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征讨突厥
作者:才拥佳人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最新章节     
    “什么?河北氏族已经跟你接触过了?”

    就在李恪提出了怎样同河北氏族,联系这个问题之际。

    下一刻,就被马周的回答给惊住了。

    会议中的其他人闻言,也将目光瞬间从李恪身上转移到马周那里,眼神中充满了惊讶与疑惑。

    “殿下,确有此事。河北氏族中的高氏,曾派使者暗中与臣接触,表达了他们愿意与殿下合作的意向。”

    说完,马周脸上露出一副似笑非笑的表情道。

    “只不过,他们目前也在观望状态,来者言辞之间多有试探。似乎也是在试探我们这边更为明确的态度。”

    听闻马周的话,心直口快的单成天没好气的再次开口。

    “不是属下说,怎么这些士族都一个鸟样,狂妄自大不说,还总是这般扭扭捏捏。既然有意合作,却又诸多试探,真当我们殿下求着他们不成?”

    与单成天一样,同是底层出身的伏云,应和道。

    “这些士族平日里仗着家族底蕴,总是高高在上。如今主动来谈合作,还这般拿腔拿调,实在让人看不过去。”

    “哈哈哈哈哈......”

    李恪见状,哈哈一笑,对着单成天与伏云道。

    “你们两位就莫要动气,若是一般的士族,有其行事之风格,你们这么说倒是无妨。毕竟,做惯了人上人,其本身的影响力也让他们习惯了这般行事。”

    “但河北氏族不同,他们的试探,或许并非单纯的拿腔拿调。”

    “为何?”

    显然对于李恪的话,除了少数如马周、裴行俨、王玄策这等心思细腻之人瞬间有所领悟外,其他人依旧一脸疑惑。

    听闻顾向明、宁志泽、伏云等人异口同声的询问。

    李恪没有再开口,而是用眼神看了一眼王玄策。

    正所谓,作为一个合格的下属,快速的领悟领导的意思,也是一门必修的功课。

    见到李恪的眼神,王玄策心领神会,立刻站出来解释道。

    “河北氏族在大唐的地位特殊,他们的举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说到这里,王玄策意味深长的看了大家一眼,这才继续说道。

    “你们应该都知道在大唐成立之初,河北士族主要支持的人,乃是夏王窦建德。而夏王窦建德对当时的大唐,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影响,虽然后来窦建德被大唐所败,但之后河北士族与大唐之间的关系,便一直颇为微妙。”

    “这些年河北氏族一直想在朝廷中,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和地位,但因为陛下的忌惮,以及其他士族的压制,始终未能如愿。”

    “他们此次与我们接触,一方面是看到了殿下在北疆的影响力日益增长,期望能借助殿下之力实现他们的目标。”

    “另一方面,也是在评估我们殿下的实力与潜力,看是否值得他们全力押注。”

    在这里,王玄策聪明的没有提及陇右集团,而是用一个其他士族一笔带过,毕竟李恪以及他们这些小士族,也是既得利益者......

    众人听了王玄策的解释,全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若是李世民只是让李恪全力配合讨伐军队,而不是强制性的直接让李恪提供两万石粮草。

    再或者,公平一些的对待他与李泰等儿子。

    或许,李恪也不会如此急切地考虑与河北氏族合作。

    毕竟与河北氏族接触,其中蕴含着诸多风险与变数。

    但如今形势紧迫,除了粮草问题亟待解决。

    李世民一直以来的举动,也让李恪有些心灰意冷。

    他一个封地远在北方的燕王,就需要负责两万石粮食。

    那身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高达二十二州,大部分地区都在江南,且全是水稻种植区的李泰,又该负责多少粮草呢?

