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元朝戏曲风华
作者:丁凡星   历史追光者最新章节     
    元朝,公元 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在这个时期,科举长期停摆,众多文人志士的仕途被阻断,直至元仁宗时科举才重新开启。

    就在这漫长的科举中断时期,许多文人纷纷投身戏曲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元朝戏曲的蓬勃繁荣。

    关汉卿出生于金末,约 1220 年,医户家庭,祖先曾供职于金代太医院。他早年在家乡成长,之后离家赴京,并往来于开封和洛阳之间。

    中年以后,关汉卿长期定居大都。当时的大都演艺活动繁华,城中有“书会”,以他为核心的“玉京书会”颇为着名。

    玉京书会是元杂剧作家在大都(今北京)建立的一个创作组织。

    书会里的作家被称为才人,他们大都是沦落都市、谋生无路之人,因而为勾栏、瓦舍的各种演唱技艺写作唱词、话本或杂剧。其成员有被称为“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的关汉卿,他是这书会的领袖人物;还有白朴、杨显之、赵公辅、岳伯川、赵子祥等。

    这些作家社会地位不高,比较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同情他们的遭遇,其创作往往通过勾揽艺人演出,因此能以较为平等的态度对待艺人。例如关汉卿与朱帘秀,白朴与天然秀,杨显之与顺时秀,都在文学创作与舞台演出中建立了友谊。

    书会才人的创作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与勾栏艺人合作,如马致远与花李郎、红字李二合写《黄粱梦》,孔文卿与杨驹儿合写《东窗事犯》,杨显之因善于为艺人的演出本加工,还被称为“杨补丁”;二是在书会内部有竞赛,关汉卿被称为“捻杂剧班头”,马致远被称为“战文场曲状元”,睢景臣以《高祖还乡》套曲压倒扬州的作者,便是明显的事例。

    玉京书会创作最盛时期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当时元朝统一中国已20多年,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渐趋繁荣。

    与玉京书会同时在大都活动的还有元贞书会,它拥有杂剧作家马致远、李时中和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等人。元代中叶以后,在杭州还有武林书会的组织。但这时元杂剧的演出与创作都已渐趋衰落,其成就无法与关汉卿、白朴等作家相比。

    关汉卿结交众多戏剧家和演员,与歌妓的交往使他深入接触社会底层,创作出以妓女为主角的诸多作品。

    晚年,关汉卿离开大都南下游历,路线经由河北、山西、河南,进入两湖地区,东行至杭州。

    他在杭州写下《杭州景》套曲,结识朱帘秀。约在此时,关汉卿曾写过套曲《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赠予她。当时朱帘秀已经委身(可能还是被霸占)于一个道士。在这套散曲中,关汉卿通过对珠帘的吟咏来委婉地表达对朱帘秀的感情。

    朱帘秀在元代杂剧演员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元代后辈艺人尊称她为“朱娘娘”。其姿容姝丽,杂剧表演技艺精湛,受到许多名公文士的推崇。

    杭州古杭社为关汉卿的《单刀会》出书。八十多岁时,关汉卿自杭州乘船沿古运河北返祁州,同行者有杨显之、费君祥等,因妻早亡,由儿子陪伴。

    他晚年,代表作《窦娥冤》据考是在晚年甚至去世前完成。关汉卿卒于(约公元 1320 年)死后葬于祁州伍仁村。享年90岁左右

    关汉卿一生创作六十多种杂剧,现存 18 种,如《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等,散曲现存七十六篇。他的剧作奠定了元杂剧繁荣发展的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被评为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他一生辛勤笔耕,创作了六十多部杂剧,成就斐然。其代表作《窦娥冤》上演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据详尽的史料记载,仅仅在大都这一个地方,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上演了数百场,每一场都是座无虚席、场场爆满。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极其悲惨的故事:窦娥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去世,她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却不幸被地痞张驴儿父子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窦娥坚决不从。

    张驴儿恼羞成怒,在汤里下毒意图害死窦娥的婆婆,结果却意外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而诬陷窦娥杀人,昏庸的官府屈打成招,判处窦娥死刑。

    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最终,这些誓愿一一应验。

    《窦娥冤》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以及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强烈共鸣,累计的观众人数达到了数万人之多。

