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朝九晚五
作者:左右颠倒   科举,寒门读书郎最新章节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李承平坐在会馆堂前的餐桌上,一口一口的喝着粥。

    尽管从村里带来的酱菜早就吃完,但偶尔喝一次白粥也很是舒服,让人胃里暖暖的。

    今日过后,可以预见旷日持久的打卡上班李承平得持续数十年,朝九晚五怕是就成了常态。

    在朝廷上班没有退休可言,要么死在任上,要么被劾退场,要么实在病的起不了身而致仕。

    没有以上三种情况,那么必然就得雷打不动的去衙门打卡,不定时还要经受起个大早的朝会磋磨。

    小朝会是五品及其以上的官吏参加,大朝会则是在京有品阶的官员尽皆前往。

    皇帝视小朝是在皇极殿内,大朝会就得放在殿外,就类似于太和殿前的那片广场上,要不然站不下这么多人。

    以李承平的视角看来,组织这么多人前去与会,纯粹是为了壮人数。

    又不指望他们发言、提意见,站的远他们还听不到。

    祖制害人啊!

    所幸今日没有例行朝会,不然李承平就很难这么从容不迫的吃早饭了。

    李承平喝完了半碗粥,这才看到刘孖然从楼上下来,他不用上值,自然是想什么时辰起就什么时辰起。

    但读书人都有自己的复习计划,他在备考下次会试,起这么早大概是到了规划的晨读时间。

    “感觉如何?”

    刘孖然眼角带着笑,看起来睡得不错。

    李承平回道:“还成,适应适应就好。”

    殿试一放榜,在榜进士确实都有点飘,浪迹青楼楚馆的,钻营投机的,相看的(一人)反正没有正常人,浪得没边的人太多了。

    宋盛就有点没醒过神的感觉,他最近在忙着搬家,时间上有点颠倒。

    新科进士朝廷是会分房子的,国朝初年太祖年间更是有赏赐给状元郎府邸的事发生,可到了如今却没有这么好的事。

    症结还是在于钱粮上,财政吃紧,加之京城人满为患,属实腾不出一处不错的宅邸出来。

    李承平很想吐槽,给状元分房子这祖制怎么就延用不下来呢!

    朝会站岗这样的陋习却是经典永流传。

    朝廷没钱,公房不够,可想而知分给新科进士的房子能好到哪里去。

    分给宋盛的房子,也在正阳门附近,不过更靠近外城,且是数人共住一处。

    就跟后世京城的公房差不多,朝廷统一分配不许买卖。

    不过,相较于后世的小四合院挤个二十户,宋盛的房子就好很多,毕竟是进士,好歹是个体面人,朝廷不至于那么敷衍。

    一处一进的宅院,三个人分,每个人约莫能有两到三间房,有前辈砌了墙,倒不会产生矛盾扯皮。

    这种房子住一两个人还好,想要一大家子都住进去,那就多少有些不大现实。

    刘孖然见宋盛面露疲惫,好奇地说:“这是怎么了,倦成这样。”

    宋盛摆手,眼皮一耷拉,“别提了,昨天忙活了一天,两间大瓦房到现在都没收拾利索。”

    “等下了值,我找几人一同去帮忙。”李承平说。

    宋盛面上一喜,“那感情好,工部离会馆远着呢,我收拾收拾这就走了。”

    宋盛瞧了眼天时,临走再道了声谢,就上了马车。

    “朝廷不是不让三品以下的官吏坐马车吗?”

    刘孖然昨个还听人说起这事,惹的不少不熟悉这项规矩的进士埋怨,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离衙门太远,这得起多早才能打上卡啊!

    李承平摇头一笑:“这就无知了吧!规矩是死的人是活得,办法多的是,只要不在内城乘坐车轿就行,这去正阳门远着呢!不坐马车得跑死。”

    初听这项规矩吓死人,可打听下前辈的做法就会放下心来。

    走着去上班,起的就要非常早,就看吏部忙的那个样子,别的衙门也少不了劳累。

    这么高强度的操劳,一个不留神就是猝死,总不能让古代人穿到后世吧!

    猝死可是穿越buff之一。

    “我看啊!宋兄迟早还是得搬出来。”刘孖然道。

    “难说,若他夫人过来也勉强住的下,添丁进口就不一定了,终归是过渡罢了,先考虑当下。”

    李承平回了一句,喝完最后一口粥,他也准备出发了。

    李承平两三下上了马车,想起什么,回身对牛蛋道:“留意下老家的信,我觉得这几日大概爷奶就会来信。”

    牛蛋点头应下,把踩踏的墩子放好,跳坐上去赶车。

    经过一段时间应酬的洗礼,一众新科进士身上的书卷气被扫清了大半。

    会馆都扎堆开在一条街上,新科进士今日算是集体上班,不少人给人的感觉都变了,变得更加自信。

    路上还遇到了柳安,可惜他是去户部观政,两人不顺路。

    柳安和宋盛到底是没能通过馆选,庶吉士还是不好考,李承平查看过名录,江西籍进士居多,再就是江南等南方省份。

    按照通过率计算,南方籍贯的进士高达近八成。

    严重怀疑北方所占的两成是为了安抚北方士子匀过来的,不然怕是得被南方人全部占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方穷是不争的事实,读书条件差些能够理解。

    可李承平经过数次查验后,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这不仅是读书环境造就的,各方面的原因皆有,若非朝廷侧重些,怕是朝堂诸公尽是江南子弟。

    北方重新崛起的道路,现在想来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呀!

    柳安没通过庶吉士考核,哪怕柳大人关系再硬,也是走不通翰林院的门路。

    无关人情,全然在于皇帝时刻在那盯着。

    翰林院是一处人才培育基地,别看汇聚在那里的都是清流,但还真不是所谓的清流聚集地,纯粹就是一个培养皿。

    皇帝看的舒服顺眼就调派一个出来做事,资序是能否出头的关键点之一。

    所以,除了内阁几位能伸手外,别人都不敢有触皇帝霉头的念头。

    户部和工部也不错,大家都能够学到不少东西,只不过起点没翰林院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