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过年,永兴三十五年
作者:左右颠倒   科举,寒门读书郎最新章节     
    小寒大寒,滴水成团。

    河边水汽重,寒风阵阵属实待不住人,刺骨的冷风将李承平三人给赶回了家。

    “过来。”许莲道:“冷不冷,吃点热乎的。”

    锅里正冒着热气,炖着猪骨汤,从中午就炖起,小火慢熬汤白味浓,醇香扑鼻。

    盛了三碗,围坐在大锅前喝汤,别提有多美。

    尽管已经大年三十,但来访家中的客人只多不少。

    秋税一交,体会到挂靠土地好处的村民纷纷来家中感谢。

    李承平的免税田地,不是无端任人挂靠的,记下名字的都是村中孤寡。

    其中,两家女户很是显着,所谓女户即是只有女性人口构成的家庭或者户头。

    女户通常是由于家庭男性成员去世、外出未归或是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女性成为家庭的主要支柱和经济来源。

    一河村的这两家女户立户已久,当初两家男人都是李固军中战友,当初跟他出乡参加义军,不幸战死,家中孤苦徒留妻女,经过乱世,这两家女子也不是好欺负的,顶门立户,建了女户。

    女户在社会中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她们面临着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压力和歧视,被排斥。

    分到的土地不仅少,还很贫瘠,这么些年她们生活一直较为困苦,即便有着李固和乡亲们接济,日子也难得很。

    将土地挂靠在李承平名下,单单是今年的秋税就省下许多,年景好起来,大家可都看着。

    不少村民都盼望着李承平记得他们,等考中举人后,想着些。

    李承平:......

    真是看得起他,举人八字没一撇,乡亲们的期望很足呀!

    送到家中的东西有很多,有腊肉、干菜以及山中的山货、野味,真是让柳安大开眼界。

    “淳朴呀!”柳安吸溜一口浓汤,发出一声感慨。

    李承平笑着摇头,柳安只看到了表面,乡亲们看的也是表面。

    挂靠土地是那么好弄的吗!

    李承平是心善,不然田地的租子不会这么低,可人是会变的。

    三十亩土地的租子李承平看不上,可当他看上举人后呢,随着田地数量的增多,租子的收入可就十分可观。

    哪怕,李承平依旧看不上,可他的家人和后人会怎么看待此事。

    一个村子最开始组成时,那个村民与其他人不是沾亲带故,可过了一两代人,关系就淡化了。

    “士”已经成为了剥削阶层,是最低一级的统治者,把他们想的太过美好是要吃亏的。

    李承平只能保证,他还在时候的模样。

    余氏收东西收的手软,但李承平却并不担心奶奶会失了分寸。

    俭省的习惯是余氏多年保持的结果,这种习惯只针对家中的大小人,在外人面前,余氏是十分豪爽的。

    她从不欠人情,乡亲们的礼物撵在年关不好不收。

    等年一过,她就会在各家孩子生辰或是在过节时,送些礼物给还回去。

    礼尚往来是华夏的传统美德,这项德行在李家是从始至终的贯穿了下来。

    初一后,永兴三十五年就算正式开始了。

    柳安待到初五就回了西安,那里还有许多亲戚,再不回去就不像样子了。

    黄立也是一样,乡亲们待他很好,回府学前看看是应该的。

    走时,两人大包小包的装了满满一兜子,李承平嘴角抽动。

    拦着奶奶会说,都是同窗怎能如此小气,不拦吧!黄立都快提不动了。柳安还好,柳叔他们是一块来的,有人分担。

    李承平直到最后也没出言制止,热情好客总归不是错,只能苦一苦黄立。

    过年走动的人愈发的多,李承平只好躲到村学里温书学习。

    为了防止村里小孩进他那小窄屋把书本扯坏,他特意找王勤弄了把锁。

    王勤现在是在兴平当学徒,李久昌则早就不在酒楼干了,而是跟在陈运跟前忙活。

    药材转运可没有过年一说,这是无时无刻都需要的救命物件。

    有一说一过年前后,那些关卡收受钱财的,在这个时候是真的敢开口,一到过年就涨钱,足足涨了三成。

    不过那是陈运和郑兴澄的事情,李承平啥事不干,空手拿了几年银子后,就退场,不再掺合。

    这种事得及时抽身,不然钱拿多了,所有分成的人都不会舒服。

    作为李承平堂哥,李久昌去跟着赚钱,别人也不会为难。

    考中秀才后,这身份待遇立马就不一样了,现在村里那个长辈见着李承平不喊一句秀才公。

    嘴上谦虚着,李承平心里却美美哒。

    开心归开心,每天的课业那是雷打不动的要完成,当天的策论是在陈夫子的监督下完成的。

    每次一作完策论,李承平就会沉下心来研究师父送他的经文注解,多次之后觉得收获颇深。

    由陈夫子看过后,加以修改,自觉进步了许多。

    本经是科考需要,李承平早在书院时就已选定,是《诗经》。

    看史书,读人物小传,这些是时文作答引经据典的最好出处,日复一日的苦读,让李承平的生活很是饱满和充实。

    ......

    “开祠堂。”

    这是春节后,历来要做的大事,能与站在族老们身后,足以看出李承平身份的变化。

    悠长嘹亮的声音从李固嘴中传出,村民们一片振奋,伸着脑袋看着。

    村里的祠堂被翻修过,气派得很,只见堂前匾额写着“诗书传家”四个大字。

    李承平看的是一脸尴尬,李姓族人好像就自己这么一个正儿八经的秀才,挂这个属实有点羞人。

    族老们可不管那些,体现的就是那么一个气派和大家的梦想。

    “时维仲春,序数清明,我李氏族裔,荟聚于祠堂之前,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拜祭于祖列宗之灵。思我李氏,起源悠久,传世......惟愿祖灵庇佑,我族昌盛,人才辈出,永锡祚胤。伏惟...”

    李固这话一出,李承平更是恨不得钻进地底下,这篇文的大概意思是,我们李家出名人了,呵,祖宗您瞧是谁,是他李承平。

    意思是这个意思,如此便罢了,可文章却是出自李承平之手,原先以为是爷爷要来想着在清明祭祖时候用。

    谁曾想,却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这可怎么见人。

    他已经看到大伯他们在那里笑了,乡亲们大多不识字倒是无所谓。

    可村学一办,那些个半大小子纷纷朝他望来,害臊的很。

    “承平过来,给祖宗磕头。”

    李固的话,恰好打断了李承平思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