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吏部堂食
作者:左右颠倒   科举,寒门读书郎最新章节     
    孔荀此举是准备了很久的,辽东之事仅是一个契机。

    主要是看李承平是否值得大家押注。

    从黄榜张贴开始,乃至于后面的琼林宴以及宴饮,孔荀早已觉察出咱们这位状元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好好君子。

    新科进士单拎出来其实算是一艘行驶在茫茫大海的孤舟,孔荀不是什么官宦子弟,家里经义传家顶多算是累世乡绅。

    要说永兴帝点他们这三个寒门子弟为一鼎甲,没点深意是不可能的。

    孔荀与世修降表的曲阜孔家可不是本家,没有那么大的牌面。

    向大哥靠拢是他们这类朝中关系浅薄官吏的本能,多番试探才是真心投靠的表现。

    原先孔荀早就打算好了,先在翰林院熬资历多结交,后面再想办法外放担任一省提学,走常规路径晋升。

    但看了李承平的多次动作后,他便又有了其他想法,每个入仕的年轻官吏都有一颗实现自身理想抱负的心。

    平平淡淡有时候也不是真,想要有所作为是新科进士的普遍想法。

    但他们经过十年寒窗早就认清了形势,不是当年那个初到科场,畅想未来的单纯士子,多方抱团才是真切符合自身利益的正确途径。

    而且自打晓得李承平与赵琳的关系后,他的想法便愈发强烈。

    赵琳致仕多年,但他的门生故吏委实不少。

    尤其是科道言官这一类政治遗产对李承平助益不小,因为赵琳当年就是深耕都察院,与清流言官打的交道最深厚。

    加之李承平后面还有王明觉这么个便宜座师帮扶着。

    王明觉的老丈人是谁自不必多说,正因为汪阁老的存在,已经让不少人天然的将李承平划归汪阁老一方。

    李承平事实上成了新科进士的魁首。

    任何党派从没有一切主张必须遵守党魁的说法,无利可图等待大家的只能是分崩离析。

    孔荀今日所言不只是他自己一人所想,其实还代表一部分家境优渥却苦无门路新科进士们的集体想法,这些人还不少。

    是向李承平靠拢获利更多,还是按部就班收获更足,这是他们考虑的。

    庄方也恰到好处的安静下来,静静思索着。

    孔荀好像早已预料到李承平的反应,问道:“久安可有其他想法,是否赞同首辅大人方略?”

    大乾是没有党争的,但抱团取暖的团体那是真不少。

    最近几日严思勉的党徒在京城放烟幕弹造舆论:“辽东鞑子肆虐边关,肆意杀戮汉民,不识王化天必降雷霆。”

    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打。

    李承平沉默片刻,他大概猜出了孔荀的试探靠拢之意,接下来能否与他们那一帮人打成一片就看他怎么说怎么做了。

    李承平一脸真诚道:“时少师汪师在朝廷,见吾沉毅渊重,深相期许,几位阁老所议乃是老成持重之言,我深表赞同。”

    孔荀和庄方面色一喜,对李承平的说辞很是满意,说起话更是亲近几分。

    李承平暗自感慨,现在的人不好骗啊!

    不拿出点实际的,这些人真不会听你口嗨几句就生死相随。

    李承平前一句话是说汪阁老早就看重他,尤其是说“深相期许”,那意思也就是说汪阁老很早就打算重点培养他了。

    有王明觉这层关系在,不由得让二人信以为真,以为自己搭上了汪阁老。

    与汪阁老有关联是真的,但李承平可不敢说能指望人家帮忙干什么。

    不过在外面身份是自己给的,扯虎皮那是张口就来,先把这两人忽悠住再说,后面的问题后面再解决。

    内阁三辅臣中,汪阁老持重不参与首辅和次辅愈演愈烈的争斗,对于想要平稳过渡的二人来说无疑是上上之选。

    后面那句则是表明李承平赞同内阁的辽东方略,让孔荀误以为他稳当随大流,不会标新立异陷入朝政风波。

    风闻奏事是历朝历代的毛病,一个发言不慎就会陷入漩涡,跟个思前思后的好大哥比什么都重要。

    李承平终究是没在晚饭前等到吏部尚书,好运的吃上了吏部的堂食。

    一听吃完饭,还以为李承平几人从早等到晚,其实不然。

    大乾一天只吃两顿,即早晚饭,用早饭的话,若无朝会则是起来洗漱后吃,有朝会则早上不食,挨到结束再回衙门吃堂食。

    晚饭一般在未时(下午一点到三点),其他时候吃不吃就看主人家的富裕程度和饮食习惯。

    吏部堂食提供给三人的是一碗面条,就是单纯的面条,没肉就不说了,更是没有一片绿色菜蔬点缀。

    庄方爱玩还爱吃,不指望吃的多好,但好歹是吏部堂食,就端这个上来,当即吐槽道:“衙署这么气派,没想到是个小气的!”

    端面进来的小吏嘴角带着笑,示意三人吃面。

    撇撇嘴,庄当端起面条一吸溜瞬间一愣,或许是没吃明白,又是吸溜了一口。

    细细品味一番,用筷子指着面结巴起来,“你,你,你们这面用什么做的?”

    孔荀皱着眉,没有说话,端起面吃了一口,半晌才回过神来,微诧的看向李承平。

    李承平摇头轻笑,两人刚入仕途加之家世不太显赫,终究是不明白六部堂食中的门道。

    精白面放在古代那是顶顶好的,但一众京官吃这些多少差点意思。

    不过,大鱼大肉摆上桌对于例行节俭的官场风气来说又太过奢靡,只得出此下策加以掩饰,无非是用料不同罢了。

    嗲了一口面,李承平故作诧异,浓眉微挑,眼眸乌黑,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抿唇笑道:“这面确实好吃,有股鸡的鲜味。”

    竖立在门口的小吏不由自鸣得意起来,这面一般人还吃不着,若非尚书走时留了话,端碗清水面打发三人都算是好的。

    李承平见小吏笑笑不搭话,看着孔荀二人一脸疑惑,有意装个x,一本正经道:“可是选用上好的小鸡雏,放血腊干,涂抹上十数中调料,然后再磨成粉,和面揉在一块,最后在压出来煮。”

    庄方和孔荀眼底波涛汹涌,有些不敢相信的瞄向小吏。

    那小吏原本平静的脸上也是在听完李承平所言后流露出一丝惊异,停顿了片刻,小吏实诚道:“确如大人所言,没想到大人也是门清。”

    话毕,孔荀看向李承平的目光愈发炙热。

    他可是知晓李承平出自陕西乡间,他可是市民,按长沙人的说法,李承平就是一个“乡里别”。

    本不该知晓六部门道的人却弄成了门清,李承平身后没人指点他是一万个不信,心中不由得加重了紧跟着李承平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