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与藩镇的初次较量之第一个被吃掉的螃蟹
作者:贪狼木   大唐气象最新章节     
    泾原节度使的成立缘于吐蕃进犯,得名于所辖的泾、原二州。

    泾州,位于今甘肃泾川县以北;原州,位于今宁夏固原原州区,因被吐蕃所占,其州府一直设置在泾州境内。

    安史之乱前,大唐西北方向重兵云集,有朔方(治宁夏灵武)、陇右(治青海乐都)、河西(治甘肃武威)、安西(治新疆库车)四大战区拱卫环绕,泾州、原州属于内地,军事地位并不明显。

    安史之乱爆发,边防战区主要兵力内调平叛,吐蕃趁大唐西北空虚不断蚕食入侵,陇右、河西各州相继沦陷,原州也因而落入吐蕃版图,大唐边境自河湟以西被一直压缩到了陕甘交界!

    为了抵御吐蕃进犯,在时任宰相元载提议下,代宗于大历三年(768年)十二月颁诏,成立泾原节度使,将屯驻在邠、宁二州的安西军调整到泾州戍防,由郭子仪的朔方军接管邠宁。

    泾州,也由此从关中一座普通州城,升格为边境一线重镇!

    泾原首任节度使马璘是中唐时期着名将领,二十岁在安西都护府(新疆库车一带)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先后参与过同突厥、安史叛军及吐蕃的战争,驰骋于大唐陇右、关内、河南、河北各道,足迹遍及东西数千里,经历大小战役数百次,一路开挂、屡立奇功。

    到任泾原后,他率军修缮城防,多次击败吐蕃,前后破敌三万余人,有效遏制了吐蕃在西北方向的进攻势头,稳住了边防形势。

    但泾州在战火的摧残下荒败不堪,原住居民大多逃亡在外,贫瘠到根本没办法养兵。

    马璘积极向朝廷汇报反映,代宗专门让他兼任郑颖节度使,动用郑州、颖州(今安徽阜阳)二地租赋解决泾州驻军的供应保障。

    大历十一年(776年)十二月,马璘病故,临终前将军政事务托付给了行军司马段秀实!

    段秀实与马璘一样,也出自安西军,见证过安西军全盛时的辉煌,先后辅佐马灵察、高仙芝、封常清、李嗣业、马璘五任节度使,曾远征护蜜(今阿富汗境)、征讨大勃律(今巴基斯坦境),还参与了历史上着名的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境)之战,在唐军兵败撤退之际,他力劝陌刀将李嗣业留下殿后阻击追兵,防止了唐军的进一步损伤。绝对称得上是位打过硬仗、见过世面、身经百战的优秀将领!

    泾原驻军主要由安西军组成,这些年里尽在艰苦地区打打杀杀,从没过过几天好日子,全凭马璘的人格魅力才不至恣意妄为。马璘一死,军心立刻乱了!

    丧葬期间,段秀实担心士兵哗变提前做了充分准备,下令军中将士只可在军营哭丧,不准进入城中灵堂。对参与送葬人员的进退哭拜都制定了严格程序,有违反者一概军法论处。在他的严阵以待下,丧葬仪式组织的井然有序,没有出现任何突发事件。

    都虞侯史廷干、兵马使崔珍、十将张景华企图在丧葬期间作乱,段秀实提前得知了情况并迅速奏报朝廷,将三人全部外调他地任职,实现了不戮一人而军府晏然!

    大历十二年(777年)九月,朝廷正式任命段秀实为泾原节度使兼郑颍节度使。

    段秀实的治军风格迥异于马璘,马璘能战善战、谋略出众,但为人高调,生活奢靡。而段秀实则属于以情带兵的类型,本人没什么特殊爱好,生活简朴,与人友善,爱护士卒,泾州军民在他的领导下渐入正轨,日子越过越好,可惜这一切都被宰相杨炎的胡乱作为给搅乱了。

