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睡不着写点东西
作者:是鹤非人   匹夫而为万世尊最新章节     
    刚刚读完王阳明传,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看懂过传习录,也从未了解过阳明先生。

    颇有所感,就想写点什么,本想白天再写,可若是想到却没能写出,可能一晚上就睡不着了。

    先生的一生,太精彩。

    我自己也喜欢写小说,可穷尽我的想象,哪怕是虚构,也写不出这般波澜壮阔的一生,写不出这般造化天成的主角。

    第一次了解先生源自于初中时看的明朝那些事,那本书写的实在好。

    后来看过传习录,说来惭愧,有过两次看到近半便搁置,实在是啃不动,后来也是硬着头皮才看完。

    现在想来,之所以看不懂,的确是没能了解先生的一生,知晓这思想生发的来龙去脉是何等的厚积薄发。

    但很可悲的是,我看的王阳明传是日本人写的,甚至先生的墓是那个日本作者出资重修的。

    这里也没有别的意思,感慨一番罢了,先生的人格魅力的确强,就连野兽和蛮夷都从心中敬佩他。

    我很讨厌日本人,跟侵略无关,那是仇恨。

    我本身认为一个不懂的认错并且没有底线的民族是可悲且没有未来的。

    但是这本王阳明大传的确是市面上写先生最为详尽并且客观的传记,这一点我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在查询史料,印证史实方面的较真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那本书中,从阳明先生的始祖开始考证,甚至追溯到了那位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鱼的王祥。

    也是在书中才了解,阳明先生祖上有竟然有王羲之,王刚等等名人。

    插句题外话,之前看过先生的书法,虽然我不会草书,可先生的字既有洒脱飘逸,更兼雄健奔放,说不定真有书圣的遗传在吧。

    先生家世也颇为显赫,曾祖被品评者誉为当世第一人,祖父官至布政使,父亲也是状元郎。

    家风让先生有了成为圣贤的先决条件,也培养了先生浩然之气和仁义并存的性格和格局,这可能也只有儒家能够修出。

    而儒学转向佛道的转折点便是那很是有名的格竹。

    此番让先生开启了开辟新路的契机,但也患上了纠缠先生一生的肺病。

    我不愿这么说,但的确是天妒英才。

    那时肺病根本无法治愈,除了求医问诊,先生还尝试过道家的吐纳,可也徒劳无功。

    但这也让先生做事都有些奋不顾身,竭尽全力:

    不知何日死,那便尽力生。

    先生出生颇具神话色彩,五岁才开口说话,自小便是神童。

    不仅如此,他的家世也绝非腐儒世家,先生更是从小便懂得权谋。先生年纪轻轻就略施小计惩戒继母,手段之干脆,思想之敏捷,令我叹服。

    先生后来在万众瞩目中两次落地,却能说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着实令人叹服。

    而先生思想的转变,才是真正的开道之路。

    先生考中进士后,逐渐开始质疑佛道,并最终转为排斥,一心向儒道前行,并未改变。先生入世,也的确符合儒家之道。

    追求缥缈虚无沉溺佛道是歪路,这一点在传习录中先生也曾讲到。

    当然先生说得,是因为他站在和圣人,仙人,佛陀一个层次,自然看的真切。

    三教其中之一我能够领悟一点,就足以受用终生了。

    龙场悟道,一开始在明朝那些事中看到,当时痴迷于小说,这个词汇简直满足了我对悟道的全部幻想。

    先生也在此处明见本心,初步得道。

    而龙场悟道,实际上并非开悟,而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先生三教并通,加之此前险死环生,终究是得以超脱。

    谈到生死,这着实是一件大事,绝非儿戏。

    个人认为,能直面就是大勇气,说到勘破,实在是连圣人都很难做到。

    就连先生,对生死也是有些许畏惧的,但这种畏惧,来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毕竟,天地之大德,曰生。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找了好久:

    或许活在当下,就是对死亡的超脱。

    先生和苏子的确有些相似,尤其是先生龙场贬谪之时。

    两人均是儒释道三教大家,思维心境都远超世俗。

    苏子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先生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我自然没有资格评论高低,也窃以为没有高低,因为这都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是真情实感。

    既然如此,哪里用分高下呢?

    后来先生出山,担任县令,让我看到一位经世之才。

    六个月,将庐陵一个县的方方面面治理的井井有条,来时可以说是匪盗横行,乌烟瘴气,走的时候却是政治清明,政通人和。

    这可能便是知行合一,一通百通吧

    后来又用三个月平定横行不知多少年的匪患,说实在的,我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包括那很出名的宁王造反,阳明先生打出了那种指挥打仗的最高境界:指挥敌人。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得知胜利而不动声色,继续授课讲学。

    先生心宽如海,更是不动如山。

    可小说中的圆满结局终归不是现实,朝堂之上,还有恶意中伤,险死环生。

    百战归来一身病,可看世事更愁人

    往往最刀的便是这等无奈与苦楚,山中贼先生挥手破之,皇帝权贵的心中贼,先生永远破不了

    但他的功绩,百姓知晓。

    先生年迈时被派去平定叛乱,兵不血刃,全活数万生灵。

    既是能力远扬四海,也是人品名扬内外。

    先生的政治手段更为高明,既有仁德,也有手腕,将君子豹变阐述的淋漓尽致。

    再总结一些个人对先生学说的感受:

    先生的学说实在是将人剥开血肉见内心。

    直视内心固然痛苦,但也通透。

    回想以前的贪玩和拖延,我总归咎于自制力差,或者意志力薄弱。

    可在先生看来,意志薄弱是假象,其实就是自我内心的一种权衡。

    权衡下来,自认为那所谓的快感或者短时间的安逸大于其危害,仅此而已。

    因此知而不行,便是不知,所以很多道理按照心学观点,我根本就不知。

    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体的,没有先后之分。

    这便是先生的观念:一念发动处便是行。

    比如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现在我根本体会不到,也就不知。

    而当我真正身处这种境地之时,感受到这种情感,才是真的知。

    这知和所处的实际境地—行,本就是一体,哪里分得开呢?

    这或许便是最近很火的,十几年前的子弹正中眉心。正中眉心时,才是真的知。

    我之前所认为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靠这社会的规则规范,风向潮流,家庭环境等等被动的甚至说是被迫形成的。

    让我删掉游戏,努力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我权衡过后认为做这件事会有更大的利益,我会认为这个收益大于我获得的短期快感。

    阳明先生的道,却是自我驱动,由良知驱动,不具有功利性,和经过权衡的利益驱动大有不同。

    但终归太难,现在还是难以做到,甚至穷尽一生都难以得窥这一境界。

    想说的还有很多,但兴已尽,白天的时间不属于我,甚至可能白天的我也不是真的我。

    也只有在此刻,才能听到我内心深处的声音。

    好了,就用最后八个字结尾了。

    我是做不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