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从江西南昌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铁电材料专家熊仁根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熊仁根院士,1961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南昌市地处江西省中北部,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

    南昌东与上饶市鄱阳县、余干县接壤,南与宜春市的丰城市为邻,西靠宜春市的高安市、奉新县、靖安县,北接九江市永修县。

    南昌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公元前202年,西汉大将灌婴在此筑城,始称灌婴城。

    历经2200余年,历史上别名豫章、洪州、隆兴等,明代定名为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

    从秦汉时期的九江郡,到隋唐时期的洪州、豫章郡,再到宋元明清的南昌府,南昌的行政区划不断变化,但一直是江西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昌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了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南昌名人辈出,孕育了中国音乐鼻祖伶伦,汉代南州高士徐孺子,净明道派创始人、晋代治水专家许逊,明末清初写意画大师八大山人(朱耷)等历史名家。

    南昌拥有600余处文化遗址,滕王阁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唐代着名诗人王勃在此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

    西山万寿宫为道教净明忠孝道的发祥地;绳金塔屹立1100余年不倒,是南昌的“镇城之宝”。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世界,是我国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南昌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南昌采茶戏,它是江西地方戏曲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还有万寿宫文化,万寿宫是南昌的历史文化名片之一,承载着南昌的商业文化和民俗风情。

    出生地解码

    熊仁根院士的出生地江西南昌,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南昌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重视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

    这种氛围为熊仁根在青少年时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熏陶,使他从小就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

    南昌拥有南昌大学等高等院校。

    熊仁根本科毕业于南昌大学(原江西大学),在母校的学习经历为他提供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训练,让他得以在化学领域不断探索和进步。

    南昌作为江西的重要城市,历史上经历了诸多的变迁和发展。

    这种历史的沉淀培养了人们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熊仁根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可能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去克服,不断追求科学的真理。

    江西人普遍具有低调务实的性格特点,这种作风也可能对熊仁根产生了影响。

    在科研工作中,熊仁根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分子铁电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功能研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而是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出生在南昌的熊仁根,与家乡的学术界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在他的科研生涯中,可能与南昌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同行们有着交流与合作,这种本土的人脉关系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合作机会,有助于他在科研领域的发展。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

    熊仁根从南昌走向更广阔的学术舞台,出生地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地位,为他提供了对外交流的便利条件,使他能够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也是熊仁根不断努力的动力之一。

    他在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后,回到南昌大学工作,为母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种回报家乡的情怀,促使熊仁根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经验带回南昌,推动了当地化学学科的发展。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熊仁根从南昌市第十中学毕业后,同年考入南昌大学本科,1982年,获得南昌大学学士学位。

    1987年,熊仁根获得延边大学有机化学硕士学位。

    1994年,熊仁根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熊仁根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熊仁根在南昌大学本科的学习,为他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昌大学的教育,使熊仁根系统地掌握了化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了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思维方式。

    这一阶段的学习为他后续的深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熊仁根在延边大学攻读有机化学硕士学位期间,他深入钻研有机化学领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掌握了更深入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熊仁根在化学领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熊仁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则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博士阶段的学习更加注重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熊仁根能够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科学探索和创新。

    熊仁根先后在不同的高校求学,使他接触到了不同的学术氛围、教学方法和研究理念。

    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经历丰富了熊仁根的学术视野,促使他不断思考和融合不同的学术观点,为他日后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在不同学校的求学过程中,熊仁根结识了众多优秀的导师、同学和同行。

    这些师友关系为熊仁根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合作机会。

    导师的指导和启发,对熊仁根的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学和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他的成长。

    不同学校的学术平台为熊仁根提供了广泛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熊仁根能够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了解前沿的科学研究动态,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为他日后成为院士奠定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94年,熊仁根进入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6年,熊仁根在美国波多黎各大学做博士后。

    1997年,熊仁根在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做博士后。

    1999年,熊仁根在美国波士顿学院做访问学者。

    2002年,熊仁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熊仁根获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

    2006年起,熊仁根任教于东南大学。

    2023年11月,熊仁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熊仁根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熊仁根先后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美国波多黎各大学、布兰迪斯大学、波士顿学院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

    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中,接触到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学术理念和前沿课题。

    例如,美国的高校在化学领域有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前沿的理论探索,这使熊仁根能够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他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路。

    作为访问学者,熊仁根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

    在波士顿学院的经历,让熊仁根有机会与国际上的优秀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也为他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人脉,为日后的国际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早期的学习到不断地在各个研究机构进行探索,熊仁根始终保持着对化学研究的高度热情和专注。