    此外,他还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马致远的《汉宫秋》,该剧改编自昭君出塞的故事,把汉元帝写成对王昭君有着深厚爱情的人物,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批判了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创作于马致远晚年,具体年份不详,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讲述了张倩女因相思王文举而魂魄离身,追随王文举进京,最终两个倩女合为一体的爱情故事。创作时间不详,反映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束缚。

    白朴的《墙头马上》,该剧讲述了李家小姐李千金与裴家少年裴少俊相爱并私奔,最终在经历波折后团圆的故事。约创作于 1280 年左右,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赞美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梧桐雨》,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创作于白朴晚年,借李、杨爱情故事抒发历史兴衰之感。

    据不完全统计,元朝知名的杂剧作家多达两百余人,创作的作品超过五百部。元杂剧有着严格而规范的形式,一本杂剧通常分为四折。

    戏曲大家不仅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还在戏曲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燕南芝庵所着的《唱论》,对歌唱技巧和声乐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则对北曲的音韵格律和语言规范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规范,为戏曲创作和演唱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元朝统治者对戏曲的态度变化无常,时而给予支持,时而加以限制。

    某些特定的时期,朝廷对戏曲演出征收高额的税收,增加了戏曲从业者的经济负担。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经济状况不稳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环境逐渐变得恶劣。

    到了元朝末年,战乱频繁爆发,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对于娱乐的需求大幅减少,戏曲市场也随之逐渐衰落。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元朝戏曲依然留下了众多不朽的经典作品。除了上述提到的,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民众喜爱和欢迎,还对后世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且不可磨灭的影响。

    《西厢记》讲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当时,这部作品因大胆的爱情主题和细腻情感描写引起巨大轰动,每场演出座无虚席。观众尤其是年轻男女,被主人公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深深打动,产生强烈共鸣,甚至有人模仿剧中人物言行表达对爱情的渴望。

    《赵氏孤儿》叙述了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惨遭灭门,幸存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复仇的故事。该剧展现了忠义与奸恶的激烈冲突及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主题。演出时,观众时而紧张屏息,时而激动鼓掌,整个剧场气氛热烈,成为热门话题。它所弘扬的忠义精神和正义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价值取向,在戏剧结构、冲突设置等方面的技巧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

    《西厢记》以浪漫爱情故事和精湛艺术手法为后世爱情题材戏曲树立典范,其情节、人物和语言风格被借鉴模仿,激发无数创作灵感,推动社会思想进步。《赵氏孤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观。

    元朝戏曲经典丰富了当时民众精神生活。元朝覆灭,但元朝戏曲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化的光辉史册上,为后世戏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在宋朝,宋杂剧兴起并趋于成熟,它通常设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角色,以诙谐幽默的表演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同一时期,金院本在北方金国得到发展,与宋杂剧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似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南戏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元朝,元曲大放异彩,成为那个时代艺术领域的璀璨明珠。元曲的兴起,离不开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这四大家的卓越贡献。

    关汉卿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出如《窦娥冤》这般震撼人心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历史故事抒发了深沉的情感。郑光祖的《倩女幽魂》展现了奇幻浪漫的爱情。白朴的《墙头马上》和《梧桐雨》,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一个饱含历史沧桑。

    元曲在元朝蓬勃发展,无论是在繁华的大都,还是在偏远的乡村,都能听到元曲的吟唱。然而,随着元朝的灭亡,元曲逐渐势微。

    元曲作为戏曲发展的奠基人,其影响深远。在其基础上,各地戏曲开始萌芽、发展。

    明朝时,昆曲崭露头角。它传承了元曲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以婉转的唱腔、细腻的表演独树一帜。汤显祖的《牡丹亭》成为昆曲的经典之作。

    清朝,京剧兴起。它融合了多种戏曲元素,在表演形式、角色行当等方面深受元曲的启发。程长庚、谭鑫培等名角将京剧推向高峰。

    在南方,黄梅戏、越剧等也逐渐兴起。黄梅戏的《天仙配》、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深受观众喜爱。

    这些戏曲的发展,都离不开元曲奠定的基础,它们在不同的时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的绚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