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世间万物焕然一新
作者:鸡蛋羹鸡蛋羹   古代之败家儿子最新章节     
    在这寒意浓重的西山之夜,冷风呼啸却吹不散这里的热闹氛围。

    这里,工棚之内,上百张粗犷的大桌一字排开,桌上堆满了煤石,但矿工们与他们的家人却全然不顾这些。一笼笼飘香的饭菜被端上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垂涎的香气。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人们交谈着,妇人们在后厨忙碌的身影,男人们眉宇间洋溢着自豪和喜悦,有人甚至大声提议,是否该请王东家聘请一位教书先生来,为孩子们开启知识的门径。

    有了工钱,便有了生活的保障,孩子们不再是无知的玩童,而应当拥有一个学习的机会。正聊得热闹,忽然,天空被一片火烧云染红,那远方的烟花虽遥不可及,但天际的璀璨火花却让孩子们欢呼雀跃。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那远方的京师,林向的方向。在这寒冷的除夕夜,那些闪烁着渴望之光的眼睛,映照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账房刘贤站起身,豪爽地提议:“来,举杯,为我们的恩公们敬酒。”

    提及恩公,众人齐齐起身,心中满是感激。若非那两位恩公,他们可能早已在严寒中丧命,如今能靠卖力气的活计养家糊口,对他们来说,恩同再造!

    杯中的酒虽非琼浆玉液,略显浑浊,但那辛辣的滋味在喉间流淌,不仅温暖了身体,更温暖了心。

    许多人忍不住在暗中拭泪,人生百态,苦难重重。但如他们这样的困顿,能在这纷扰中找到一丝安宁,这份感慨,非同寻常。

    …………

    与此同时,客栈之内。

    外头的欢声笑语如同欢快的乐章,炮竹声声如雷霆,烟花在天际绽放,照亮了半边天。然而,在这孤灯映照的屋内,唐伯虎的脸上却映着淡淡的忧伤。

    唐伯虎一瘸一拐地走到窗前,案几上摆放着略显油腻斑驳的文房四宝。已是子时,新的一年——弘治十二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外头的欢声笑语与他隔绝,他无心欣赏窗外的烟花美景。一个多月来,身体虽有所好转,但伤痕仍在,痊愈还需时日。然而,此刻的唐伯虎心中再无他念,他不再想见任何人。

    往日的故交,南直隶的朋友,甚至是他曾满怀希望要拜访的户部右侍郎程敏政,此刻都成了过眼云烟。他本就高傲,自诩才华横溢,不屑于屈尊降贵。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林蒙的出现,让他尝尽了奇耻大辱。

    他深知自己与那林蒙的差距,宛如云泥之别。他所承受的屈辱和耻辱,仿佛石沉大海,无法回响。然而,他心中仍藏着一抹火焰,那就是——反击!

    是的,他还有一招——中试!不仅要通过中试,更要让林蒙的几个得意门生在他脚下颤抖,让那个阴谋家彻底破产!

    于是,他幡然醒悟。

    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将全身心投入知识的海洋。酒肉不再诱惑他,朋友不再吸引他,他的眼中只有雪耻二字。

    “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这狭小的暗室里,又响起了他朗朗的读书声。

    即便窗外的烟花绚烂,欢声笑语回荡,也无法打扰他坚定的步伐。

    …………

    新年如同飞鸟般掠过,百官们沐休归来,依旧忙碌于各自的岗位。

    弘治皇帝经过半月的休养,精神焕发,新年的喜庆尚未消散。刘健、李东阳、谢迁、王鳌等大臣觐见。

    行过礼后,弘治皇帝笑道:“朕最是讨厌春节的无所事事,反而让人感到不自在。”他转向身边的宦官:“户部那核算之法,学到了吗?”

    新年伊始,便询问此等要事,可见陛下对此的重视。内阁诸公,包括王鳌在内,对此事多少有所耳闻,心中不禁好奇,这核算之法,究竟有何奥秘?

    李东阳道:“陛下,臣已吩咐王文安……”

    “还没去学?”弘治皇帝有些不悦,这等一举两得的好事,难道户部还需抬着八抬大轿去请人?

    李东阳立刻领悟了皇帝的意图:“老臣再去催一催。”

    “不是催!”弘治皇帝严肃地说:“此事重大,岂能用催?若学不会,就罢免王文安!”

    弘治皇帝确实怒火中烧,这一切都是王文安引发的麻烦。若非他将簿子撕毁,何来今日的烦恼?

    现在,簿子已撕,他却迟迟不去学习,新年都过去了,毫无进展。这样的人,留在朝堂有何用?

    李东阳心中苦笑,王文安这脾气,一时半会儿哪里拉得下面子去请教?李东阳深知王文安的心思。

    “臣明白了。”

    弘治皇帝的脸色这才缓和:“太子在詹事府做什么?”

    宦官道:“杨侍讲今日正好有要事要奏,托人传话给陛下,太子殿下今儿一早就和林蒙研究‘烟花’,杨侍讲担心这涉及到火药,怕伤了太子,所以……”

    “噢……”弘治皇帝若有所思:“除夕之夜的烟花,不,是那大炮仗,难道也是林蒙放的?”

    “是。”

    弘治皇帝摇摇头,随即又若有所思地看了李东阳一眼,点头道:“知道了。”

    在这简短的三字回应中,刘健他们不禁疑惑丛生,陛下竟是一丝忧虑也无,这实在不合常理。难道不该有人前去斥责一番,以正视听吗?然而,那轻轻一笔的“知道了”,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微妙……

    而李东阳,却是微微一笑,虽未开腔,但那眉宇间的恍然大悟,早已泄露了他的心机。

    弘治皇帝精神焕发,语气坚定:“春闱在即,时间铁定,依旧二月九、十二、十五三日,这抡才大典,绝不可怠慢。主考之职……便交予李卿家担当。”

    “李卿家”,自然指的是李东阳。

    这一任命,竟出乎众人意料。

    朝中能胜任此职者寥寥无几,刘健虽是其中一员,但他已主持过会试,加之身为首辅大学士,其心思岂能全然倾注于此?

    谢迁,性情粗犷,似乎更适合安排在弘治十五年主考,因为按照资历排序,李东阳的年纪略长。

    至于王鳌,原本也是热门人选,众人皆知陛下先让他主持顺天府乡试,正是有意磨练其手,待其积累经验,再执掌春闱。王鳌作为帝师,自弘治登基后便调入吏部,这显然是平步青云的征兆。他所缺的,不过是资历。若能主持一场会试,其履历必将更加辉煌。

    然而,此次却钦点了李东阳,让人摸不着头脑。

    即便是在喧嚣的坊间,那些赶考的学子们也在纷纷猜测,此次主考非王鳌莫属。读书人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猜度考官的喜好,因为考官掌管着出题大权,每位考官的口味各异,文风偏好也大相径庭。若能提前洞察考官的脾气,这考试便多了几分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