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堂上,董宋臣以一种轻松的姿态发言,现场的官员们无人敢与他意见相悖。
这充分展示了董宋臣在朝中的影响力,那是由宋理宗的宠信所赋予的。
听着董宋臣的建议,宋理宗缓缓点头,显然已经被他说服。
这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因为宋理宗从未怀疑过董宋臣的话。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响亮的声音突然响起。
“荒谬之言,有害国体和声誉。”
听到这话,董宋臣脸色一沉,立刻转头看去,只见文天祥从人群中走出,毫不畏惧地直视他。
文天祥只是宁海军的一个小官,甚至在朝堂上都不是重要人物,与董宋臣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然而,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人竟然敢
“一个宦官竟敢议论国家大事,微臣请求陛下将他处死,为国家、百姓着想。”
当文天祥说出这最后一句时,起初,所有人都以为他大胆,但随后,所有人都完全愣住了。
在那时,朝堂之上响起了一声震撼人心的巨响,起初,众人以为这是文天祥的大胆发言,但当最后一句落下,所有人都被震惊得愣在了原地。
文天祥,不过是宁海军的一名小判官,却在朝堂之上公开要求处死董宋臣,这一行为无疑是在疯狂的边缘试探。
董宋臣,他是宋理宗最信任的朝臣,是皇帝最宠信的宠臣。然而,文天祥却想让皇帝杀了他,这一举动,无疑是疯狂的。
众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文天祥,这个人的大胆让他们惊讶。然而,在震惊之余,一些人私下里却对他的勇气表示敬佩。朝堂上的人谁不知道文天祥说的是什么?不,他们只是不敢说出口。
文天祥正直无畏,毫不羞耻,甚至不怕董宋臣的报复。尽管他是朝堂的新人,却公开斥责了董宋臣,甚至在所有大臣和文武官员面前,要求宋理宗皇帝处决他,以平复百姓的心。
这样的行为自然是预料之中的;朝堂的新人怎么可能与董宋臣相争?所以不久之后,文天祥被贬官流放。
后来,尽管文天祥凭借自己的能力升任了大理寺卿,但那时的董宋臣已经被提拔为太监总管。而且,已经在位32年的宋理宗皇帝在这时已经基本上完全退出了国事,将朝政交给了官员,导致了腐败横行。
一些有能力和有野心的官员不敢愤怒发言,只有文天祥敢斥责。尤其是针对董宋臣。
在南宋动荡的朝政中,文天祥,大理寺卿,坚定地站在了正义的一方。他多次上疏,详细列举了董宋臣的罪行,强烈要求宋理宗对其绳之以法。然而,这些正义的上疏似乎石沉大海,未引起理宗的注意,或许它们甚至被董宋臣的同党拦截了。
董宋臣的势力在朝中如日中天,他的同党对文天祥的举动恨之入骨,认为他是在自寻烦恼。对此,董宋臣的表情冷若冰霜,对文天祥也是怀恨在心。不久之后,董宋臣的势力开始对文天祥进行打压,使他再次遭受贬官流放的命运。
先是被任命为瑞州知府,随后又被调任为江南西路转运使。面对这样的境遇,有人劝告文天祥,指出董宋臣已经在朝中掌握了实权,他的上疏可能只是徒劳。而且,由于皇帝不理朝政,他的上疏可能根本没有意义。
但是,文天祥并未因此而气馁。即便是在南宋末年,朝政混乱,他依旧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被贬至偏远之地,他仍然没有停止上疏,继续勇敢地批评董宋臣和丁大全等人的不法行为。
因此,文天祥遭受了连续的贬官。
直到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长江上游形势危急,宋朝朝廷无奈之下,只能发布圣旨,号召全国士兵支援首都。
文天祥接到圣旨后,立刻毫不犹豫地倾尽家财,派遣陈济洲带领郡中的豪杰,同时联系西路蛮人,并派遣向兴到吉州召集士兵。许多人都积极响应,很快便集合起一支军队。
朝廷得知这一消息后,随即命令文天祥带领这支军队保卫首都,任命他为江南西路转运使。
然而,在接到命令时,尽管文天祥毫不犹豫,但当时却无人相信他。
毕竟,这支临时招募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论及训练和装备,却显得十分薄弱。
如此一支军队,如何能与强大的元军抗衡?
甚至有一些人围绕在文天祥身边,质疑他。
“元军正在大举入侵,其势力无法阻挡。朝廷无能,新皇帝太小,无法抵挡元军的猛烈攻击。”
“而且,仅凭数万人的零散力量,你能有什么作为?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
看起来,战役的结果已经注定,确实如此。双方的力量差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而是根本的层次。
“明知不可为,为何还要去做?”
对此,文天祥平静地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天祥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忠诚与爱国的光芒。面对元朝的铁蹄,他有着清醒的认识,深知抗争之路充满荆棘,但他从未动摇过报效国家的决心。
\&我知道这场战斗的结局已定,\& 文天祥语气平静,眼中却藏着坚定,\&即使结果是失败,我也必须前往。\&
\&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有人疑惑地问。
\&因为我对王朝忠诚,对国家充满感激。国家如同母亲,滋养了我的一生。当国家陷入危难之时,我辈岂能坐视不管?\& 文天祥的回答充满深情,彰显着他的赤子之心。
\&即便知晓失败不可避免,我们仍需坚定前行。若因恐惧失败而忽视了朝廷的召唤,那么整个世界都将真正走向末日。\&
\&我,文天祥,无畏死亡。我只希望通过我的牺牲,能够唤醒每一个有志之士的爱国热情。\&
\&只要每个人心中都牢记国家大义,团结一心,宋朝便不会灭亡,国家便能够获得安全。\&
文天祥立志以自己的生命去激发民族的觉醒和爱国的激情。
尽管他的朋友们反复劝解,文天祥的决心从未动摇。那一年的八月,他率领军队前往临安,就任平江府知府。
在临安,文天祥全力以赴地组织战备工作,然而当时的朝廷却被一股强烈的和平主义风气所笼罩。面对强敌,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和平谈判。
宋朝似乎养成了一种习惯,面对强敌,首先考虑的不是战斗,而是和平。他们愿意为和平牺牲一切,包括金钱、女子,甚至承诺任何条件,只求苟安。在朝廷的争论中,求和的声音占据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