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考完
作者:左右颠倒   科举,寒门读书郎最新章节     
    到了第二场时,进入县衙的士子少了大半,不少人没撑过正场。

    后面的日子里,县城鼎沸场景大不如之前,显得沉寂。

    李承平一二场考完都是在内圈,先前还觉得马知县坐于高堂之上,多少会有些紧张。

    但他终究是把问题想复杂,马知县只有开考前才会露一次脸,余下的监考任务就全权交给了主簿。

    无论谁监考,李承平都把心态放的很平稳,用心答卷。

    数日时间,县试二三四场也总算落幕。

    这几日,幸好每场考完中途可以歇歇,否则李承平感觉自己整个人都会废掉。

    即使,中间有空挡歇息,第四场出来的那一刹那,李承平还是感觉脚步都虚浮起来,回去小院的路上,完全是老爹扶着他走的。

    ......

    县试公布成绩是在十日后,大多考生会直接在县城等着放榜,也就是在客栈多待些时日,省的到时候麻烦,往返辛苦。

    李承平是想着多待几日,正好好好看看兴平县,别到时候出去,有人问他是哪里人,当地有什么名胜风光之类的,说不出来。

    民宅是不可能租了,太贵,一天要收二百文,不过相较于客栈还是低很多。

    黑心点的客栈能要到一间房一百四十文的价格,李承平四人就是两人一间,都得近三百文,而且住得不安静,不如民宅舒服。

    剩下几日,除了大伯回镇上照看酒肆,李承平三人还是暂住在李久昌那里,正好租住他屋子的那对父子已经走了。

    李久昌还念叨今年赚的钱比去年多不少,这对父子足足坚持到最后一场,就是不知道最终成绩怎样。

    看来那对父子是不想在县城多等,租住的费用确实不低,李久昌收入还行,十几日的功夫,扣除王哥的分成,有个六钱银子左右。

    考完后,李轩才舒心说起话来,他最最关心的自然就是考题内容,希望能和李承平想法一样。

    二月中旬开考,结束已经到月末了。

    临近三月,乡野间踏青游玩的百姓就多了起来。

    先前天气太冷,过些时日则到了春播,这个时间赏玩风光正适宜。

    西北大地在这个时节当真荒凉,李承平还没转几个地方,就回城等着发榜。

    “本是良政,怎么茂异之才如此稀缺!”

    “前言不搭后语,理不清文章要义。”

    “臭不可闻,简直一窍不通。”

    考生们结束了辛苦数日的县试,但知县和县教谕等一众考官却晕头转向。

    马知县真的想向朝廷建议,考县试前再加一轮考试,让县教谕筛选,把这些个滥竽充数之辈全部弄走。

    事实证明,他只能是想想,谁让县试就已经是最初等的科考呢!

    最后坚持到第四场的考卷,早已是马知县矮个子里面挑将军,没得选了。

    舒缓下心情,马知县冲着教谕苦笑一声,“学校之设,所以教养作成,永兴年,大抵只有赣学最盛,置治道斋以讲明世务,遂取其法以教太学,兴平何以施为?”

    这是在诉苦以及祈愿,马知县觉得江西学政办的很好,连京城的太学都争先效仿,询问县里的教谕,咱们县可不可以着重倾斜下文教。

    作为一方父母官,马知县真的想振作兴平文教,但常感事与愿违,有感问题还是出在办学教育上。

    否则一个不行就罢了,怎么这些个士子个个不行。

    “大人莫怪,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西北军政财权集中在布政使司。”教谕姓翟,是个老头,皱巴巴的脸上写满了无助。

    财政支持不了,马知县只得摇头叹息,伸手拿过刚刚走了一遍的堂前考卷。

    考卷是需要收录后直接糊名的,而且为了省事,知县自己是不会看第一遍,等到其余考官筛掉考卷破损,侵染纸张,错字漏字之后,才会呈送给主考官。

    事后,为防遗漏筛掉的考卷是会重新审核的,严防由于疏漏引发的问题。

    递给马知县的是经人重新誊抄好的答卷,糊名誊抄是防止作弊的必备程序,这也是最终定榜发榜需要十日这么长时间的原因。

    最后一场考察的是一道策论题,马知县就打算利用此题来区分考生优劣,因此,他看的尤为仔细。

    策问,夫学术者,君子所以维持斯道者也。达于性命之原,穷乎圣贤之指,性欲气节,见于言议,平昔之所讲贯,其要可得闻?

    此题,马知县没想过这些未涉官场士子能给出什么好的治国之策,只求言辞谨慎,照本宣科就好。

    事实真的如此吗!

    真是让人头大,这题问的是学习是为了明白事理,学习是为了掌握规律、方法,君子因此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并保持大道不断流传。

    考生只需围绕这个核心重点来回答看法即可,但这些考卷都说的什么跟什么呀!

    说东扯西,让你们写的是策论,不是什么拍马屁的奉承之言,不说良策,多少引些典故也好。

    马知县现在都在怀疑,让处于这么个水平的学子写策论,是不是太为难他们了。

    这种感觉就好像大学生写论文一样,狗屎不是,一窍不通,偏偏这论文,那些老师教授还得坚持看下去。

    其中有的人连策论回答格式都错得离谱,西北真的很缺老师,自古皆是如此。

    李承平若是知晓马知县这么说,一定会反驳,历史上盛唐定都于长安,当时可是文风一正,天下大儒汇聚讲经,可惜盛况不在。

    “咦!”轻咦失笑一声,马知县对最后一篇策论来了兴趣。

    只见答卷上写着,“学生闻求天下之士以文,不若淑天下之士以道。《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古先圣王,所以教天下者,惟修其性中之道也......”

    “照本宣科不一定就是庸才,这人底蕴很足,学识较丰。”

    满意的点点头,翟教谕顺着话说,“能得县尊良言点评,定是好文章。”

    “你呀你!还是看看再说。”马知县往后一仰,放松下心神,总算来了本能过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