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逃奔芒砀山
作者:轻湮雨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最新章节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刘邦)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

    ——《史记·高祖本纪》

    【注:秦朝和汉初采用颛顼历,以十月一日为元朔,即以当年十月至次年九月为一年,闰月放在九月之后。例如秦王政三十七年,便是公元前211年十月至公元前210年九月。】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1年)十月,已经年近五旬的秦始皇,再次率领大队人马,踏上东巡之路。坐在宽敞且华丽的大车中,秦始皇看着窗外的景色,虽然景色优美,但略显疲惫的秦始皇脸上,却看不出任何喜色。

    秦始皇之所以感到不快,一方面是因为这一年,他自己常常感到身体不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一年,出现了太多不吉利之事,例如象征着君王命陨的“荧惑守心”天象,又如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再如预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又或者广为流传的“东南有天子气”传闻。

    十一月,秦始皇的出巡队伍抵达云梦,在这里秦始皇遥祭了葬在九嶷山的舜帝,随后又乘船顺长江而下,游览了籍柯,经过丹阳来到了钱塘,因钱塘江潮波涛汹涌,于是向西绕行一百二十里渡江。之后,秦始皇登上会稽山,祭祀了禹帝,在海边巨石上刻下自己的丰功伟业。

    东南行程结束后,秦始皇的队伍开始踏上归途,经过吴地,从江乘县渡过长江,沿海北上,抵达琅琊。在这里,他命人找来了数年来为自己寻找仙药未果的徐福。面对皇帝的询问,徐福谎称自己在海上遭受到大鱼阻挡,因此一直未能成功。秦始皇遂命人携带弓箭出海,果然见到大鱼,令人将其射杀,后再次命令徐福出海求药,而自己则沿海西行。

    不曾想,等队伍行进到平原渡口,始皇帝便病倒了。于是,秦始皇派遣蒙毅折回会稽祷告山川,同时下令取消其他行程,尽快赶回咸阳。于是,车驾队伍加足马力,向咸阳飞奔而去,然而由于用药无果,再加上旅途劳顿,秦始皇的病情日益严重,以致时常陷入昏迷。

    到了这一刻,秦始皇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担心自己熬不过这一关的他,在短暂的清醒过来时,召来了兼管皇帝符玺和传达政令的中车府令赵高,让他代拟了一道诏书给远在上郡的公子扶苏,让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然而赵高因为与公子扶苏和蒙恬、蒙毅多有不合,竟然将此诏书藏匿了下来。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在车队渡过黄河时,秦始皇再次因病晕倒,后脑不慎撞到了青铜冰鉴上,这次撞击导致秦始皇的病情愈加严重,就此昏迷不醒。

    次日,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秦始皇幼子胡亥前来探望,发现秦始皇早已去世多时。

    君王死于宫外而太子又未确立,丞相李斯担心消息传出,会导致天下大乱,于是封锁消息,将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一辆既能保温又通风凉爽的车子中,百官奏事及进献饮食还像往常一样。

    这时,赵高找到胡亥,告诉他机不可失,劝他趁机夺取皇帝之位,在说服胡亥之后,赵高又前去寻找丞相李斯。李斯多年辅佐秦始皇,位居丞相统领百官,在朝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赵高明白,想要谋立胡亥,就必须争取到李斯的支持。

    赵高找到李斯后,告诉他,“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又说,“丞相是个聪明人,公子扶苏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实乃立嗣的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

    李斯出身布衣,如今丞相之位来之不易,他岂能轻易放弃。更何况,主张以法家思想治国的他,虽与秦始皇意合,但与扶苏理念却多有冲突,如此一来,公子扶苏即位,自己势必要受到排挤,如今的身份地位恐将不保;反之,胡亥多年来在赵高的教授下学习秦律,更倾向于法家思想,自己若是拥立于他,丞相之位才能保全。

    想到这里,李斯便同意了赵高的建议。于是,赵高和李斯假托秦始皇遗命,扶助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

