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华东院长故意装出一副生气的模样说,\"晓航,你是药学本科生,不过麻油功夫你起码是研究生毕业可以考博士了。以后不许这样说这些空落落的滑头话。你老老实实说说看,如果你是我,会怎么考虑人员问题的解决?”
这所谓的批评和骂人,有时候是给别人台阶和方向。
所以陈晓航被龚华东院长这样一顿说辞,感觉内心特别舒坦,因为他感觉到龚华东院长是真心想给自己机会的。这样愿意听取某个人想法的机会,是非常珍贵的。因为这意味着,你被认可和信任。
“龚院,谢谢您信任,给我机会表达观点。那我就直说了,说错了,您批评哈。”陈晓航的开场白,得到了龚华东的微笑点头,示意继续讲下去。
陈晓航说,“龚院长,我从自己的工作感受来谈谈人员紧缺问题。我认为这个导致人员紧缺问题的核心在于过度追求专业规范化而僵化了专业人员的培养机制。”
龚院长心里清楚,因为自己从事医疗行政方面工作那么多年,对于执业助理和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非常清楚,对于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也是亲身经历过。但是由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这样的表达出来,感觉有些错愕的是,这个孩子还真的会思考和总结。
陈晓航粗略计算了下。现在的医学院校本科五年,就算1年后立马能够考出执业医师考试,等到证书到位。起码半年以上。这样六年半时间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才能进行执业。
如果专科三年毕业呢?满1年后执业助理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再工作满两年后,才能靠执业医师。看似也是六年多,其实考试到证书到位,可能会比本科多半年时间,大概七年。都一次性顺利通过。但是问题在专科生需要单位多养2年。而中专要多养五年。这个人力成本,使得医疗机构不愿意贴钱培养人。因为就算培养出来了,人可以跳槽的。
更加麻烦的一个政策是上岗前规范化培训三年。那么一个医生,如果顺利,最快也要到三十岁左右才能真正实现上岗。这样的人员培养太耗费时间了。
那么执业考试轻松吗?不是的。合格率每年有所不同,也许60%左右。那么有相当部分医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成为执业医师。而人到了五十岁,大概会出现很多衰退。尤其是视力和手指的灵活性。那么对于一位外科类的医生,他的有效工作时间,可能只有二十年左右。
因此对于学医的人而言,大好的数年生命韶华,都在耗着度过,这是怎么样的心理折磨?大家扪心自问,是不是感觉上了大学就应该轻松些了呢?但是对于医学生而言,不行,因为你要执业,要想端住医生的饭碗,你得继续卷上八九年。随后,当你正式成为一名心系苍生、救死扶伤的医生后,可能还要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医院内的人生百态、世态炎凉、医患纠纷……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眼中医生是高收入人群,但你知道么?这些都是用头秃的代价换回来的!
动不动就是多台手术连轴转,连口饭都没时间吃;
动不动就是熬夜值班、学习、研究病例,没时间睡觉;
动不动就是急救、抢救,一刀下去就关乎一条生命的肾上腺持续飙升时刻;
……
这样超级漫长的培养周期,所产生的社会引导效应是什么呢?那就是放弃既辛苦又不那么土豪,还可能会承受医疗纠纷的冲击,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的被伤害事件。所以学医成为了一个让人感觉格外艰难而让很多优秀的人不得不选择止步的学科。
陈晓航继续说,“想想看,我现在26岁,是片区经理,年收入不低于20万,到了30岁时,如果混得一般,年收入在30-50万左右,如果进入企业高层,年收入就难说了。而对于医生来说,30岁,事业才刚刚起步。依然还要各种考试,各种考核,各种不得不写的所谓论文。据相关数据显示,医学生普遍要到35岁才完成积累,黄金阶段则要到45岁左右。所以人员问题,不是国际中立区个别现象,而是这样的僵化制度机制所创造出来呗。”
龚华东院长笑笑,“问题就是这么个问题,晓航,我想知道,如果你是我,该怎么看这个问题的解决?”
