霎时间。
郑国肉眼可见的有些慌乱,他非常知晓嬴政的身份,所以原先准备好的一些说词,现在全都变成了浆糊。
毕竟修缮黄河的总方案意见,确实是他拿出来的。
各地方官吏都是负责执行。
无论他说出怎样的理由,都是难辞其咎的。
最终。
郑国微微垂首的道:“上卿,黄河修缮不力,靡费关中资源颇巨,确实都是我的罪过……我愿意接受一切惩罚。但我也曾尝试前往下面的堤坝进行勘察,却每次都受到当地官吏的各种阻挠,还望上卿和夫子明察。”
郑国并非那种只会纸上谈事的人。
他身为当世着名的水工名匠。
制定好了修缮方案,自然就会下场监督。
可他的话语权与职权都没有那么高……
即:说话不算。
这就导致郑国看似能够下达决策,实则本质上也只是个执行人。
那么问题来了。
这有何区别呢?
就拿明朝的内阁和司礼监举例。
明后期的万历皇帝,也是几十年不上朝,万历连内阁都不见……
内阁有事只能先报司礼监通传。
这么一来。
内阁就失去了直接性的议政权和决策权,变成了执行部门。
因为中间隔了个司礼监……只有司礼监才能见到皇帝……
相应的。
司礼监的各项权柄就会加大。
同理。
郑国之前的处境就是挂了个修缮黄河的总督造名头。
一旦出了事。
郑国横竖都得担责。
就相当于后世公司的法人……
但郑国说话又不算。
因为他与皇帝之间隔了一层,他的所有上报谏言,都得在右相王绾那里过一眼。
右相王绾先行批复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尔后再报给皇帝,这里面的门道……显然就有许多操作空间了。
至于现在事发了究竟该怎么办?
那右相王绾肯定也是有话说的。
比如嬴政刚刚讲的:我们都是严格按照郑国的六堤修缮方案严格执行的,流程各方面绝对合规。
你要查……
大水一来全都冲没了。
你怎么查?
郑国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纯纯的背锅侠。
因此。
他只能最后挣扎一下,说明自己前往别的堰口和堤坝进行督造的时候,根本到不了现场。
否则,事情绝对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旁侧。
“哎,果然都在欺负老实人呐。”
尉缭子耸耸肩的道:“许公,其实这个事儿证据不证据的,根本不重要,就看皇帝能不能下定决心……要不要为了中原魏地之难民,向关中勋贵重臣开刀!”
事儿,一目了然。
真没法查吗?
按部就班的讲证据,那确实很难查。
古代又没有摄像头。
所有运输物料、石料什么的,人家就说被大水冲走了,你肯定找不出半点痕迹。
然而。
没有证据也照样可以一查到底。
比如……
提拔酷吏,登台唱戏。
没有证据那就严刑逼供!
把其余五处堰口和堤坝的对应官吏,全部严刑审问,不查出个所以然,誓不罢休!
总会有人松口的。
说白了。
不讲规矩有不讲规矩的玩法。
严查贪腐这种事情。
真相就摆在台面上。
谁也不是傻子,都能看的明白。
然而。
真正下定决心,做出抉择……
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到底是维护魏地的区区灾民,还是对关中勋贵重臣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些全看皇帝一人的态度。
查到哪儿。
查多深。
嬴政身为开国性质的始皇帝,他拥有绝对的权威,横压庙堂一切暗流汹涌。
“一统功勋加身,君臣相伴之谊。”
许尚扫了眼道路旁边的枯骨:“其实这回不仅要让皇帝下定决心,还得把事情办得漂亮……不然的话,损关中之利,以资中原靡费,现在还为了这些个低贱不如刍狗的灾民,妄杀功勋大臣,难免会让朝野上下寒心。”
许尚此言一出。
嬴政立马觉得心有感触。
站在嬴政的角度……
庙堂诸公都是忠臣,没有奸臣。
哪怕像王贲那样的极端激进派,其也依旧向始皇保持着忠诚。
对于这些曾经的左膀右臂。
你让嬴政用贪腐之名,严办功勋大臣……
这其实很难说得过去。
因为如果这些功勋大臣,鱼肉关中百姓,严办几个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可鱼肉一些中原魏地黔首……
尤其掘开黄河的策略,本就是皇帝与三公商定下发的。
怎么?
前头皇帝下令掘开了黄河。
转头皇帝又要以修缮中原黄河不力,诛杀关中勋贵重臣?
这多少有些前后矛盾。
理由不够……
更重要的是。
每个关中勋贵重臣都是极具名望的,别说杀了……就算查上一查,都会震动朝野。
届时,估计很多人都会说,皇帝为所谓的中原灾民出头,转而向功臣下手,这算什么?
“难,这件事想要办的漂亮,着实得从长计议一番。”
嬴政眉头紧锁:“郑国,我知你这两年一定是尽心尽力了,我和夫子也相信你。但……暂且还是得委屈你一下,对你的处罚明日就会下达,你得做好心理准备。”
按照规制流程。
郑国头上的这口黑锅,他不背也得背。
那名义上就是你出的总修缮方案。
现在搞成这样。
嬴政是保不了郑国的。
否则,他将无法继续彻查下去。
毕竟皇帝力保头号案犯郑国,也保中原灾民……唯独不保曾经的左膀右臂,关中勋贵重臣……
那他曾经所说的,若一统功臣不能安享太平,他嬴政又将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
这句话就会成为笑话。
嬴政是不能接受自己出现戏言的。
千古一帝,一言九鼎。
嬴政为了这可传万世的名号,着实是费心颇多……甚至于屡屡受限……
即:死要面子活受罪。
当然了。
身为皇帝肯定得在乎面子的,他必须得英明神武,宽佑诸臣,方可体现出朕之眼界心胸,当纳百川四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