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得天独厚的机遇降临
作者:鸡蛋羹鸡蛋羹   古代之败家儿子最新章节     
    “恭敬不如从命,卑职遵命行事。”

    乌会友一声断喝,瞬间,一道风驰电掣般的身影如同猎豹般扑来,那是早已等候在侧的锦衣卫百户,他闻声即动,身形敏捷,宛如利箭离弦。

    “火速通报指挥使大人,务必速战速决!”

    乌会友手中紧握着那封从遥远的贵州飞来的急报,封面上跳跃着耀眼的红印,那是千户大人亲自加盖的急迫之印。这封捷报,非同小可,它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乌会友心中激起了滔天巨浪。

    通常,这类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战报,锦衣卫不过是按图索骥,分类归档,或是简单地誊抄一份,便送往皇宫深处的御书房。

    然而,这封战报,实在是匪夷所思。

    三千临时拼凑的山地精锐,竟然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斩杀了五千敌军!乌会友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怎么可能!

    他脸色凝重,几乎是在咬牙切齿中吐出:“王导这是昏了头吗?”

    乌会友的眼中涌动着怒火,他感觉自己被王导这番举动给耍了个团团转。

    按照常理,若有特殊战事,朝廷一旦关注,锦衣卫便会派遣精锐前往前线,他们的使命并非拼杀,亦非干预,仅仅是作为监督者存在。

    王导,便是被派遣去监督的那位千户。这位平日里还算尽职尽责的官员,此刻却让乌会友忍不住在心里暗骂。

    真是疯了!

    三千对五千,这在战场上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叛军如此不堪一击,那朝廷先前又何必为此焦头烂额?

    常见的虚报战功,乌会友见的多了。小规模的战斗,自然没人深究,杀了多少敌人,全凭武官们的良心。但朝廷绝不是一个傻瓜,虽然知道下级武官有虚报的嫌疑,却也懒得深究,只是在论功行赏时,稍微挤掉一些水分罢了。

    然而,像贵州平叛这样的大规模行动,若是有人敢虚报战功,那就只能用“疯了”来形容。

    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从皇宫里的太监,到内阁的官员,再到兵部的将领,以及锦衣卫、东厂的高手,他们的眼睛仿佛无所不在,谁敢如此大胆地虚报战功?

    结果,越是小规模的战斗,上报的杀敌数往往是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真假全凭武官的一颗心。然而,一旦是大规模的战争,牵涉数万甚至十万人,上报的战绩若是杀敌数十、百余、数千,那几乎就是赫赫战功,足以名垂青史。

    在乌会友看来,这无疑是那王导脑袋进水了,竟然敢弄出个“斩敌五千”的荒谬战绩!

    “另外,立刻派人去兵部、皇宫打探……”乌会友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

    “遵命。”

    …………

    其实,不止是锦衣卫,就连东厂也是一片哗然。

    东厂分为两翼,一翼是深居皇宫的宦官,另一翼则是宫外的档头、校尉和力士。

    此刻,才刚拂晓,锦衣卫的急报已经风驰电掣般抵达京师,而东厂的急报,也通过他们独特的渠道,悄无声息地传到了这古老帝都的心脏地带。

    在幽深的东厂密室中,一纸急如星火的密报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沉闷的空气。几个档头瞪大了眼,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捷报,面露错愕,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定住了。

    他们互相搔首踌躇,事情来得太过突兀,让人措手不及。

    这份密报,出自中官杨雄之手。杨雄虽身处宫闱,却是萧公公的亲传干儿子。在杨雄的心中,萧公公如同天父般神圣不可侵犯,因此,任何风吹草动,他都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东厂的秘密渠道上报。

    作为萧公公的亲信,杨雄在档头们心中是忠诚的化身,然而,这一次……

    大家你望我,我望你,平日里威风凛凛、精明能干的档头们,此刻却如同一群迷失方向的候鸟,心中涌动着无数猜疑。

    每个人都在默默揣测,这消息是玩笑还是对智商的羞辱?

    终于,一个档头面色铁青地提醒道:“在没有证实之前,万万不可轻举妄动,上报干爷……”

    萧公公在宫中拥有无数干儿子和孙子,而杨雄便是其中之一。在东厂,能够以“干爷”之称呼萧公公,那是无上的荣光。

    众人点头附和,这正是他们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若是直接上报,如此惊人的消息若未经证实便传至干爷耳中,恐怕他们的小命就要不保。

    萧公公在宫中备受赞誉,但在东厂,却是让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问题在于,如何验证消息的真伪?难道派人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奔赴贵州?但这等距离,黄花菜都凉了。

    就在这时,一个档头灵机一动,提议道:“北镇府司。”

