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从河南漯河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有机化学家游书力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游书力院士,1975年4月出生于河南漯河。

    漯河现为河南省辖地级市,别名河上街、隐阳城,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

    漯河东与周口市相邻,南与驻马店市为邻,西与平顶山市接壤,北与许昌市相邻,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漯河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漯河小镇初见雏形,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

    秦汉时期,属召陵县管辖。南北朝时期,隐阳城改称奇雒城。

    隋朝时,南颍川郡被取消,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召陵县并入郾城县,奇雒城改名殷城。

    漯河地名由来于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后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

    1948年设立县级漯河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

    漯河名人辈出,这里是许慎的故乡,他编纂了世界上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文宗字祖”。

    漯河诞生了陈星聚,清代台北知府,在台湾抗法、抗倭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敬仰。

    出生地解码

    游书力院士出生于河南漯河,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漯河拥有一定质量的基础教育资源。游书力毕业于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母校的老师对他进行了良好的知识传授和思维引导,点燃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母校也培养了游书力追求真理、敢于探索的精神,为他后续的学习和科研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扎实的中学知识储备使他能够顺利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开启专业学习之旅。

    漯河是许慎的故乡,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对汉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可能培养了游书力对知识的敬畏和钻研精神。

    在科研工作中,游书力也展现出了对科学知识不断探索、严谨求知的态度,这与许慎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漯河地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如勤劳、朴实、坚韧等特质,可能对游书力的性格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在科研道路上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游书力出生在农村,从小个头不高被认为不适合干农活,但这样的成长环境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

    艰苦的环境培养了游书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他日后的科研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使他能够在面对科研难题时不轻易放弃。

    -家乡是一个人永远的根,游书力对漯河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种情感联结使他在取得成就后,愿意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为漯河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指导。

    院士求学之路

    1992年9月—1996年7月,游书力就读于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6年9月—2001年7月,游书力就读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毕业获博士学位。

    2001年9月—2004年1月,游书力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游书力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游书力在南开大学化学系本科的学习,为他提供了系统的化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

    南开大学作为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为游书力的学术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能够深入学习化学专业的各个领域,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虽然最初报考专业并非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但进入化学系后,游书力逐渐发现了化学的魅力,并愉快地接受了专业调剂。

    这一经历让游书力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在之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始终坚持对化学的热爱。

    这种对专业的执着追求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阶段,游书力师从着名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戴院士“争世界冠军”的理念对游书力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导师的指导下,游书力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技术,更传承了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立志在科研领域做出杰出的贡献。

    硕博连读期间,游书力院士深入研究有机化学领域,参与了大量的科研项目,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验技能。

    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使他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游书力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合作,让游书力了解到世界范围内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还培养了游书力院士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这对于他回国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游书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舞台,提高中国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院士从业之路

    2004年2月—2006年4月,游书力担任美国诺华基因组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6年4月,游书力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3年,游书力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4年,游书力入选上海领军人才。

    2017年1月,游书力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国际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9年11月,游书力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2021年6月,游书力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2023年11月,游书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游书力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游书力在美国诺华基因组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这段海外工作经历使他接触到了先进的科研理念、技术和管理模式。

    在国际一流的科研环境中,游书力得以参与前沿的研究项目,锻炼了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为日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身处美国这样的科技强国,游书力能够与国际顶尖的科学家交流合作,了解到全球化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这种国际视野的拓宽让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他后续提出创新性的科研理念和方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游书力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是国内顶尖的化学研究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和良好的科研氛围。

    在这里,游书力获得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秀的研究生资源,为他开展深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之后游书力陆续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领军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

    这些人才计划不仅为游书力提供了更多的科研资源和支持,还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他能够更好地开展科研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他的科研工作。

    游书力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国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在这些领导岗位上,游书力需要组织和管理科研团队,协调各方资源,制定科研计划和发展战略。

    这些经历培养了游书力的团队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使他能够更好地带领团队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学科的发展。

    担任领导职务,也使游书力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他能够参与到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理念推广到更广泛的学术领域,为中国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游书力的领导地位也为他吸引了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加入他的团队,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科研实力。

    院士科研之路

    游书力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有机化学家,长期从事手性催化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2012 年,游书力在《德国应用化学》上首次提出了“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catalytic Asymmetric dearomatization,cAdA)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手性催化开辟了新的领域,极大地拓展了有机分子的化学空间,为合成具有复杂结构和特殊功能的手性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该概念提出后,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全球不断有课题组跟进这个领域。

    游书力开发出了多个具有创新性的手性配体,其中十余个已实现商品化。这些手性配体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高效地催化各种不对称反应,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基于“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概念和原创手性配体,游书力院士发展了一系列手性催化新反应。

    这些新反应可以便捷高效地合成多种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为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他的团队利用这些新反应成功地合成了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关键中间体。

    游书力院士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还深入探究了反应的机理和机制。

    他发现一些反应是经由去芳构化过程再经基团迁移芳构化实现,从而纠正了文献中产物结构的错误并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指导,为相关反应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游书力院士以通讯作者在国际化学类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300 余篇,英文专着两部,撰写章节 10 余篇。他发表的文章被同行引用

    余次,单篇最高引用为 490 次,个人 h-index 为 78。

    他的研究成果被多部教材和专着收录,多个工作被收录于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部专着,充分证明了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

    科研之路解码

    游书力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当选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游书力提出的“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概念是开创性的。

    这一概念为手性催化领域带来新方向,展现出他卓越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在院士评选中是关键因素,标志着他在学科前沿探索上的重大突破,使他在国际化学界崭露头角。

    游书力开发的多个原创手性配体和系列手性催化新反应,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专业造诣,更彰显出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

    这些成果为天然产物全合成和药物研发开辟道路,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有深远意义,有力地证明了游书力对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的推动作用。

    游书力在理论研究与机制揭示方面的成果,体现出其科研的深度。

    这些成果完善了化学领域的理论体系,提升了他在国际同行中的认可度和学术地位,为他赢得广泛赞誉,也让他成为院士当之无愧的人选,表明他在学科理论构建方面的杰出贡献。后记

    游书力院士的成长经历全方位地助力他成为院士。

    出生地漯河为游书力注入了文化滋养和坚韧精神,家乡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了他对知识的热爱与钻研态度,艰苦的农村生活磨砺出他坚韧不拔的品质。

    求学之路是基石。

    游书力从漯河四高到南开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再到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

    扎实的基础教育、系统的化学专业学习和国际前沿科研经历,为游书力积累了丰富知识、锤炼了科研能力,明确了科研方向。

    从业之路是腾飞的跑道。游书力在海外和中科院的工作经历,从研究员到领导岗位,国际一流科研环境拓宽了游书力的视野,提升了他的能力。

    对于游书力来说,国内平台给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机遇,而领导角色又锻炼了他的综合能力,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科研之路的创新成果,尤其是“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概念等提出,确立了游书力在化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最终推动了他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