    建中元年(780年)二月,杨炎继承他前任宰相元载遗愿,想要派泾原驻军前出至敌方境内,重筑原州城(宁夏固原,已被吐蕃所占),并在那里长期戍守,以期夺回陇右地区。

    客观上看,元宰当年提出的《城原州议》,对于抵御吐蕃,夺控陇右、河西具有一定的战略参考价值。但任何事物都要辩证来看,好政策也需要有好的时机去实施才能收到预期成效,如果时机不对强行推进,好政策也会沦为祸国殃民之举。

    在敌方境内重筑原州且移兵戍防,组织实施起来难度与风险都极大,稍有不慎不仅会遭到吐蕃反扑,还会引发泾原驻军的强烈反对,导致内部生乱,这也是代宗没有采纳这一策略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大唐国力衰落、隐患重重,边防首要问题应当是稳,在稳住人心的基础上稳住现有态势,防止出现局面的进一步恶化,而后在伺机寻求更好办法。

    杨炎在这种情形下派兵深入敌国境内,修筑城池扩军备战,这不明摆着告诉吐蕃我要打你吗!

    段秀实镇守边防多年,自然清楚这一道理,他力劝杨炎如今边境空虚,暂时不要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去招惹吐蕃。一番为国为民的恳切之言,到了杨炎那里却成了与他作对的刻意拖延。

    此时的杨炎正大权在握踌躇满志,眼里怎能容的了沙子。本着不换脑子就换人的原则,把段秀实调入朝中担任司农卿(类似于农业部),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兼管泾原,泾原留后刘文喜为节度副使。

    为了防止泾原驻军不听指挥,杨炎派出两位军功宰相朱泚、崔宁,让他们各率万余人前往泾州,打着辅助修城的名义督导泾原军民收拾行装赶赴原州。

    李怀光,本姓茹,祖先是柔然人,从渤海郡(古国名,靺鞨人所建,在今东北吉林一带)迁移到幽州,其父茹常是朔方军将领,累功获赐李姓。

    李怀光自小加入军旅,因作战勇猛武艺高强,得到郭子仪赏识,将他作为后备人才着力培养。

    他曾长期率军抗击吐蕃,屡战屡胜,打的吐蕃闻风丧胆。他为人刻薄严厉不讲情面,又极端的自负固执,心胸狭隘认死理,刚刚做上节度使不久,就借故杀掉了温儒雅等五名不太肯听招呼的元老宿将,手下一众将士都很怕他,这一性格特点也导致了他后来的人生悲剧。

    朝廷命令下到泾州,这些在段节度领导下刚刚过了几天好日子的大兵们不干了,纷纷吐槽说,我们为国家守护西大门已有十数年之久,一开始在邠州(今陕西彬州)有田有地,朝廷非把我们迁到泾州(甘肃泾川),驻守这块不毛之地。

    现在好不容易把泾州建好,站稳了脚跟,你们又要让我们到吐蕃占据的原州修城,我们这是招谁惹谁了!

    如果段秀实还在,肯定会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他们听从指挥。可惜的是他被调走了,朔方军的李怀光要当他们的主帅。

    这一消息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兵们彻底不干了!李怀光是什么人,一上任就连杀五员老将,人家犯了啥错,不就是曾经得罪过他吗!他要是来了,我们这些没人疼、少人爱,又无权无势的小喽罗,还不都得让他杀光。

    于是,抱怨转变为恐惧,又升格成浓浓的恨意,野火燎原般布满了泾原军民的心。

    留后刘文喜是土生土长的泾原将领,段秀实走了,李怀光没来,现在城中他是老大。

    他可没有段秀实那样的大局观,不会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去服从这不着调的指挥,便顺应众人心意,将城门紧闭拒绝朝廷使者入城,并上疏奏请德宗,让段秀实继续领导泾原,如果实在不行派朱泚也可以,但就是不能让李怀光来。

    杨炎没料到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他是个没事找事、有事又怕事的主儿。为了息事宁人,只好退让一步,提议改由朱泚担任泾原节度使。

    蹊跷的是等朝廷的调整任职命令到了,刘文喜却再次予以拒绝。通过这些天的等待,他可能也想明白了,自己是正牌子的泾原留后,土生土长的安西军,段节度调走,这位置应当属于自己,凭什么白白让给他人!

