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两封密折
作者:才拥佳人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最新章节     
    长安,甘露殿。

    甘露殿是一个类似书房的地方。

    但大多数时间,李世民也会在这里处理国事。

    所以,这里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他与臣子们交流意见的重要场所。

    今日,早朝之后,李世民召集了三省六部的主要官员,来到商议事情。

    被留下来的一行人,顿时有些面面相觑,不知道李世民要他们过来商议什么事情。

    若是有什么紧急国事,为什么不在早朝上商议?

    正当众人疑惑之际,李世民缓缓开口:“各位,今日召集大家前来,非为别事。”

    说话间,他将桌子上的两份折子拿了起来,递给了安安静静在一旁伺候的大力士王德。

    王德见状,立刻会意,上前接过李世民手中的折子。

    将他送到了靠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手中,以便他们传阅下去。

    在李世民拿起那两本,看似与平常大臣奏事不一样的奏本,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的眼睛,便默默地对视了一眼......

    都从对方的眼睛里面,看到了谨慎和慎重。

    如今他们两人,身为李世民的中枢重臣,虽然现在不知道里面所为何事,但看李世民的态度,自然明白这两份折子在背后肯定有着某种深意。

    不然也不必在早朝之后,召集他们这些重臣前来,专门针对这两份折子进行商议。

    只不过,他们的手,才刚刚接过这两个折子,还没翻阅,李世民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这两份密折里面,都是关于蜀王李恪的奏报,一份上说蜀王李恪,虽说在突厥的铁骑下,救出了处月部和契部两个草原部落,并成功的驱赶了袭击草原诸部商队的突厥骑兵。但是在没有朝廷允许的前提下,私自出兵,已经触犯了大唐律法,按律必须加以惩治,以正国法。”

    “另一份也大差不差,意思就是在前不久,颉利可汗派遣他的儿子,叶护阿史那叠罗施袭击了奚、霄那些大部落,统治下的一些小部落。”

    在说到第二份密折时,李世民顿了顿,瞟了一眼下方的那些大臣。

    见到在场的大臣们,除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三人面无表情,其他人都面色各异。

    显然也是没有想到,蜀王李恪在北疆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竟然搞出了这么多事情,而感到震惊。

    想到这里,李世民依旧保持着那不悲不喜的表情,继续说道。

    “密折上说,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蜀王李恪,立刻展开了一次会议,他手底下有个收复不久的将领,认为那些人之所以进攻那些小部落,就是想收集资源,其最终的目的,是想对付被我们刚刚收复的朔方。”

    李世民说到这,突然就笑了起来,脸上的表情很奇怪,有些戏谑,似乎又有些引以为傲的样子。

    只是,在露出后面的表情后,应当是察觉到这时候不应当流露出这样的情感,李世民很快收敛了笑容。

    以至于收敛的太快,让下方的一众大臣以为自己眼花了。

    “也不知道朕那个儿子是怎么想的,他没有向朕求援,而是带着他才刚刚组建没几个月的三千蜀王卫,要去找突利结盟,共同对付颉利去了。”

    众官员听到这,皆是面色皆变。

    这一次,就连长孙无忌胖嘟嘟的脸上,也一片铁青。

    他倒不是,觉得李恪这样做有错,而是因为李恪此行太过冒险,他有些担心李恪的安全。

    要知道,前不久自己的女儿才被陛下李世民,许配给李恪。

    突厥人的凶险残忍,他这个与殿下李世民一起上过战场的人自然是知晓的。

    要不然,当年的李渊和李建成也不会想着迁都,南下避难了。

    此行,万一李恪遇到了什么危险,那么自己的女儿岂不是要成为寡妇?

    而且还是在成婚之前,这实在是太不吉利了。

    长孙无忌心中焦虑,却又不敢在李世民和诸多大臣面前表露出来。

    他只能紧紧握住拳头,尽量让自己显得冷静一些。

    而其他大臣听到这里,终于明白过来。

    陛下今日要商讨的,恐怕就是如何应对乱象渐起的突厥,以及如何处理蜀王李恪了。

    可无论是现在的突厥,还是身份敏感的蜀王李恪,都是一个比较敏感话题......