    秦始皇虽然生前没有立继承人,临终前也未能留下遗诏,但按照宗法制,理应由长子扶苏即位,胡亥作为秦始皇的幼子,继承顺位极为靠后。正因如此,在决定迎立胡亥之后,赵高和李斯便立即炮制了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公子扶苏自杀而死,蒙恬因怀疑诏书真伪拒不自尽,被囚禁于阳周。

    胡亥即位之后,为了稳固皇位,不仅抽调大量民力营建尚未完工的骊山陵墓,以彰显自己的孝道,而且大肆残杀对皇位有威胁的兄弟姐妹和蒙恬、蒙毅兄弟等大臣,而在皇位稳固之后,便又一心沉迷享乐,而将朝政大权完全委托给了赵高。

    赵高掌权之后,一方面大肆任人唯亲、排除异己,不断增强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另一方面则用尽手段蛊惑讨好秦二世,巩固自己的地位。

    与此同时,秦二世为了贪图享乐,相较于秦始皇更加不惜民力,秦始皇时还会结合各地在籍劳力有计划的抽调,既保证了最大动员能力,又保证了适当的轮休,而胡亥即位之后,为了工程的迅速完工,不仅毫无顾忌的强行摊派,为了达成目的,更是对延期等情况一律实行“轻罪重判”,搞的百姓怨声载道。

    一次,刘邦奉命押送县内的徒役前往骊山服役,然而由于朝廷频繁的征调,早已让百姓们不堪忍受,结果很多徒役在出发不久后便逃走了。在秦二世“轻罪重判”的原则下,刘邦心知如此下去,即便自己将剩下的徒役全部押到,也绝对难逃一死,一时间头疼不已。

    当押送的队伍走到丰邑西边的水泽地时,刘邦下令队伍原地休息,然后独自坐在一边喝闷酒,再三权衡之下,刘邦认为既然到了骊山也是死路一条,倒不如就此逃亡,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下定决心后,刘邦将队伍召集起来,对所有人说道,“如今的情形是,就算我们全都到了骊山,由于人数不足,也是难逃一死。与其送死,不如大家都逃命去吧。”

    听了刘邦的话,本就不想服役的徒役们顿时一哄而散,只剩下周灶等十几个人,因为无处可去,便决心跟着刘邦一块走。于是,刘邦便带着这十几个人,连夜抄小路向芒砀山中逃去。

    刘邦倒是逃走了,但其私自释放徒役逃走的罪责却难免,于是这一切就都落在了吕雉头上。吕雉独自支撑家庭本就困难,如今不仅要应付时常来家中搜捕刘邦的差役,还要时不时的长途跋涉,给刘邦他们送去衣物和食品,简直苦不堪言。

    后来,由于迟迟搜捕不到刘邦,官府干脆将吕雉抓进了大牢。坐牢可不是件轻松的事,不仅要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狱卒对于犯人更是动辄呵斥打骂,男子尚且难以承受,更何况吕雉这样的女子。

    一次,狱卒再次呵斥辱骂吕雉,恰好被与刘邦交好的狱卒任敖撞见。任敖向来敬重刘邦,见状顿时怒火中烧,上去便将那个狱卒给揍了一顿。自此之后,吕雉在狱中的待遇才有所好转。

    吕雉虽然在牢中深受折磨,但是面对官府的屡次盘问和审讯,她却始终没有交代刘邦的下落。久而久之,见到从吕雉身上也得不到什么消息,再加上萧何、曹参、任敖等人的搭救,吕雉这才被放了出来。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就在秦二世依旧忙着享乐,赵高忙着揽权,刘邦还在逃亡之际,一支奉命前往渔阳戍边的队伍,因为突遭大雨耽误行程,在队伍行至泗水郡蕲县时发生哗变,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就此爆发。

    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起义队伍迅速攻克大泽乡、蕲县等地,而早已对统治者不满的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加入起义队伍,使得起义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各郡县受不了秦朝官吏暴政之苦的百姓,也都纷纷杀死各地郡守、郡尉、县令起兵响应,而在原六国故地,更是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纷纷起兵收复故土。