    李恪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平之意。

    然而,从后世的历史中了解到,李世民在教育儿子上太过区别对待,对不同皇子的态度差异极大。

    所以,抱怨并无用处。

    他将心中的情绪压下,目光重新回到眼前与河北氏族合作的问题上。

    “既然,河北氏族已经接触过你了,马长史,那这件事就由你来负责跟进。务必摸清楚他们的真实意图和底线,同时也要展现出我们的实力与诚意,若是事有可为,就先促成这一次合作。”李恪神色严肃地说道。

    马周闻言,站起身来,领命道:“殿下放心,属下定当全力以赴,仔细洞察河北氏族的一举一动,确保我们的利益。”

    在商谈完,有关粮草河北氏族后。

    李恪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实在是皇帝老子,太招人气愤了。

    原本,李恪在 “传国玉玺” 这件事上,还颇有犹豫。

    一直在纠结,若是得到这件大重器之后,是将它进献给李世民,还是另作他用。

    现在看来,为了保护这件几乎可以媲美九鼎的“文物”不被遗失,还是由他亲自来保护好了。

    想到这里,他抬头看向王玄策,朝着他说道。

    “王参军,你最近几个月都在与杨政道打交道,怎么说?他同意将那件物品交出来了吗?”

    王玄策闻言,脸上的表情,变得也有些温怒。

    他站起身来,请罪道:“殿下,说来惭愧,属下虽与杨政道多次交涉,但杨政道此人极为谨慎。到目前为止,他仍未松口交出那件物品。”

    因为涉及到 “传国玉玺” 这个至关重要的物品,所以李恪并没有明说出来。

    毕竟,这玩意象征的意义,以及影响力实在太大。

    一旦消息泄露,必将引起轩然大波,各方势力都会闻风而动。

    尤其要是被他的父皇李世民知晓,那他基本上也就失去的争夺的机会。

    就因为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李恪皱了皱眉,对王玄策说道。

    “王参军,眼下,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若是等到朝廷的大军到来,我们的行动就会受限,暴露的机会,也会无限发大。\&

    “你最近其他的事情,先放一放,继续与杨政道周旋,务必想办法全力促成此事。”

    语毕,李恪眼眸中闪过一道厉色,看向王玄策道。

    “最迟半个月,朝廷的大军就要抵达北方,十万大军抵达的消息,也封锁不住。有些人敬酒不吃吃罚酒,你不妨提前透露给杨正道,给他施展一些心理压力,让他明白局势的紧迫性。”

    “若他在朝廷大军到来之后,依旧顽固不化,你也不必浪费时间了,即时抽身回来。但切记,在这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寸,不可引起太大的动静。”

    听完李恪的一席话,王玄策便明白李恪在之后,绝对还有后续计划,他连忙点头应道。

    “殿下放心,属下明白。我会调整策略,从杨政道的需求和弱点入手,尝试找到突破口,若这样还不行,属下自当果断抽身撤离。”

    众人只知道李恪在与王玄策商议某种重要的物品,还涉及到隋王杨正道。

    但只见燕王殿下没有选择将它,放在明面上讨论,也都识趣的没有多问。

    对于燕王李恪,他们还是比较了解的。

    殿下行事风格向来大气,既然没有将此事公开讨论,必然有其深意。

    众人只是在心中暗自揣测着这件神秘物品到底是何物,却怎么也猜不到会是那“传国玉玺”。

    若是知道的话,光是一个“从龙之臣”,想必就能让他们嗷嗷叫。

    “伏云,将你召集来到幽州,单独留下宫迁一人在朔州城,他是什么反应。\&

    “伏云,将你召集来到幽州,单独留下宫迁一人在朔州城,他是什么反应。”

    就在会议接近尾声的时候,李恪突然朝着认真聆听的伏云问道。

    伏云微微一怔,旋即拱手回道:“殿下,宫迁得知我被召集至幽州,虽有疑惑,但并未有异常举动。他只是旁敲侧击的询问,殿下召集我前往幽州所为何事。属下自然守口如瓶,未透露半分。宫迁见属下不肯言语,便也不再追问。”

    听完伏云的话,李恪只是点了点头,没有在多言,随即解散了会议。

    但在众人即将离开的时候,他将新建的锦衣卫大头领金鲵给留了下来......

