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从辽宁和平区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物理化学家赵东元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赵东元院士,1963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籍贯河北卢龙。

    和平区位于天津市区中部,海河干流西岸,东沿海河与河北区、河东区隔水相望;南与河西区相邻;西与南开区相接。

    明清之交,和平区区域还是一片荒原,仅在南端的罗士圈子、十里码头一带沼泽地边有少量住户。

    到19世纪末,中部地区开始发展,形成了一些村落。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皇俄国以“合办东省铁路”为名,胁迫清政府将和平区西部的大片土地划为“铁路用地”。

    后来,日本接管南满铁路,将“铁路用地”面积扩大,并更名为“南满铁路附属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朝政府将和平区的东部设为“商埠地”,成为列强办工厂、开商行的地方。

    和平区文化多元,兼具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时尚的现代文化。

    和平区拥有与北京“天桥”齐名的老北市,这里有早于雍和宫建设的皇家寺院“实胜寺”、全国现存唯一的“锡伯族家庙”、全国四大古玩市场之一的“鲁园古玩城”、全国四大庙会之一的“皇寺庙会”等特色区域和品牌活动。

    出生地解码

    赵东元院士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和平区是沈阳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拥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体系。

    这为赵东元院士在早期能够接受扎实的知识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早期教育给赵东元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培养了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为日后在化学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当地学校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等,都可能对他的学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和平区重视文化教育的氛围,也可能对赵东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文化氛围能够激发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使他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爱。

    还有,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有着深厚的工业底蕴和历史文化积淀。

    这种城市的独特气质和历史传承,可能赋予了赵东元院士坚韧的精神品质和探索创新的勇气。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使他能够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攀登高峰。

    沈阳作为较大的城市,会有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科研机构等资源。

    尽管赵东元院士后来的主要科研经历在其他地区,但早期在沈阳的成长经历,可能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传播和交流活动,为他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让他对科学研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不过,一个人能够成为院士,最主要的还是依靠自身的天赋、努力、对科研的执着追求以及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出生地所带来的影响,只是为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而他在科研道路上的卓越成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院士求学之路

    1984年,赵东元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之后,他继续在吉林大学进行研究生学习,1987年,获得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学位

    1990年,赵东元获得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赵东元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重要影响。

    赵东元在吉林大学化学系本科阶段,系统学习无机化学专业知识,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根基。

    研究生阶段,赵东元继续在吉林大学深造,使他进一步深化对化学领域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断拓宽知识广度与深度,完善知识体系。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连贯学习过程,使赵东元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一系列科研关键环节。

    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期间,赵东元接触到更前沿的科研理念与资源,提升了他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日后开展创新性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在吉林大学长期的学习经历,使赵东元深入融入该校的学术圈,结识众多优秀的老师、同学及科研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学术人脉资源,为后续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提供便利。

    赵东元博士阶段在不同高校与研究所间的联合培养模式,也让他能获取多元的学术资源,拓宽学术视野,有助于在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上发展。

    赵东元多年在高校及研究所的求学过程,使他深受严谨学术氛围的熏陶,养成了严谨、认真、执着的学术素养。

    这些素养对赵东元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攻克难关起到关键作用。

    总之,赵东元院士这一完整且不断深入的求学之路,从知识、能力、资源到素养等多方面为其日后成为院士筑牢了坚实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90年,赵东元博士毕业后进入沈阳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

    1998年12月,赵东元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赵东元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7年,赵东元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年11月7日,赵东元受聘为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赵东元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最终成为院士有着诸多重要影响。

    赵东元在沈阳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任教期间,从讲师逐步晋升为副教授,这一过程让他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他能够将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深化对化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后续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知识运用和传播基础。

    赵东元来到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进一步提升了他在科研指导和团队带领方面的能力。

    赵东元指导博士生的过程,促使他站在更高的科研视角,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更多的科研创新思路,推动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赵东元进入复旦大学这样的顶尖高校,为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科研资源,包括先进的实验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广泛的学术交流机会等。

