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神器沉,心亦沉
作者:鸡蛋羹鸡蛋羹   古代之败家儿子最新章节     
    在弘治皇帝金碧辉煌的御案之后,他如同泰山般静坐,目光如炬地落在那兴高采烈、脚步生风的小皇帝朱厚照身上。

    “哼……”一声轻哼,似乎连空气都凝固了。

    依旧是那副没大没小的模样,真是让人无法不火大。

    沉不住气,简直是孩子心性!

    旁人的孩子可以随心所欲,但你这太子,怎可如此放肆!

    弘治皇帝微微挑眉,轻轻一指,指向角落里的林向。

    朱厚照的笑颜瞬间凝结,那熟悉的角落,又是那一幕?

    他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烦躁,忍不住问道:“这又是为何……”

    弘治皇帝低头翻阅着案上的书籍,仿佛对朱厚照的问题置若罔闻。

    “……”

    朱厚照转向林蒙,用眼神寻求答案。

    “帮不了你了。”林蒙心中哀叹,回想起上次陪朱厚照胡闹的教训,单膝跪地,总比两人一起受罚要好。

    朱厚照耷拉着脑袋,乖乖地走到了墙角,跪了下来。

    张皇后和朱秀荣踏入暖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依旧神采奕奕的弘治皇帝,再看到角落里跪着的朱厚照,朱秀荣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父皇……果然无恙。”

    平日里父皇若是精神饱满,便是如此模样。再看林蒙,那副战战兢兢的模样,显然是吸取了教训,突然间变得规矩起来。他不禁望向虚空,仿佛刚才的一幕,从未发生。

    朱秀荣向林蒙投去一抹温柔的微笑,那笑容如春风拂面,嘴角上扬,一双明眸中闪烁着盈盈光彩。

    林蒙捕捉到这抹笑容,嘴角也随之勾起,露出一抹苦笑。

    张皇后喜极而泣,缓缓走向案牍前。

    弘治皇帝微笑着放下手中的书信,不经意间轻轻一折,信中的秘密便被巧妙地隐藏。他向张皇后微微一笑:“朕略有不适,倒是让你们担心了。”

    张皇后心中满是柔情,却因林蒙在场,不便表露,只得向朱厚照投去一眼,只见他跪着,不禁皱眉问道:“陛下,太子又犯了何错?”一提到朱厚照,弘治皇帝立刻脸色一沉,严肃地说道。

    在古老的皇权之巅,神器沉甸甸的分量压得朕夜不能寐,日不能息,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时刻如悬梁之石,生怕一松手,便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社稷江山,承载着亿万子民的福祉,朕手握天命,岂敢有丝毫懈怠?若稍有疏忽,百姓将流离失所,这等罪孽,朕如何承受得起?瞧他那副狼狈模样,坐无定势,立无规矩,若不严加管教,一旦他执掌神器,不知又有多少生灵将陷入水深火热。让他跪下吧,这猴儿精般的孩子,唯有多跪一跪,方能收服他那顽劣之心。若朕不是体弱多病,真想将他高高吊起,以儆效尤!

    朱厚照在角落里打了个激灵,本想哼哼唧唧一番,博得几分同情,但一想到这不过是徒劳,父皇早已对这招免疫,他只好默默地跪着,心中默默祈祷,但愿自己能隐形匿迹,避开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卖惨的戏码他已经演过无数次,父皇早已看穿了他的把戏,再无动于衷。他只能继续低头跪着,默默承受。

    “陛下……”林蒙额头渗汗,内心忐忑不安,不敢与朱秀荣有任何亲昵举动,却见朱秀荣狡黠一笑,他心中一紧,笑声戛然而止,因为那笑容仿佛是暗夜中的狼嚎,让人不寒而栗。

    这情景,简直就是一场杀鸡儆猴的戏码。

    他立刻收敛心神,摆出一副超然物外的姿态,淡淡说道。

    “陛下,臣职责所在,屯田之事,关乎陛下农垦大计,想到无数百姓亟待温饱,臣便心如刀割。臣觉得,是该告退,前往西山,亲自督促百户所的屯田事宜。民以食为天,臣担心自己力不从心,无法在冬日来临前,将暖棚一一搭建完毕。”

    他语气沉重,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

    弘治皇帝的脸色终于有了缓和,赞赏地看了林蒙一眼,点头赞许。

    “嗯,你去吧,此次劳苦功高,卿家心系百姓,朕甚是欣慰。你且忙你的,朕自会记下你的功劳,他日定有重赏,还有……好好照顾小王三。”

    林蒙诚恳地回答:“多谢陛下,陛下过誉了。臣虽未尝过饥寒,却深知食不果腹的痛苦。想到世间仍有无数人饱受饥饿之苦,臣便深感惭愧,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此……乃臣终身之愿。请陛下放心,臣定当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罢,他迅速离去,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

    身后,传来一声震怒的咆哮:“林蒙,你看看他,再看看你,你这小畜生,还敢笑!”

