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从浙江德清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物理化学家杨学明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杨学明院士,1962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下舍镇群益村。

    德清县现为浙江省湖州市所辖的一个县,它位于浙江省北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

    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德清县成为连接周边重要城市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交流的重要节点。

    德清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县境周初隶吴,春秋属越,越灭属楚。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置会稽郡,改菰城为乌程县,德清在乌程县南部。

    三国时期,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析乌程、余杭,设立永安县,是武康建县的开端。

    唐天授二年(691年),析武康东境17乡立德清县,初名武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临溪,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名德清。

    此后,德清县辖区虽有变化,但县名一直沿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德清县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明清时期为防倭寇侵犯县城砌石筑城墙等。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塑造了德清县的历史风貌,也为当地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德清县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唐代着名诗人孟郊。

    孟郊的诗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着称。

    他的《游子吟》更是家喻户晓,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感恩之情,也使德清的游子文化深入人心。

    此外,还有南朝文学家沈约等,他们为德清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清形成了防风文化、游子文化等独特地域文化。

    防风文化源于古防风氏国的传说,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游子文化则体现了德清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远方的向往,这种文化情感在德清的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的体现。

    出生地解码

    杨学明院士的出生地浙江省德清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德清县的教育环境为杨学明提供了最初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他在当地学校学习期间,逐渐展现出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为日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初中时,杨学明的理科成绩就非常出色,这种早期的学业优势不断积累,让他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

    在德清读书时,杨学明受化学老师的启蒙,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尽管高考时化学成绩不理想,但这份兴趣始终存在于他心中,这也为他之后选择进入化学领域深造埋下了种子。

    德清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朴实的民风,这种环境氛围培养了杨学明勤奋、坚韧的性格品质。

    在他的求学和科研道路上,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这种品质成为他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例如,为了自学量子力学这门难度极大的课程,他狠下功夫、刻苦钻研,经常向老师请教,最终以高分通过免修考试。

    成长于德清的经历,让杨学明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相对较为质朴的环境中成长,使他更善于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对于科学研究至关重要。

    在后来的科研生涯中,杨学明能够独立思考寻找重要科学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德清历史悠久,文化名人辈出,这种文化氛围对杨学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以家乡的前辈为榜样,不断追求卓越,渴望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为家乡争光。

    这种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励着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高峰。

    浙江地区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这使得杨学明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念,拓宽了他的视野。

    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杨学明能够积极与国内外的同行交流合作,吸收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7月,杨学明从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6年1月,杨学明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毕业,师从张存浩教授、朱清时教授,获得硕士学位。

    1991年8月,杨学明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cSb)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杨学明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的学习,让杨学明系统地掌握了物理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为日后从事物理化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物理作为化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大学期间,杨学明为了提前学习考研必考的《量子力学》课程,他自学并以高分通过免修考试。

    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使杨学明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独立探索新知识,快速掌握复杂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提供了强大的学习能力保障。

    尽管本科学习的是物理专业,但杨学明始终怀揣着对化学的热爱。

    这种对化学的执着追求,使他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即回到化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为他后续的专业选择和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硕士研究生阶段,杨学明师从张存浩教授、朱清时教授这两位物理化学领域的着名科学家,让他得以站在学术前沿,接触到该领域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

    两位导师的指导和启发,帮助杨学明快速进入分子反应动力学这一当时新兴的研究领域,为他的科研生涯开启了重要的大门。

    本科的物理学习背景与硕士阶段的化学研究相结合,使他具备了独特的学科交叉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使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为他在物理化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杨学明在美国攻读博士的学习经历,使他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技术和方法,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

    杨学明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学者交流和合作,让他了解到了学科的国际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方向,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借鉴。

    国外的博士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培养,这使得杨学明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他在科研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创新至关重要,使他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院士从业之路

    1991年—1995年,杨学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5年—2001年,杨学明担任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终身职研究员。

    2001年—2015年,杨学明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杨学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1年12月,杨学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2017年,杨学明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

    2015年—2018年,杨学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

    2021年9月,杨学明担任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兼理学院院长,讲席教授。

    从业之路解码

    杨学明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研究阶段,使杨学明深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和先进技术。

    这不仅让杨学明了解到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还学习到了先进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持。