    李世民看着众人,显然也看出了一些大臣的想法,他沉声道。

    “除了关于蜀王李恪,与突厥的交战,或早或迟,这都是不可避免的,朕现在想听听各位有什么看法,尽管说来。”

    在场的大臣中,如房玄龄、杜如晦这一众文臣。

    认为自隋朝开始,中原大地一直都身处战火之中,多年的战争让百姓深受其害,许多人更是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连年地征战,也导致国库空虚,经济萎靡不振。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认为大唐应该以和平为主,尽量避免战争,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家的经济和实力。

    等到实力有所恢复,收拾起江河日下的突厥人,绝非难事。

    只不过,相对于文臣想要休养生息,与民更始的政治倾向不同。

    武将们则认为,突厥人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不采取行动,等到他们缓过劲来再发动攻击,那时大唐恐怕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武将们坚持应该趁现在突厥实力尚未完全恢复,主动出击,给予其沉重的打击。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彻底消除突厥的威胁,确保大唐的边疆安全。

    “陛下,臣认为,对于突厥的威胁,我们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

    程咬金首先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洪亮有力,“我们不能让突厥骑在我们的头上,任意妄为。”

    尉迟恭也附和道:“臣也认为,我们需要尽快采取行动。突厥的威胁不解决,大唐的边境将永无宁日。”

    不等,那些文官提出反对意见。

    代州都督张公谨,更是提出了在历史上都有记载的,可以击败突厥的六条理由。

    第一,颉利可汗治下的草原,政局混乱不堪,牧民生活困苦,人心惶惶。

    第二,薛延陀等部叛离,使得突厥的势力进一步削弱。这些部落原本是突厥的附属,但因为不满颉利可汗的统治和剥削,纷纷选择离开。这使得突厥失去了重要的盟友和资源,实力大受打击。

    第三,突利、欲谷设等都对颉利有怨言,这些不满情绪在部落内部逐渐酝酿,削弱了突厥整体的战斗力,使得他们在对抗唐朝时无法拧成一股绳。

    第四,突厥之地遭遇严重灾害,粮食严重缺乏,许多牧民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生存,部落之间的矛盾也因此激化。在这种情况下,颉利可汗无法有效地控制局势。

    第五,颉利可汗亲近胡人,而胡人重利忘义,他们与突厥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加上颉利可汗过于依赖胡人,给予他们过高的地位和权力,早已引起了其他突厥部落的不满。

    第六,汉人在突厥中人数众多,唐朝一旦出兵,他们必定会响应。这一情况在突厥内部形成了不稳定因素。颉利可汗无法有效控制这些汉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与唐朝秘密联系,寻求归附的机会。

    这些武将们的发言,李世民听得十分认真,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

    台上的众多文臣,眼见李世民有被那些武将说服的趋势,顿时心中焦虑不已。

    他们知道,如果任由武将们这样下去,李世民可能会做出不利于国家长久发展的决策。

    好在,很快房玄龄和杜如晦便相互将两份折子看完。

    房玄龄更是上前一步说道:“陛下,现在的突厥虽然实力下降了不少,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轻易征服的程度。突厥人骁勇善战,且地形复杂,如果轻率出兵,很可能会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

    听到房玄龄的话,李世民一下子就陷入到了沉思中。

    见到李世民的反应,房玄龄心中也有了几分底气,他继续说道。

    “在当前的情况是,攻打突厥,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投入。大唐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军队也需要时间来整顿和训练。如果贸然发动战争,可能会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说到最后,腹有良谋的房玄龄也知道,不能一味的压制李世民的雄心壮志。他停顿了一下,调整了语气,用更为平和的语调说道。

    “陛下的凌云壮志是大唐繁荣昌盛的基石,也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待到我们国力强盛之后,小小突厥自不在话下。”