    朱厚照哀嚎着:“儿臣只是觉得林蒙演得真……儿臣死罪!”

    …………

    在内阁,兵部职林司郎中刘大夏踏入这庄严的殿堂。

    三位内阁大学士依旧眉头紧锁,担忧地望着暖阁的方向,不知陛下的情况如何。

    然而,陛下龙体欠安,他们更需坚守岗位,安抚人心,稳定军心。

    在历史的画卷中,刘大夏的名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明王朝的星空。他,不仅是兵部尚书马文升屡次盛赞的才子,更是凭借几篇掷地有声的奏疏,彰显了过人的文采与功底。

    然而,他的传奇并非始于笔墨之间,而是源于一场翻天覆地的争议风暴。

    那还是在兵部尚书项忠执掌朝政的年代,一场关于下西洋的辩论,如同一股狂澜,掀起了朝堂的惊涛骇浪。

    项忠等一众大臣,主张效仿先帝,组建强大的舰队,扬帆出海,扫荡海盗,拓展海外贸易。然而,刘大夏率领的反对派,却如同一股逆流,坚决抵制这一提议,他们认为下西洋不过是劳民伤财的弊政,弊大于利。

    就在弘治皇帝倾向于支持项忠之际,刘大夏却做出了惊世之举——他大胆地销毁了郑和下西洋的珍贵地图与资料,使得项忠的宏大计划瞬间搁浅。这一壮举,使得刘大夏的声望如日中天,成为了朝中清流眼中的直言之士。

    项忠怒不可遏,上书弘治皇帝,欲将刘大夏置于囹圄。然而,在清流的力挺下,弘治皇帝选择了沉默,这场下西洋的争议,最终以项忠的辞官而告终。

    刘大夏的名字,从此如雷贯耳,人们尊称他为“君子”,赞他敢于直言,不畏权势。

    连内阁的三位学士,也对这位刘郎中刮目相看。刘大夏拜访三位学士后,行了深深的礼节。

    刘健端着茶盏,目光如炬,淡淡地说道:“刘大夏,你不是应该先预备好章程,再来内阁的吗?”

    刘大夏正色回应:“刘公,章程早已准备妥当。臣多年来,每当闲暇,便精心研究九边马政,今日自信满满,无需临时抱佛脚。”

    刘健、李东阳等三人相视一笑,心中暗自佩服刘大夏的沉稳与才干。

    刘健放下茶盏,感慨万千:“不错,这才是大臣应有的风范。来,把你的章程给我看看。”

    刘大夏恭敬地呈上早已准备好的章程,突然又开口:“刘公,下官有一疑问,不知是否该问?”

    刘健皱眉,却以宽容的目光看着刘大夏:“你问吧,无妨。”

    刘大夏正色道:“宫外传闻四起,许多人私下议论陛下圣躬不安。刘公今日提及九边之事,下官不禁心生忧虑,难道大内真有不宁之兆?”

    刘健的脸色瞬间阴沉,如同一片乌云遮住了阳光。在朝为官,人人心中都有一本账,消息虽尽力封锁,但流言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在这波澜不惊的朝堂之下,刘大夏却敏锐地嗅到了一丝异样的气息。他仿佛透过内阁对九边边疆的突然关注,洞悉了大内深宫中那难以言说的动荡。看来,这个秘密,恐怕再也捂不住了。

    “唔……”刘健的语气沉吟,似有千言万语却难以启齿:“这些机密,非你等可以探询。”

    “是。”刘大夏虽恭敬地点头,心中却难以平复,他小心翼翼地将案卷递上,忍不住轻声提醒:“若真有大变,还望刘公早作绸缪。”

    刘健闻言,眉宇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未雨绸缪,这道理,岂会不知?

    每朝每代,一旦君王有变,朝中大臣,尤其是如刘健这般宰辅之臣,自当未雨绸缪,这是臣子的职责所在。

    然而,刘健与当今圣上的情谊,早已超越了君臣的界限,他实在不忍心在这个时刻,暗自筹谋皇帝的大事。他面露难色,眼眶微红,声音带着几分严厉:“我知道了!”

    这一句,虽然简短,却充满了分量。

    刘大夏本以为自己的提醒能够得到刘公的认同,甚至可能让他觉得自己思虑周全,稳如泰山。然而,刘公的语气之重,让他脸色微红,只能低头应是:“下官罪该万死。”

    就在此时,宫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有人高声喊道:“刘公……刘公……陛下有召,请几位阁老速速入宫,陛下有要事相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