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学生弹劾
作者:道心悠悠   重生万历:打造最强大明最新章节     
    万历四年,十一月中旬,紫禁城内,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悄然酝酿。国子监的示威虽已平息,但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朱翊钧端坐在御案之后,脸色阴沉如水,他轻轻挥手,示意郑阳将御史刘台的奏疏呈给张居正。郑阳躬身遵命,手中的奏书仿佛千斤重,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沉重。

    张居正接过奏疏,目光如炬,快速扫过字里行间,双手不禁微微颤抖。

    这是他主政以来,首次遭遇来自门生的直接弹劾,而且还是如此严厉的三项指控。

    “陛下,刘台此疏,言辞犀利,直指时弊。”张居正的声音虽平静,却难掩内心的波澜,“他提出的存敬畏以纯君德、蠲租税以苏民困、倡言路以疏忠谠,皆是中肯之言。”

    朱翊钧闻言,眉头紧锁,目光深邃:“刘台确是直言不讳,但他将朕与先生比作不敬天、不法祖、不恤人言之辈,实乃过激。

    朕知先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此等指责,实属冤枉。”

    朱翊钧轻轻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刘台,本是先生的得意门生,如今却成了第一个站出来指责你的人。

    他明着是在骂朕,实则暗讽先生为王安石。这世道,人心难测啊。”

    张居正闻言,嘴角勾起一抹苦涩的笑意,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知,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更何况是触动了士绅阶层根本利益的学制改革。

    刘台的奏疏只是冰山一角,背后隐藏着的是庞大的官僚集团对改革的抵触与不满。

    这些人或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或是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改革路上的绊脚石。

    但他更明白,为了大明的未来,他必须坚持下去。

    “陛下,王安石之名,在后世虽有争议,但其变法之心,实乃为国为民。

    臣虽不敢自比先贤,但所行之事,皆是为我大明江山社稷计。

    刘台之疏,虽言辞激烈,却也提醒了臣,改革之路需更加谨慎,更加坚定。”

    朱翊钧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他深知张居正的苦衷与不易。

    “先生所言极是,改革之路,荆棘满布。但朕相信,只要先生一心为公,定能带领我大明走出困境,迎来新的辉煌。”

    ..................................

    朱翊钧与张居正并肩立于御书房内,窗外秋风萧瑟,室内气氛凝重。

    “陛下,这官僚集团,根深蒂固,保守成性,视改革为洪水猛兽。”张居正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他深知自己正站在风口浪尖上,“刘台此举,不过是以‘三不足’思想为幌子,企图阻挠改制。”

    朱翊钧闻言,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抹怒意。“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曾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如今却成了他们攻击朕与先生的武器。”

    他顿了顿,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无奈,“朕欲复兴新学,打破理学桎梏,却阻力重重。”

    张居正轻轻叹了口气,他理解朱翊钧的难处,也深知改革的艰难。“陛下,刘台或许迂腐,但背后之势力,却不可小觑。

    他们利用理学之威,将新学贬为邪说,实则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先生所言极是。”朱翊钧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抹决绝,“朕不能坐视不理,任由这保守思想继续荼毒我大明。

    但刘台之事,又该如何处置?”

    张居正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刘台虽有过错,但陛下圣德宽厚,不宜重罚。可革其职,杖其刑,以示警戒。至于其背后党羽,则需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先生总是这般仁慈。”朱翊钧苦笑一声,随即话锋一转,“但朕以为,仁慈并非无原则的退让。

    刘台及其党羽,已触及朕之底线,若不严惩,何以服众?”

    “先生,他们已用‘三不足’为刃,意图斩断改制的根基,您为何仍对他们心存幻想?”

    朱翊钧的眼神锐利如鹰,直勾勾地盯着张居正,仿佛要穿透他的内心。

    张居正微微一怔,随即拱手,语气诚恳而坚定:“陛下,臣深知其中利害,亦非盲目乐观。臣所秉持者,乃陛下之仁德,乃天下士子之忠贞。

    臣曾教陛下,过仁则易失之于宽,然此亦改制之根基所在。

    陛下之仁,乃士子敢于直言,敢于对抗权贵之勇气源泉。”

    “但陛下,人心隔肚皮,党争之祸,非一日之寒。臣虽信个人之忠,却不得不防整体之恶。

    陛下所言极是,臣当摒弃幻想,以最大之恶意揣度之。”

    张居正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无奈与决绝,他深知,这一战,已无可避免。

    朱翊钧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意:

    “先生所言,朕心甚慰。

    朕非不知人心险恶,只是不愿轻言放弃。

    然今日之事,已不容朕再犹豫。

    内阁听旨,御史刘台,欺君罔上,斩立决!其父族、母族、妻族三代以内,永不得科举!”

    此言一出,室内一片死寂。张居正身子微颤,他没想到朱翊钧会如此决绝。但随即,他躬身作揖,声音沉稳:“臣遵旨。”

    朱翊钧的目光在张居正身上停留片刻,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最终,他轻轻叹了口气:“先生,朕知你心中之苦。

    但改制之路,荆棘满布,朕与先生,需携手共渡。

    今日之举,非为私怨,实为大局。”

    张居正抬头,目光与朱翊钧交汇,两人之间仿佛有千言万语,却无需多言。

    他深知,这一战,他们已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都需并肩作战。

    “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所能,助陛下完成改制大业。”张居正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转身欲走,却似乎想起了什么,停下脚步,回头望向朱翊钧,

    “只是,陛下,改制之路,非一日之功。望陛下能持之以恒,勿为小人所惑。”

    朱翊钧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自信与决心:

    “先生放心,朕既已下定决心,便无回头之路。

    朕与先生,共赴此局,定要让大明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