    然而,即便各地起义此起彼伏,但当使者冒死将叛乱消息送达咸阳时,却被听闻叛乱而恼怒的秦二世给处决了,以至于后来的使者们为了保命,只好编瞎话,说各地起义者不过是些小毛贼,地方官员正在追捕,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了,胡亥这才满意。

    已经被边缘化的李斯眼见秦朝统治即将崩溃,只得冒险劝谏,结果不仅被胡亥训斥了一顿,还被人弹劾说各地起义爆发就是丞相李斯的失职,李斯为求自保只好顺着胡亥的意思上了一道《上书对二世》,建议应该对各级官员加强监督,如此官员们才能尽心竭力的为君主效命,而君主则可安心享乐。

    胡亥闻言大喜,于是对各地官员实行“绩效考核”,以谁收的税多和谁抓捕的罪犯多为标准,来衡量其是否称职。各地官员为了保住官位,更是加大了对百姓的压榨。如此行事,便如火上浇油一般,导致起义规模愈发扩大。

    由于胡亥的不重视和火上浇油,导致朝廷错过了扑灭起义的最佳时机,使得以陈胜吴广为首的起义规模越来越大,起义者越来越多,波及范围越来越广,一时间各地起义又如星火燎原一般迅速弥漫。

    在芒砀山中的刘邦,自然也得知了各地起义爆发的消息,于是也积极行动了起来。

    不久,大量有关刘邦的各种奇闻异事便开始迅速传播,俨然已经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一日,一群人正在村口闲谈。其中一人说道,“我听说,刘邦在逃入茫荡山中时,曾遇到一条白蛇拦路,前面探路的人不敢走,说要不要换条路。刘邦却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好怕的’,拔剑而上将那拦路白蛇斩为两段,他们这才跑到了芒砀山里。”

    另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连忙接话,“我也听说了,后来还有人专门跑到刘邦斩蛇的地方去看,结果发现一个老妇人在路边哭泣,便问她为什么哭,老人说,‘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却被赤帝之子杀了’。当时大家都以为老妇人是在编故事,说话就要上前打她,谁知那老妇人却突然不见了,吓的那些人连滚带爬的跑回来了。”

    这时 ,另一个老者也慢慢悠悠的说道,“你们还别说,这刘邦身上确实有龙气,当初刘邦当亭长时,就经常去王媪、武负的店里去赊账喝酒,喝醉了就躺在店里睡觉,当时不少人都看到刘邦身上有龙的迹象,而且每次刘邦去喝酒,那店里的生意都比平时要好很多,后来在年底结账时,王媪、武负都没敢要他的钱。”

    紧接着又有人说道,“我听说,皇帝陛下当时之所以老是到东边来巡游,就是因为发现‘东南有龙气’,这才跑来镇压的。”

    “我还听说,刘邦就不是他爹生的,是一条龙趴在他娘身上,这才生下了他”,另一个小伙子连忙说道。

    这时,其中一个人颇有些神秘的说道,“可不是吗,你们也听说了吧,刘邦的老婆还经常偷偷给他送吃的和穿的呢,你们说,芒砀山那么大,为啥每次他老婆都能找到他?”

    这句话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顿时异口同声的问道,“为什么?”

    那人笑了笑说道,“还不是因为他身上的龙气,听说刘邦头顶上一直有一朵云彩,里面有龙的影子,他老婆每次都是按照云的方位去找他的,所以才能一找一个准。”

    ……

    虽然不知道关于刘邦的这些传闻源头是哪里,但在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的恐怖传播速度下,关于他的奇闻异事不仅很快便传遍了丰沛地区,而且越传越离谱,甚至有不少人都自然脑补出了刘邦身上曾出现过的一些“异象”。

    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不仅刘邦的形象开始悄然发生变化,逐渐被当地人所神化,更有不少人因为这种传言,纷纷跑到芒砀山中投奔刘邦。结果,没用多少时间,刘邦的队伍便发展到了数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