陈晓航对视着龚院长,真诚地说,“大哥,我不喊你龚院长,而是喊大哥。因为这个问题几乎误解。无非两种思路,一种顺从制度规则,那么只有高薪挖人,比其他地区高很多的报酬,来这个特殊的地方援助。虽然能维持一时的风景,但是毕竟人很难长期留住。就行马里共和国的医疗援助队,那么多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要么表面文章做做,实际上就是个空架子。就像很多单位,医院,学校或者企业的警务室,有警察值守吗?或者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有多少价值呢?但是样子摆在那里就是了。但是我感觉大哥不是这样的人。大哥如果是要真正的落实卫生健康工作,那么只有改革制度,国际中立区虽然大部分是参照国内法律制度,但是根据地方实际,实事求是的办事。培养本地常驻人口的医疗人员,利用ai智能辅助,创新建设卫生保健的服务站点。”
龚华东点点头说,“很好,怎么利用ai辅助?如何操作?可否有更加具体的思路呢?“
附一、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的报考条件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
(二)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
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或者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传统医学专业组织或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的内容和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
1、卫生职业高中毕业生;
2、基础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辅助医疗类、医学技术类等相关医学类和药学类、医学管理类毕业生;
3、医学专业毕业,但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方向或毕业证书注明为非医学方向的;
4、医学专业毕业,但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方向或学位证书证明学位是非医学的;
5、非现役军人持军队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证明报考或在军队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
6、现役军人持地方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证明报告的;
7、持《专业证书》或《学业证书》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
8、1999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
考试科目
临床、口腔、公卫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测试分为基础综合、专业综合和实践综合三部分。
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审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
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师资格考试科目具体如下:
中医:具有规定学历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着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师承和确有专长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着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具有规定学历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着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师承和确有专长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着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着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药理、卫生法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
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着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基础、药理、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
附二、温州一医生遭持刀伤害去世,涉事医院通报,多名患者家属留言悼念:他是一个好医生
2024-07-20 15:22
7月20日凌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布通报,19日中午13时许,该院心血管内科李晟医生在门诊诊疗中,突然遭到一男子持刀伤害,致多处严重损伤。事发后,医院第一时间组织多方专家联合救治,李晟医生终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于2024年7月19日21时许不幸去世。
“李晟医生是我院一名勤勉敬业、甘于奉献的医务工作者,我院全体职工对李晟医生去世表示沉痛哀悼。目前,相关善后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上述通报写道。
据公开资料,李晟生前是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主要擅长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治疗,如冠心病房间隔缺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
李晟离世后,一些他曾经的患者和患者家属在社交媒体发文哀悼。“这个医生很负责的,给我外公做的心脏手术,我外公有不适给他打电话,不管多晚都会耐心回复”“李医生几年前是父亲的主治医生,医术精湛、工作负责、性格爽朗利索、对病人有耐心,宁愿自己多加班也先顾及病人”“他的门诊日,小小的诊室门口每天都挤满了无号可约来加号的患者,他都会每一位尽心看完,从来不拒绝向他寻求帮助的人”。
据此前温州警方通报,7月19日13时18分许,温州市公安局瓯海区分局接群众报警称:一名男子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伤害名医生后跳楼。民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通报称,受伤医生和跳楼男子当时正在抢救,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不时发生。在一次次对恶性事件的探讨中,舆论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暴力伤医的理由。不管是患者及其家属,还是其他人,即使有医疗纠纷和相关诉求,也该通过正当的途径去维权,而不是挥刀相向。
暴力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制造更大、更深的问题。暴力伤医,伤害的不仅是当事医生,还有正常的医患关系和基本的社会信任;暴力伤医,伤害的也不仅仅是某个医生的身体,更是广大医务人员的心。
在针对该事件的留言中,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就是医生,或是正在读研读博的医学生,他们对自己正在进行或即将开展的事业充满期冀,但这样的暴力事件无疑也是对他们的一次非物理攻击。他们的愤怒和忧惧,也都应被看见。正如有网友的留言引发共鸣:“学了半辈子的医,为的是治病救人,结果却被害了。”暴力终结的不仅是一个生命,也是一个人的奋斗和志业。
不少人也开始讨论医院的安全问题。要知道,类似的暴力伤医事件已经不是一起两起,有网友建议加强医院的安检,也有网友建议优化医疗纠纷处理机制,让冲突双方回归到患者和医院,而不是让医生直接面对纠纷和风险。应当说,这些建议有着方向上的合理性。
2021年,卫健委等八部门印发的指导意见就明确,医院应建立安检制度,公安机关应在三级医院设立警务室;多元化解医疗纠纷,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医疗纠纷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如对于易引发矛盾激化,甚至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医院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通报。
此外,不少医院还开展过暴力伤医反恐应急演练,有些医院为医生设置了类似银行工作人员的“一键报警”应急装置。期待类似的预防和应急措施,能够在更多地方的更多医院铺展开来,为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构建起一道道屏障,让悲剧少一些,再少一些。
然而,这样的事件,多少年来,这里或者那里,总是会出现。2009-2018年十年内中国媒体(除港澳台地区)报道的295起伤害医疗人员的事件,其中24人被害死。
这些伤害事件中,医院的级别越高,被报道的伤医事件发生的频率越高。在十年内见诸报端的暴力伤医事件中,有七成发生在三级医院,其中三甲医院就占了一半以上。
网上有一篇关于李晟医生去世的文章,在文章下方的评论区内,以下的这个评论获得点赞数最多:“本人是即将毕业的医学生,辛辛苦苦读到博士,真的很害怕,如果再没有加强医院安全的措施,真的转行算了。”这是在点赞他的辛苦,点赞他的博士高学历,还是在无奈转行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