    例如,在这期间杨学明深刻领悟到先进科研仪器对实验化学物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这一认识对他后续的科研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外的博士后培养体系注重培养研究者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能力。

    在这两所高校的研究经历,让杨学明的独立研究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使他能够独立地开展科研项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种能力对于他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取得创新性成果至关重要。

    在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终身职研究员的经历,使杨学明在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

    这段经历为杨学明提供了稳定的研究环境和资源,让他能够深入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学术成果,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和地位。

    在该研究所工作期间,杨学明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入探索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相关问题。

    这使得杨学明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是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优秀的科研团队。

    杨学明在这里担任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这为杨学明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他能够在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作为实验室主任,杨学明需要领导和管理团队,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这不仅锻炼了他的团队领导能力,还培养了他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与团队成员的合作过程中,杨学明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共同攻克科研难题,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科研水平。

    杨学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是对他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

    这笔资助为杨学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使他能够更加自由地开展研究工作,探索新的科学问题。

    同时,这也提高了杨学明在国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化学物理系主任和在南方科技大学担任代理副校长兼理学院院长、讲席教授等职务,使杨学明有机会与更多的国内外优秀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不仅拓宽了杨学明的学术视野,还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与其他学者的合作,他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工作,推动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的发展。

    在高校担任职务,使杨学明能够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学术思想传授给学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在杨学明培养的学生中,有多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等重要奖项,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培养了后备力量。

    院士科研之路

    杨学明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氢原子加氢分子的同位素(h+hd→h?+d)反应中,杨学明院士研究发现,产物h?(v=2,j=3)的后向散射,在碰撞能量为1.9-2.2电子伏的范围内,呈现显着的振荡(其中v是振动量子数,j是转动量子数)。

    通过拓扑理论分析,杨学明院士确定该反应存在两条不同的反应路径,振荡是由这两条路径之间的量子力学干涉产生的。

    该研究揭示了在较低能量处,化学反应中量子几何相位效应的存在且可被观测到,类似着名的Aharonov-bohm效应。

    杨学明院士还清晰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量子性以及反应途径的复杂性,为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提供了重要范例。

    这一成果于2020年5月15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杨学明研发出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

    这是研究基元化学最基本的化学反应的重要工具,可用于揭示化学反应中的量子特性,包括化学反应共振态等化学反应过程的基本特性,也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奇特量子现象,如几何相位效应。

    该仪器为获取更多化学反应的实验数据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理论化学动力学的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先进的科学仪器至关重要。

    过去,我国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大多从国外购买,这限制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

    杨学明院士研发的这一仪器,使我国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研究工具,有助于我国在该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

    杨学明院士与团队成员合作,结合高分辨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和高精度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到了甲醛在金红石型氧化钛110表面的轨道分辨。

    杨学明院士还发现吸附结构经常处于叠加态中,既可以是不同物理吸附状态的叠加,也可以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叠加态。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甲醛复杂的反应路径以及前人相互矛盾的实验结果有极大帮助。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凌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团队合作。

    他们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对中性水团簇进行研究。

    他们发现了由八个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存在5个稳定的立方体结构,其中3个水立方体结构首次被实验观测到。

    这些结构中的水分子均以三配位的方式结合在立方体的顶角,其优异稳定性源于大量的离域三中心二电子氢键作用。该研究为揭开冰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科研之路解码

    杨学明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学明在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利用高分辨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在量子态分辨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杨学明院士精确测量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态分辨散射截面,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为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提供了关键依据。

    杨学明院士的成果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使人们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杨学明院士的研究,在能源、环境、材料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此外,杨学明院士在科研中展现出的创新精神、严谨态度和卓越领导能力,也为他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成就和贡献共同助力他成为院士,成为我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

    后记

    杨学明院士出生于浙江德清。他的求学之路,为他积累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在学业进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从业之路,让杨学明深入科研领域,明确了研究方向。在科研之路上,他针对化学反应动力学开展深入研究,尤其是在交叉分子束等方面取得关键突破。

    杨学明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化学学科发展,更在能源、环境等多领域有应用前景。

    他在科研过程中展现的坚韧、创新精神和卓越能力,以及在从业中积累的经验,加之求学时培养的素养,综合起来促使他成为院士,为科学界做出杰出贡献。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