    贞观三年八月。

    大唐皇帝李世民命令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前往草原征讨突厥。

    代国公“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鄂国公尉迟敬德为行军副总管,折冲都尉苏定方为副将,负责统领中军。

    又以并州都督、英国公“徐世绩”为通漠道行军总管,代州都督邹国公“张公瑾”为副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为副将。

    从东路,率主力部队直接进攻东突厥腹地。

    华州刺史霍国公驸马“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胡国公“秦叔宝”为副将。

    从西路顺黄河沿河而下,与李靖、徐世绩等人互为犄角。

    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甘州刺史“张宝相”为副将。

    由灵州出发,往西北挺进,牵制突厥兵力。

    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卢国公“程知节”为副总管。

    负责镇守燕云地区,阻止突厥军队兵败逃亡灵州。

    大都督驸马“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大将军樊国公“段志玄”为副总管。

    借道营州出击突厥后方,监视突利可汗势力反复。

    共率兵十万余人,皆受李靖节度,分六路反击突厥。

    ......

    长安城,城北。

    李世民率领太子以及文武百官,举行了盛大的出师祭祀。

    就一般而言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和将帅出征的区别。

    二者地位不同,祭祀的礼数和规格也自然不同。

    将帅出征的祭祀活动,主要由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

    在郊外以柴燔燎牲、币等,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天,表示代天行罚。

    主打的一个就是名正言顺。

    这一次出征,李世民就是完全照抄代州都督张公谨的借口和理由。

    宣读的时候,也只字不差,主打一个省心省力。

    以颉利可汗明明与大唐结为盟友,却率兵出手援助叛军梁师都。违背了盟约,背信弃义,故而特派大军征讨之。

    在那昭天文书上,对于柴绍和李恪将突厥颉利可汗,派遣支援梁师都得几千精锐骑兵,全部歼灭俘虏的事,那是只字不提。

    最后,历时两个时辰,在李世民的一声令下,大军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城出发了。

    最先出发的大军,乃是从西路顺黄河而下,前往兰州坐船的华州刺史、霍国公、驸马柴绍以及胡国公秦叔宝。

    两人全身披挂,骑着战马,带头率领大军率先出发。

    柴绍在前往朔方攻打梁师都的时候,就与李恪打过交道。

    还自作主张的将大唐与草原诸部的交易,全权交给了李恪。

    事实上,最后的结果证明,他的眼光确实独到,为朝廷多挣了一大笔赋税。

    加上李恪率领一群土匪降兵组成的蜀王卫,在当时,突厥援兵到来的时候,给他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这让柴绍对李恪特别刮目相看。

    秦琼自然不必多说了,在李恪还没发迹的时候,就对其颇为欣赏。

    而如今,在经过李恪与孙思邈两人针对性的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他的身体比起以前见不得风,受受不得寒的状态,现在已然好了太多太多。

    虽然现在拿不得镀金熟双铜锏,以及虎头錾金枪和金纂提炉枪,这三把心爱的武器到战场上拼杀。

    但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为大军出谋划策还是没有任何问题。

    “唉…… 秦大哥……现如今燕王李恪那小子,在幽州混的风生水起,原以为我们哥俩这一路大军,会在他的地盘上经过,到时带着他,在战场上好好历练一番,却不想此番出征,竟不能与他碰面。真是太可惜了。”柴绍微微叹息着说道。

    “以老夫看,柴兄弟你,是想看上燕王殿下,销赃的能力了吧?”

    “哈哈哈哈哈.....”

    见到秦琼一针见血地道破了自己的心思,柴绍也不觉得尴尬,他和秦琼相视一眼,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良久柴绍这才止住笑声道:“秦大哥果然慧眼如炬。李恪那小子在幽州确实将各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那‘销赃’的手段,为朝廷解决了不少难题。”

    “不过,柴某也是真心觉得此子可成大器,若能在战场上多加历练,日后等我们老了,他无疑能够挑起李氏皇族在军中的大旗。”

    秦琼微微颔首,说道:“燕王殿下确实有过人之处,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为人处世,都远超同龄人。”

    “不过,也不必可惜,我们这次针对的颉利可汗的全部势力,相信还是有机会与燕王殿下在战场上相遇的。如今他在幽州,以他的能力和抱负,定不会错过这场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