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珣出来的时候,知青点的人正在隔壁屋里吃饭。
陈佳佳透过窗户,看到了宋珣蹲在水缸前洗碗的背影。
只看了一眼,就被身边的好友晃了一下,陈佳佳对好友笑了笑,低头继续吃饭,没有再看外面一眼。
宋珣洗好碗回去的时候,张琳慧的脸都是没有那么红了。
宋珣把碗递给她,“回去吧!晚上不用给我送饭了,我和知青点一起吃就好了。”
张琳慧拒绝,“那怎么行,你这会儿就得吃点好的补一补,不然落下病根,阴天下雨的头疼可怎么办?”
“我有钱票,不会亏待自己的。”宋珣声音微微一顿,勾唇继续说道,“况且我还想着给叔留下个好印象,早日上门提亲呢!你这天天在家里给我炖肉的,也太影响未来老丈人对我的印象了。”
宋珣说话的声音一如往昔,听在张琳慧的耳中,仿佛每个字都带着钩子,让她脸红心跳,尤其是老丈人三个字出来,让她的心跳的飞快。
张琳慧只觉得在这里一刻都待不下去了,红着脸飞快的跑了。
宋珣对着她的背影喊了一句,“真不要再送了,听到没?”
张琳慧小小声的嗯了一声,她都不知道宋珣有没有听到,自顾自的跑没影了。
整个下午,张琳慧都心情格外的激动,干起活儿来,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了,吭哧吭哧干的飞快。
跟在她身后捆黄豆的大婶儿累的气喘吁吁,不解的看了一眼跟打了鸡血一样的张琳慧。
恨不得跑上去让张琳慧慢点慢点再慢点,今天这是怎么了,以前她们两不是合作的很愉快吗?
今天张琳慧打什么鸡血了。
这么能干,她不要命了?
她落下这么多,若是记分员看到了,肯定得默默地记她一笔。
喜欢摸鱼的大婶儿痛苦的揉了揉腰,只能无奈的加快速度。
她心里默默地盘算着,真是把她给坑惨了,若是张琳慧明天还这样,她得考虑换一个好搭档了。
张琳慧干的兴起,下工的时候,记分员看了一眼地里的情况,对着两人是夸了又夸,给两人都记了十个工分。
大婶儿揉了揉酸疼的腰,喜忧参半。
明天真不能这样了,这一天干下来,她的腰都要断了。
张琳慧这一下午满脑子都是宋珣答应要娶她了,在爱情的滋润下,倒是丝毫不觉得累。
回家的时候,依旧精神奕奕。
张家大嫂做饭是最好吃的,全家都上工,张家大嫂负责在家里带着好几房的孩子,做饭,给下地的人送水。
一家人回来的时候,张大嫂已经做好了饭。
这两天算是小农忙,张大嫂做了丰盛的饭菜,肉沫炖蛋,素炒了一大盆家里种的青菜,做了半锅糙米饭。
一家人坐到饭桌上,目光都盯着张琳慧手腕上的手表。
还是三哥最先忍不住,开口问,“小妹,这手表真的是宋知青送的?”
张琳慧翻了个白眼,“当然是宋珣哥哥送的啦,别人就算送给我,我也不回收的。”
三哥点了点头,“也是,别人怎么可能会给你送这么贵重的手表。”
张琳慧得意的仰了仰唇角,“当然了,除了宋珣哥哥,其他人怎么舍得送我这么珍贵的礼物?”
三哥的嘴角微抽,懒得理会这个头脑简单的妹妹。
张母心中对宋珣的不喜倒是淡了一些,无论如何,宋珣愿意送这么贵重的东西给闺女,心意那是足足的。
看着这块手表,张母也想起来了,别的不说,村里的知青中,宋珣收到的包裹一向是最多的,可见家里条件是不错的。
这么想着,她对宋珣这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小白脸印象倒是好了几分。
“表你就不要带着了,太招眼了,让你娘给你收着,若是将来不成的话,也好把表还给人家。”
一直没说话的张父开口了。
张琳慧可不可以听这话,直接反驳,“怎么可能会不成,宋珣哥哥说了,只要爹娘你们答应,他立马就能来提亲,我一定要嫁给宋珣哥哥的。”
吃完饭,张琳慧趁着家里人不注意,偷偷的溜到厨房,从柜子里拿了六个鸡蛋,偷偷的溜走了。
张琳慧的小动作怎么可能瞒得过家里人,张父头疼的揉了揉额角,罢了罢了!
这个闺女算是白养了。
宋珣收到鸡蛋有些哭笑不得,张琳慧对他可真是好。
宋珣收下鸡蛋,给她包了一包糕回去,糕的话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宋珣买这个送出给她倒不会露出破绽。
“以后不要从家里给我带吃的了,次数多了,被嫂子们发现也不好,我家里给我寄的钱票不少,你放心,我肯定不会饿着的。”
宋珣把张琳慧“赶”回去了,到了家里,张琳慧就炫耀的拿出了糕点。
“这是宋珣哥哥给我的,大嫂二嫂,你们拿一半回去给小侄子小侄女们吃。”
说着张琳慧就不由分说的分给了大嫂二嫂一半,剩下的一半献宝似的递给了张母,嘴里不住的说着宋珣的好话。
张母看着这一大包的糕点,雪白的糕上面扎实的沾着不少黑芝麻,香气扑鼻,这品相可比镇上卖的还要好,一看就不便宜。
这个知青倒是真的大方,张母再度想到了这一点。
晚上夫妻夜话,张父也有些妥协了,算了,往好处想,这小白脸还算大方,这么贵重的手表说送就送,就这一点,就比村子里的小伙子大气。
既然女儿喜欢,嫁给他也不是不行。
城里来的知青,除了干活不行,其他的样样都比村里的小伙子强。
若是将来有希望带着闺女一起回城,那这门亲事还是他们家高攀了。
张母最担心的还是女儿被抛弃,她听说了太多知青为了回城,抛妻弃子,抛夫弃子的例子。
她可不希望自己女儿成为被抛弃的那个。
张父目光微冷,“怕什么,我们家可不是好欺负的,他的前程就牢牢的攥在我的手里,若是将来他敢不带着女儿回城,那他就一辈子留在牛角村好了。”
张母赞同的点头,“这倒是没错。”
夫妻夜话了一番,给这件事定下了基调,也就随女儿去了。
至于结婚的事情,他们可不着急,恨不得多留女儿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