    这些资源有力地支持了赵东元开展前沿性的科研项目,使他科研能力得以充分施展,为取得突出科研成果创造了良好条件。

    赵东元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不仅是对他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也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化学领域的关键问题,加速科研进程,提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赵东元在复旦大学的多年任教及科研工作,使他在化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通过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参与重要学术会议等方式,赵东元在学术界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地位,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团队,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科研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声誉基础。

    2023年,赵东元受聘为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院长,这一经历锻炼了他的管理与领导能力,使他能够更好地统筹资源、组织团队、规划科研方向。

    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在科研领域发挥更大影响力、推动整个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赵东元成为院士后能持续引领学科进步的重要因素。

    总之,赵东元院士的从业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撑。

    院士科研之路

    赵东元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物理化学家,主要从事介孔材料合成、结构和机理的物理化学及其催化研究工作。

    赵东元院士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路线,成功创制了介孔有机高分子和介孔碳材料。

    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为介孔材料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对于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东元院士及其团队系统介绍了介观结构的多孔纳米反应器的设计与合成。

    他们将多孔纳米反应器的合成分为液-固硬模板、液-液软模板和界面化学裁剪三种方法。

    这些方法已成为构建先进纳米反应器的通用途径。

    赵东元院士的团队首次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超小、非对称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

    这种不对称的纳米杂化粒子尺寸约为20nm,包含软质的有机单胶束纳米球和硬质的无机纳米棒两个物化性质不同的单元。

    赵东元院士团队通过动态调节表面有机基团的密度程度,实现了定量化控制每个软胶束上硬纳米棒的数量。

    该材料展现出优异的细胞摄取性能,细胞内吞总量能达到传统常规纳米粒子的三倍以上,为生物医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赵东元院士和其合作团队报道了一种单胶束定向自组装方法,用于制造具有均匀直径、高纵横比和有序介孔结构的一维介孔纳米纤维。

    该方法引入六亚甲基四胺作为固化剂,可控制单胶束自组装动力学,形成高质量的一维有序介观结构。

    此外,他们还能通过改变反应物化学计量比来精确控制胶束结构,产生不同的中间相。

    赵东元提出了一种软硬协同的顺序组装法,将软胶束基元(三嵌段共聚物 F127\/聚多巴胺复合材料)与硬刚性颗粒(胶体二氧化硅纳米球)互相结合,制备出双峰有序的结构,进而得到多孔碳材料。

    这种多孔碳的孔隙可调控,具有良好的赝电容钠离子存储性质,为组装介观结构、多尺度纳米结构以及复杂层次结构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科研之路解码

    赵东元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材料创制方面,赵东元院士开创的介孔有机高分子和介孔碳材料合成路线,突破了传统介孔材料局限,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使他在材料科学领域崭露头角。

    赵东元在新型纳米反应器相关研究方面,为多领域应用提供关键思路,从催化到储能、生物医学,凸显了这些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价值和科学前瞻性,奠定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赵东元在超小、非对称有机 - 无机杂化纳米粒子构建的研究成果,为生物医学研究带来新方向,显示出他跨学科研究的实力和深度。

    赵东元在介孔纳米纤维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材料制备新方法和应用场景,体现出他在材料微观结构调控和性能优化上的高超技艺。

    赵东元在超晶格组装新方法及新型多孔碳材料制备相关工作成就,展现了他在复杂材料结构组装方面的独特见解。

    这些成果整体提升了赵东元在科学界的影响力,彰显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持续创新能力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是他当选院士的关键支撑。

    后记

    赵东元院士出生于辽宁沈阳和平区,当地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为他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求学之路中,赵东元从吉林大学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学习,让他建立了扎实的知识体系、培养了他的科研能力、积累了他的学术人脉,为科研生涯做了铺垫。

    从业之路,赵东元从沈阳化工学院到复旦大学,他的教学经验不断积累,在复旦大学获得的丰富资源和平台支持,加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极大地推动了赵东元的科研进程,提升了他的学术影响力。

    科研之路上,赵东元在介孔材料等方面的创新性成果,展现出他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些经历相互交织,协同作用,共同助力他成为中科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