叫御史台,相当于后世的纪检委,主要负责监察百官。
    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叫御史大夫,为从三品,可至今此位空缺,副长官为御史中丞,为正五品,如今由孙俊担任,也就是现在御史台的实际长官。
    其下还设有三个最重要属官,按品级从高到低分为:侍御史(从六品下)、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监察御史(正八品上)。
    像王立峰便是监察御史,虽然御史台的官吏大多品级都不高,可权利却是不小,拥有独立的弹劾权,允许风闻弹事。
    也就说,只要听说了什么风吹草动的,都可以上书参你一本。
    所以一旦被御史盯上,则是一件十分恼火的事。
    另外,御史台与大理寺、刑部组成了三法司,专门署理重大案件。
    要直到后世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才废除了御史台,更名为都察院。
    总之这个时代御史台的权利极大,拥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而朝堂百官自然也清楚,孙俊虽为御史中丞,可实际上与韩家走得很近。
    因为孙俊的正妻便是韩氏一族的人,这是朝中人尽皆知的事。
    如今,以韩世荣为首的韩党都是举荐孙俊彻查庆州账册一事,就颇有些针对康王的意思了。
    就在康王正要提出异议时,唐帝却是一口答应下来:“嗯,国舅所言甚是。自朕登基以来,母后便时辰告诉朕,孙俊大人是个忠实能干之人。”
    说着,神情一振,转对海德旺朗声说道:
    “海德旺,拟旨!授孙俊御史大夫衔,彻查庆州府各级官员贪墨账册一案。”
    “授王立峰巡察御史衔,作为钦差巡视两淮盐税。”
    众臣见状也是纷纷应和,齐齐山呼道:“皇上圣明!!!”
    楚宁知道,这便是等于康王和韩世荣各打一板了。
    “好了!”
    唐帝摆了摆手,私盐弊政已是经年积累下来的,也不可能能在局促之间就能解决的事。
    “诸位!”
    环视一周,终于到了这次望朝大会的真正关键,就是事关征北大将军北伐人选的商议。
    “近来北疆战报又入京了,党项人执意要朕答应租借幽云二州,朕对此已严词拒绝。可昨日朕收到荀山河入京塘报,西夏派出使者意欲联合回鹘、柔然、吐谷浑、同罗,集结数十万精兵横渡大漠,屯于河曲三十里处,如此看来,贼军意欲进犯云州,威逼雁门关,扬鞭南下中原之意。”
    事关北疆的战报,已然是这些日子里百官们十分关心的事。
    但凡有些门路的,早已私下里探了消息。
    这一次唐帝是铁了心要对党项人用兵了。
    只是如今这征北大将军人选,尚未确定,不过朝堂里私下早有传闻,皇帝意欲派出王潜担当北伐大任。
    见百官们私下里窃窃私语,各有计议,可终究无一人开口。
    此时的唐帝却也并未显露出急切的神情,依然是平静的目光扫过殿下百官,淡然道:
    “众位爱卿,尽可畅所欲言,眼下应当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