    于是,刘文喜于四月初一这天悍然宣布独立,并将自己儿子送到对面吐蕃去做人质,以求取得吐蕃支持,完全是要脱离大唐掌控的节奏。

    这还了得!

    虽然在代宗执政期间,各地节度使耍个小性、造个小反、作个小乱实属正常,但这可是德宗上任以来遇到的第一次叛乱,是德宗派出巡察组巡视四方后第一个敢于冒头的藩镇!

    更可气的是,作乱的泾原位居边防要地,且又是一直忠于朝廷的安西军!刘文喜这个无名之辈,竟敢如此蔑视我大唐权威!

    德宗龙颜震怒,迅速作出反应,指派朱泚、李怀光前往征讨,又让神策军使张巨济率领两千神策军协助攻击!

    朱泚、李怀光都是百战宿将,很快率军把泾州围了个密不透风。刘文喜倒是很有一些自知之明,躲在城里当缩头乌龟,企图以拖求变。

    泾州本是防御吐蕃用的要塞式据点,城墙又高又厚,城内补给也非常充足,他不主动出战,短时间内恐怕还真没什么好的办法!

    朝廷军队一出动,必然涉及后勤保障等诸多事宜,刘文喜在城里要吃饭,李怀光、朱泚他们在城外一样要吃饭,数万人的粮食、草料那可不是小数目。

    于是大唐这部已经锈蚀的国家机器开始缓缓运转起来,从南到北调运粮草物资,搞得各地沸沸扬扬,又正赶上旱灾,百姓粮食欠收,还要勒紧腰带缴税服役,个个怨声载道!

    时间一长,朝中大臣按照往年惯例和起了稀泥,劝德宗说,您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让刘文喜道个歉、服个软就算了,彼此给个面儿,日后好相见!

    谁知此时的德宗还没受过多大刺激,血气正盛就是不同意,还说出了他在位期间最有气魄的一句话:“微孽不除,何以令天下!”

    大臣见他这么说,也就没人再敢言语了。

    刘文喜察觉苗头不对,赶紧派将领刘海宾入朝找德宗求情。刘海宾曾是德宗当藩王时的旧将,算是德宗的人,派他去是想以老部下的情谊说动德宗。

    但这步棋走的很差劲,既知刘海宾是德宗的人,又凭什么相信刘海宾会舍掉当今皇帝,而选择站位到你这边!

    果然,刘海宾在而见德宗后,对德宗说:“我是您的人,怎么可能攀附于他。我肯定会把他脑袋砍下给您,只是这次他要的不过是节度使的旌节、一个名份而已,您不如先给他,等他懈怠了我好趁他不备宰了他。”

    德宗义正言辞地予以拒绝:“你能报效朝廷,自然很好。要我赐他旌节,绝对不行。你回去告诉他,等着受死吧!”

    德宗严令前方朱泚、李怀光加强进攻,同时精减自己膳食,用省下来的钱筹措物资供应前方,对被围城中的泾原将士,该发的衣物也一并发放,绝不拖欠。

    皇帝摆出鱼死网破的姿态,朝中群臣无人再敢懈怠。于是,该攻城的攻城、该运粮的运粮,国家机器一旦认真起来效率还是蛮惊人的。

    举全国之力对付这么一座小小边城,刘文喜哪里还有胜算!而他所盼望的吐蕃,此时已与大唐讲和,正在商谈交换战俘、重修边界等大事,怎么可能为了他而再启战端。

    面对孤立无援的困境,泾原大兵彻底老实了。刘海宾返回泾州,会同其他将领杀掉了失去人心的刘文喜,将他的脑袋割下传首长安!

    这次叛乱从发起到结束不到两个月,德宗以绝对优势胜出,且胜得毫无悬念、胜得扬眉吐气!

    德宗此时志得意满、豪情万丈,下令把各藩镇在长安办差的人员全部集合起来,免费参观刘文喜首级。

    德宗以俾倪不屑的眼光扫视面前这些惊的目瞪口呆的藩镇官吏,不服就来,看谁怕谁!

    只是他不知道,这次胜利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反倒进一步刺激了早有不臣之心的那些强藩,既然脸都撕破了,那就直接开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