    房玄龄的话让李世民陷入了沉思。他明白,房玄龄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

    战争不仅会带来无法预测的后果,而且对大唐的国力、资源和人民都是巨大的考验。

    正当李世民在思考如何回应时,杜如晦站了出来,他观察到李世民的态度正在转变中,趁热打铁道。

    “殿下,玄龄此话不假,此刻确实并非最佳的时机。我大唐目前需要的是稳定和恢复,而不是无谓的战争。打仗除了会消耗大唐大量的资源外,还会带来无法预测的风险。”

    说着,他朝着李世民抱拳行礼道。

    “臣请陛下三思,一切以大唐和百姓的利益为重。”

    而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这番话,不仅将李世民成功说服,就连其他大臣也觉得十分有道理。

    纷纷跟在后面,朝着李世民行礼大喊道。

    “请陛下三思,一切以大唐和百姓的利益为重。”

    看到这一幕,极力主张对突厥开战的程咬金、尉迟恭、张公谨三位将军沉默了下来。

    他们知道,这次又打不起来,没有办法的他们,只能跟在众人身后,跪了下去......

    “各位爱卿,朕明白你们的担忧。大唐现在正处于休养生息当中,确实不宜轻启战端。”李世民缓缓说道。

    “既然,暂时还不是攻打突厥的最好时机,那么就暂且将这件事搁置。现在你们密折也看完了,对于蜀王李恪在北疆的所作所为,你们怎么看?”

    听到李世民的话,原以为今日在甘露殿商议之事,可以暂时告一段落的诸位大臣。

    没有想到,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蜀王李恪这一茬。

    这件事,牵扯到皇帝的儿子,他们这些大臣确实不太好置喙。

    毕竟这件事牵扯李世民,自古也不一定就是太子继承皇位,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引火上身,最终得不偿失。

    一时间,大殿中的气氛有些压抑。

    李世民也看出了大臣们的顾虑,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温和地说道:“众卿不必拘束,对于李恪在北疆的所作所为,你们尽管畅所欲言。朕不会因此而怪罪于你们。”

    最终,还是匆匆看完两封密折的李唐宗室名将李道宗打破了沉默,他深知作为臣子,以及李氏皇室的他有些话不得不说。

    “臣认为,蜀王李恪在北疆的所作所为,有待商榷。”李道宗犹豫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

    “微臣不但认为蜀王李恪,本身并无过错,且有功于大唐。

    说话间,他意味深长的看一眼站在他不远处的柴绍。

    “根据密折上的信息来讲,其一、蜀王李恪受右卫大将军柴绍所托,全权处理与草原诸部贸易之事,突厥人无辜劫掠草原商队,他有责任维护贸易安全。”

    “其二、身为幽州大都督,其封地的长治久安,也是他的责任。北疆此次动荡,他率兵会盟突利,只是防患于未然,并没有擅自开战,也正说明他并非昏聩之人,有勇有谋,何罪之有?”

    “臣附议。”

    被突然点名的柴绍,一脸苦笑,只能硬着头皮表态。

    他心里清楚,关于与草原贸易的事,他为了省事,交给了素有财神之名的李恪。

    只是他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么一出,早知道,自己就多待几天,换一个人处理这件事了......

    “蜀王李恪在抵御突厥入侵时,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决策力,成功地保护了北疆的安定。第一次突厥劫掠在先,情有可为。”

    “然而,第二次出关会盟,就有挑衅颉利的意图,要知道颉利与突利矛盾已发,正处交战中。蜀王的做法无疑会让颉利认为,大唐正在明面上支持突利,之前的还可以认为是小打小闹,这样一来,无疑就会爆发正面的大战。”

    陈国公侯君集的话,毫无意外引起了在场大臣的共鸣,他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虽然他们也认为李恪是一位有能力的皇子,但同时也认为的行为有些过火。

    李世民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

    “侯卿所言极是。”半晌才开口说道。

    “李恪的行为确实需要进一步审视。朕会亲自召他回京,听取他的解释和辩驳。

    在此之前,北疆的事务暂时由裴行俭与蜀王长史马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