    “北镇府司?”提及这个名字,其他档头不约而同地皱起了眉头。

    厂卫之间看似和谐,实则暗流涌动,锦衣卫指挥使牟斌的威名无人不知,连萧敬都对其忌惮三分,而北镇府司与锦衣卫的关系,更是微妙。

    这个档头继续说道:“若是消息无误,北镇府司那边也应有消息传来。想要证实这消息的真假,唯有与北镇府司核对。即便杨公公与贵州的官面人物勾结,锦衣卫难道也会屈服于贿赂?”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收买所有人,也没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虚报功绩。

    众人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赞同:“没错,现在不是与锦衣卫争执的时候,杨档头,你去一趟北镇府司吧。”

    “我……不行,上次我抓了个锦衣卫千户,至今锦衣卫的人见我都如狼似虎。”

    “我……我也不行,上次我教训了一个百户,若是被人认出来,恐怕……”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个力士的声音:“兵部郎中朱瑾来访……”

    “兵部郎中?”众人再次震惊,仿佛一颗重磅炸弹在心头炸响。

    军令如山,兵部大堂内气氛凝重。突然,一道急促的步伐打破了宁静,一名锦衣卫急匆匆地闯入,却不是来汇报战事的,而是低声传令:“收好奏折,一切如常,莫让风声泄露。”与锦衣卫的严谨不同,东厂的人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显得更加捉摸不定,个个心怀鬼胎。

    只见两名档头慌乱地收起案上的文件,一个装作醉梦沉睡,另一个则匆忙躲入耳房。最后一个档头,无奈地苦笑,强打精神,准备迎接接下来的风暴。

    不一会儿,朱瑾如疾风般闯入,眼中血丝纵横,一见到档头,便毫不掩饰地对东厂的敬畏:“贵州军情,可有动静?”

    “军情?在下不知。”档头下意识地回答,却见朱瑾的眼神中满是焦急。

    朱瑾的声音颤抖着,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东厂消息,向来神速,此次我受命而来,务必核实。”

    话音未落,他的心跳几乎要跳出胸膛。

    兵部正为贵州的叛乱焦头烂额,这原本是巡抚王轼的责任,但皇帝的忧虑如影随形,他只能将矛头指向兵部,即便明知鞭长莫及。

    然而,捷报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乌云密布的天空。

    这是贵州总兵章武急匆匆送来的,总兵隶属兵部管辖,自然逃不过兵部的视线。

    档头惊讶地问道:“捷报已至?”

    这一句无意中的泄露,如同炸雷般在耳房中回响,两名档头猛地冲出,一个如乌龟般缩头探脑,另一个则装作睡眼惺忪。

    “斩敌几何?”档头仍带着一丝戒备。

    朱瑾沉默片刻,心中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最终伸出两根手指。

    “两千?”档头眉头紧锁:“不,分明是五千。”

    “正是五千!”朱瑾激动地几乎要跳起来,“总兵章武虚报军功,杨中官却是可信之人,看来……果然……吾皇圣明,大明千秋万代。”

    档头们察觉到其中的不对劲,其中一个冷笑:“千年?朱郎中,你是在暗示什么?”

    朱瑾心知肚明:“不过是虚言。”

    但档头们无暇顾及这些,有人高声禀报:“速速上报!”

    是的,消息已基本核实,必须立刻将这好消息送到干爷那里。

    这……是莫大的功绩!

    朱瑾趁机溜走,捷报……大捷,兵部岂能错过这等天赐良机?

    …………

    晨曦初露,金色的阳光轻抚大地。弘治皇帝拖着疲惫的身躯,照例踏进暖阁。这几日殿试劳累,他久未得眠,但作为一国之君,他深知每一份卷子都承载着无数贡生们的命运,一丝不苟地审阅,是他对天下英才的承诺。

    在晨曦微露之际,一位身负重任的宦官手捧着一壶香醇的热茶,步履蹒跚地走进了那座静谧的宫殿。皇帝饮下一口,顿觉神清气爽,仿佛那茶香中蕴含着无尽的活力。与此同时,内阁大学士们早已在天际泛白时便踏入了皇宫的庄严大门。

    成为弘治皇帝身边的臣子,是一项艰巨而荣耀的挑战。

    这位勤勉若素的皇帝,他的臣子们自然不敢有丝毫懈怠。三位内阁大学士,每日清晨便起,直至夜幕低垂方才卸下重担。当年,弘治皇帝对这群忠心耿耿的老臣心生愧疚,于是每当他们疲惫不堪地离开宫门时,皇帝总会亲自命人点燃灯笼,为他们照亮归途。

    这,便是刘健等三人心中最为珍贵的慰藉,虽是心酸,却也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一段由无数辛劳汇聚而成的佳话。

    他们向弘治皇帝行了一礼。

    皇帝微笑颔首,目光缓缓移向案头,重新翻开那些堆积如山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