    经过多年的积累,他熊仁根在分子铁电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例如,多次在《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些成果的积累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认可。

    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熊仁根不断总结和提炼,提出了分子铁电体的化学设计原理——铁电化学,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分子铁电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该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国后,熊仁根在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这些高校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资源,使他能够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

    例如,在东南大学成立的“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为熊仁根在分子铁电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动了该领域在国内的发展。

    熊仁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等荣誉和项目支持。

    这些荣誉不仅为熊仁根的研究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体现了国家对他的研究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这些支持使得熊仁根能够更加专注地开展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熊仁根担任《中国科学-化学》《无机化学》等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使他能够深入了解学术期刊的运作和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同时也提高了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通过参与期刊的审稿和编辑工作,熊仁根能够与国内外的优秀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在国际上的研究经历和学术成果,使熊仁根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与国际上的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不仅提高了熊仁根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国内化学研究与国际的接轨。

    院士科研之路

    熊仁根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分子铁电材料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手性配体合成及拆分。

    熊仁根院士提出“铁电化学”概念,旨在从化学的角度来理解铁电性,为探索高性能分子铁电体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学指导。

    铁电化学包括似球—非球、引入单一手性和h\/F取代等普适性设计策略,利用这一方法精准合成了众多新型分子铁电体。

    2013年1月,熊仁根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分子铁电晶体的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7年7月,熊仁根再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分子铁电、压电材料的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该成果解决了分子压电材料的世纪难题,为材料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标志着中国在分子材料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018年7月,熊仁根第三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世界首例无金属钙钛矿型铁电体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为钙钛矿材料家族增添了新成员,也为铁电材料的研究带来了新方向。

    熊仁根还发现了性能比肩无机陶瓷铁电体的多个高性能分子铁电体。

    该成果突破了传统的合成思路,从提升铁电极轴数量入手,利用相变前后对称性的巨大变化,发现了一类具有优异压电性能的分子铁电材料。

    这种材料不但具有分子材料的优势,在压电性能上也达到了传统压电陶瓷的水平。

    2021年,熊仁根首创性地提出并利用氮\/磷取代策略,成功设计合成了首例磷基二维杂化钙钛矿铁电体。

    2020年,熊仁根提出并利用全氟取代策略成功设计合成了二维杂化钙钛矿铁电体。

    2024年,熊仁根与团队合作将铁电化学与生物电子学有机结合,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铁电晶体。

    该晶体压电性能良好,有望成为植入式瞬态电子学领域的候选材料。

    通过制备柔性压电复合薄膜和组装可控的瞬态机电器件,熊仁根证实其具有良好的生物传感性能,为可降解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件提供了有前途的候选材料。

    科研之路解码

    熊仁根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首先,熊仁根提出的创新性理论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熊仁根提出的“铁电化学”概念及相关设计策略,如似球—非球、引入单一手性和 h\/F 取代等。

    这些理论为分子铁电体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学指导,使熊仁根在该领域成为引领者。

    其次,熊仁根的研究成果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学术影响力。

    他多次在《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且被广泛引用。

    这不仅证明了熊仁根研究的前沿性和重要性,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成为其当选院士的有力支撑。

    最后,熊仁根在新型分子铁电体的设计合成成果,展示了他卓越的科研能力。

    熊仁根发现高性能分子铁电体,首创氮\/磷取代和全氟取代策略等,突破了传统合成思路,解决了诸多难题,彰显了他在科研创新方面的突出成就。

    此外,熊仁根在生物电子学领域的应用探索,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熊仁根将铁电化学与生物电子学结合,为可降解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件提供候选材料,体现了他研究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这些成果综合起来,充分展示了熊仁根院士在化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创新精神和重大贡献,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院士。

    后记

    熊仁根院士的出生地江西南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视教育的传统,为他奠定了良好的成长基础,对其成为院士有着一定的影响。

    求学之路上,南昌大学的本科教育给予熊仁根扎实的知识根基,延边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的深造,则不断拓宽了他的专业视野,提升了他的研究能力。

    熊仁根的从业之路丰富多样,在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经历,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给他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使他始终站在国际学术前沿。

    科研之路中,熊仁根提出“铁电化学”等创新理论,设计合成新型分子铁电体以及在生物电子学领域的探索,展示了他的卓越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经历共同助力熊仁根在化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最终成为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