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西山风云突变
作者:鸡蛋羹鸡蛋羹   古代之败家儿子最新章节     
    “……”

    “什么?”

    弘治皇帝的眉宇间瞬间涌起惊涛骇浪,他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眸。

    吴世忠,这位素来以稳健着称的礼部给事中,竟然在朝堂之上,搅动了如此惊天的风云!

    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

    刘健心中长叹,不禁为自己的鲁莽而懊悔。吴世忠,虽只是朝中一介小官,但刘健深知,此人心怀壮志,正直不阿,实乃国家栋梁之才。

    然而,今日面见圣上,竟演出了一场让人瞠目结舌的闹剧。

    大明律例虽未明令禁止读书人钻研何种学问,但朝廷早已钦定,程朱理学为科举考试之独尊教条。

    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简而言之,即便你的八股文写得再华丽,若要跻身仕途,就必须遵循朱夫子的思想轨迹,任何一丁点的新意和创新都是禁忌。

    因此,尽管大明中后期涌现出诸多学派,如洛学、浙学等,但它们大多局限于地域,无法撼动理学的正统地位。

    对于读书人来说,追求功名无疑是头等大事。自南宋理学大兴,尤其是胡人南侵之际,原本崇尚豪放的儒学逐渐演变为保守之学。

    汉代的儒生敢于佩剑争锋,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盛行,儒家一度受压,但当时的黄老学说倡导无为而治,反对对外战争,儒生们却积极支持与匈奴的战争,公羊学派更是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彰显其扩张理念。

    然而,他们口中的道理往往先以武力开道,再谈和平。班超出使西域,威震四方,正是儒生中以公羊儒学自居的典范。

    当然,这样的暴力行为并非正当。

    但到了南宋,王室偏安,理学兴盛,与其说是朱熹等人重塑了儒家,不如说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迫使儒家趋于保守。

    而大明,虽然社会风貌与南宋迥异,但一些读书人心中却悄然生出了对理学的质疑。

    书中的道理,为何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为何自己步入仕途后,那些道理变得毫无用处?为何“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诲,在市井之中却见不到一丝光亮,人欲横流,世态炎凉?

    为何数百年来,理学虽盛,天下却未见太平,反有衰败之兆?

    “格物致知”,格物又如何才能致知?这一切的谜团,如同西山的迷雾,笼罩在吴世忠的心头,也笼罩在朝堂之上。

    在礼部深处,他直面那堆积如山、浩如烟海的文卷,凝视着朝堂上的风云变幻,心中愈发迷雾重重,如同陷入了一片深邃的迷宫,出路何在,他竟无法寻得。

    谁能想到,那趟西山的行旅,竟如一道惊雷,将他震得魂飞魄散。

    原来,他博览群书,却依旧摸不透这世间的真谛。

    即便他身为进士,手握千卷,却在这无尽的学识海洋中,找不到指引前行的灯塔,找不到开启真理之门的钥匙,那么,其他人呢?

    这无数书生,难道读的尽是废纸?除了那些千篇一律的八股,数十载寒窗苦读,究竟有何价值?

    在西山,他恍若隔世,眼前一亮。那时的王守仁尚未成气候,但继承恩师衣钵的林向,却让吴世忠顿悟,如梦初醒。

    原来,这一切的谜团,竟是如此简单。

    今日,他在皇帝陛下面前的失态,不过是内心深处本能的抗拒。

    数十年的程朱之学,原来是一场愚弄,今日有了林向的点拨,他方才醒悟,开始矫枉过正。

    这不就是历史上清末那些腐儒们吗?当他们睁开眼看到世界的真相,那些远渡重洋的留洋学子们,才发现世界早已翻天覆地,于是对儒家文化产生了无尽的怨念,甚至有人愤世嫉俗,痛斥中华文化无用,要全盘西化,甚至用罗马字母取代汉字,以示决绝。

    但这未必是他们疯了,而是因为平生所学,竟全然无用,在德先生和赛先生面前,八股文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于是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是矫枉过正。

    吴世忠,正是如此。西山所学,犹如他手中利剑,即便剑法尚有缺陷,他却恨不得将它直刺朱夫子心脏,一了百了!

    弘治皇帝看着吴世忠,既感哭笑不得,又难以理解他的心情。

    刘健痛心疾首地喝道:“退下!”

