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都城:北京
作者:带狗的战士   南明:从边境崛起的日不落帝国最新章节     
    欢腾之后,首先大明朝野,有一个问题,便迫在眉睫,那便是将大明都城定在何处。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朝堂之上,众臣议论纷纷,争论不休。支持南京的认为,南京地处江南水乡,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支持北京的则觉得,北京乃是北方要地,地势险要,且曾为明成祖朱棣所选定的都城。此外,还有人提议迁都至西安或其他地方。

    朱慈煊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按理来说,在这个大航海时代,南京作为都城,最为合适。但北京在大明所有人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永乐大帝于永乐十九年(1421 年)将都城迁至北京后,这里一直是大明的政治中心,有着深厚的底蕴。

    对于是否应实行双京制,朱慈煊直接予以否定。他认为,这种制度早已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没必要再去尝试。

    然而,到底该如何选择呢?这让朱慈煊陷入了沉思……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朱慈煊最终做出了决定:京都依然定在北京!自今日起,各部门立刻着手准备迁移事宜,将所有朝廷机构迁至北京。

    这样规模庞大的迁徙行动,如果放在过去,恐怕需要数年乃至十几年才能完成。然而如今的大明拥有发达的海运以及四通八达、便捷的水泥官道。有了这些便利条件,朝廷的搬迁工作便变得轻松了许多。

    由于京城和皇宫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翻新修缮,永乐皇帝的御驾将于一年后启程。

    在此之前,朱慈煊将率领六部的大部分官员率先抵达北京,确保朝廷体系能够正常运转。此外,朱慈煊选择提前前往北京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明军即将出关作战,彻底消灭满清最后的残余势力。

    此次作战必将引发与北方罗刹国的冲突。朱慈煊亲临北京,可以为前线首次与罗刹人交战的将士们注入信心和勇气,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北京城内外,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无数的民夫在明军工兵营的指挥下,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京城的修缮工作。一艘艘装满了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船只源源不断地从广西驶向天津码头。这些货物抵达目的地后,便迅速转运至京城。而天津通往北京的官道,如今已铺上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使得运输物资的马车得以顺畅通行。

    原本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们,现在被官府招募为民夫。他们不仅得到了温饱的保障,还能拿到工钱,这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与盼头。

    因此,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儿,干活时格外卖力。在官民齐心协力之下,整个北直隶地区每天都呈现出新的面貌。尤其是京城,更是日新月异。

    那些被毁的房屋经过重新规划和建设,变得焕然一新;原本破旧不堪的街道也恢复了整洁和平坦。

    朱慈煊来到北京后,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京城的修缮工作之中。他亲力亲为,事无巨细地指挥着每一项工程的进展。在这过程中,一个曾经被忽视的问题——排水问题,成为了他关注的焦点。

    朱慈煊深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京城将会陷入一片混乱与脏乱之中。排水不畅,污水长时间的堵塞,会导致各种疫病的爆发,对以后人口密集的京城会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他将排水系统列为了建设的重中之重。

    工部的官员们对于朱慈煊的决定并不完全理解,但他们仍然尽职尽责地执行着他的要求。在朱慈煊的指导下,他们对整个京城的排水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重建。这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朱慈煊心里却是十分明白,只有这样做才能确保京城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半年多的共同努力,京城的排水系统终于焕然一新。然而,直到一场倾盆大雨过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朱慈煊决策的英明之处。

    雨停之后,京城的街道竟然没有一丝积水,雨水被京城完善的排水系统顺利排出了城外,整个京城的街道依然保持着干净整洁。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与以前一下雨便污水横流,无处下脚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场大雨成为了京城历修缮完毕后的一次重大考验,而朱慈煊的远见卓识也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北方这些对他的决策还心存疑虑的官员和民众,对朱慈煊出众的能力和学识十分的钦佩。他们最后发现,朱慈煊的眼光超越了眼前的利益,而是着眼于以后的长远发展。

    在这场暴雨之后,京城的建设成为了整个大明其他城市学习的典范。接着这件事,大明太子朱慈煊的各种事迹传遍大江南北,百姓们交口称赞。

    朱慈煊在得知此事后,一笑置之,这些可以让别人得意一辈子的称颂,并未在他的心中引起什么波澜,在他的眼前,还有许多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完成。

    有过了半年,永历皇帝的御驾抵达北京,标志着大明正统,再次统治华夏大地。

    “太子,朕有一事与商量!”还都第一次大朝会后,永历皇帝便在御书房召见了朱慈煊。看着自己这个长高了许多的儿子,永历皇帝满脸慈爱。

    “父皇请示下!”朱慈煊礼节周全,恭恭敬敬地向永历皇帝行礼。

    永历皇帝满意的点点头,语气十分轻柔:“太子,朕想退位,将皇位传于你,可否?”

    退位这个想法永历皇帝由来已久,他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以前军政大事,他说了不算,从磨盘山之战后,那些对他的意见基本无视的文武官员,却不知为何,对自己的这个儿子言听计从。

    当初他想不明白,后来在滇京的这几年里,他已经羞愧的发现,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像是一国之君,从那时开始,永历皇帝便一直想把皇位让给朱慈煊,让他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必再束手束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