    吴世忠神情恍惚,他明白自己犯了错。

    他向刘健投去歉意的一瞥,却并未因自己的言行感到羞耻。

    他坚信,即便身为臣子,他也有责任说出心中所想。

    他行了一礼,缓缓退下。

    暖阁中一时寂静无声。

    弘治皇帝皱眉沉思,困惑地道:“这个吴世忠,他究竟说了些什么?”

    无人应答,因为吴世忠的话,不过是一些断章取义,宛如疯言疯语。

    弘治皇帝长叹一声:“朕糊涂了。”摇头不已,眼中满是疑惑。

    然而,吴世忠的“胡闹”,却让刘健心中掀起了波澜。

    在这静谧的林荫深处,心中涌动的忧虑如同一条蜿蜒的小溪,潺潺流淌。毕竟,吴世忠这颗新星能在刘健眼中熠熠生辉,实属难得。若是他一时冲动,误入歧途,那便是对他一生的辜负,实乃令人扼腕叹息。

    而在这另一端,太子殿下,那日日奔往西山的身影,又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那么,那片神秘的西山,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时间不紧不慢地流逝,中秋佳节已悄然而至。

    朝廷的官员们如同往常般迎来了沐休,而刘健,这位内阁首辅,难得地享受着片刻的清闲。

    他深思熟虑,终于下定决心,亲自踏足西山,一探究竟。他渴望揭开这片土地的神秘面纱,一窥其间的奥秘。

    身为内阁首辅,刘健的出行自然非同小可,但他不愿引起不必要的骚动,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儿子——刘杰。

    刘杰,刘健唯一的幸存之子,虽未能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却是个安分守己的人,在家中潜心苦读,以秀才的身份过着平静的生活。虽然这“读书”之说是对外界的一种掩饰,实则他已年届四十,书读了大半辈子。

    刘健让刘杰负责一切安排,只带着几个轿夫,一名随员,以及刘杰本人,一行人匆匆出城,直奔西山而去。

    西山已逐渐发展成一个微型小镇,虽是中秋佳节,人们却依旧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许多读书人汇聚于此,多达六七十人,其中不乏在职的进士、举人和众多秀才。

    这些读书人有的为听王守仁的教诲而激动不已,有的则因王守仁对朱夫子的抨击而愤愤不平。今日正值沐休,听闻王先生不必当值,故而一大早便有许多人翘首以盼。

    刘健,这位高高在上的内阁首辅,身份尊贵,却鲜有人识得。他身着朴素的儒衫,若非仔细观察,几乎无人能察觉他的存在。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刘健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忍不住对身边的刘杰说:“真没想到,数年前我为了清查皇庒丈量之事来到这里,那时这里不过是荒芜之地,谁曾想,如今竟成了京郊的江南。”

    他正准备走进人群一探究竟,却突然停住了脚步。因为在那不远处,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那,那竟然是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今天居然也来到了西山……

    刘健没有再向前靠近,心中不禁叹息,太子殿下频繁光顾此地,确实有失尊贵。

    然而,朱厚照却精神焕发,一身书生打扮,穿梭在人群中,外围则是他乔装打扮的侍卫,警惕地守护着他的安全。

    有读书人见朱厚照年轻,便好奇地问道:“兄台,敢问贵姓大名?”

    读书人嘛,最爱交流。

    “本……我叫朱寿。”朱厚照微笑回应,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朱寿?这名字听起来倒是有些古风,却似乎从未在江湖上听闻其名……

    “哦,原来是朱贤弟啊,失礼了,失礼了。”

    朱厚照这一礼行得越发熟练,他朝着那位满腹诗书的读书人热情地一拱手,脸上洋溢着谦逊的笑容:“愧不敢当,愧不敢当。”

    话音未落,两人便开始了热烈的寒暄。朱厚照开始娓娓道来,他讲述着自己的身世传奇,从家中的藏书阁到父亲的严厉教诲,再到自己历经千辛万苦终成秀才的辉煌历程,每一个细节都讲述得如数家珍。

    他似乎沉浸在自得的喜悦中,那双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每当他的故事激起这些书生们的共鸣,他便会心满意足地偷偷乐上几分,那份愉悦仿佛能感染整个书房。

    “朱贤弟,不知在院试之时,您是如何驾驭那五经的奥秘?”

    “咦!”朱厚照顿时愣住了,那“治经典”三字如同晴天霹雳,让他一时摸不着头脑。

    “所谓治经典,便是那五经之学,不知朱贤弟心仪哪一部经典……”

    “……”朱厚照心中暗自咆哮,这科举之路果然步步惊心,竟有这样繁琐的考究,什么叫做“治五经”?这不是在考验学问,分明是在考验人的耐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