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曲线举事赖裴寂,谋定后动推李渊
作者:流云舞天风   隋唐天字七书最新章节     
    刘文静心若火烛,算无遗策。

    他再向李世民献上一策,那就是给裴寂施压,让他陷入一种不得不造反的境地。

    逼他推动李渊起事。

    当时,李世民年未二十,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加上身处李渊二儿子的身份,天然地缺乏威信和说服力。

    而刘文静又深陷囹圄,与李渊也隔了一层,真正能动摇李渊之心的,裴寂是不二人选。

    相对于李渊,裴寂更容易被搞定,或者说双方一拍即合。

    李世民走了一条迂回路线。

    他先安排手下的人,天天和裴寂一起娱乐赌博,并且每一次都故意输钱给裴寂。

    这一招正中裴寂下怀,在自己所喜爱的项目上,次次赢钱,这种成就感,当然非常令人陶醉。

    于是,当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金钱时,他和李世民的关系,也越来越熟络。

    李世民开始收网。

    他将举兵起事的计划告诉了裴寂,并请求他让李渊尽快起兵。

    裴寂并非是愚钝之人,见天下大乱,未始没有侥幸之情,现在看到上下一心,他知道是时候押上自己人生之中,最大的筹码了。

    这一把,如果赢了,那自然光宗耀祖,一辈子富贵至极,当然,如果押错宝了,那身死族灭,也是必然之事。

    只是,他也没有更多的选择。

    因为,李世民软硬兼施,他旁敲侧击地将裴寂向李渊献上晋阳宫美人一事挑明。

    监守自盗,这是死罪。

    裴寂不再犹豫,他全力游说李渊尽快举兵。

    裴寂单刀直入,他对李渊挑明了说:“今天下大乱,城门之外,皆是盗贼。若守小节,旦夕且死,若举义兵,必得大位。”

    裴寂毕竟是李渊的死党,他非常清楚李渊的顾虑,最后他特别说道:“今众情已协,公意如何?”

    最后一句,才是李渊最关心,也是最难以举旗不定的原因。

    事实是今时今日,已不得不反。

    但造反是诛家灭族的高风险行动,自己到底有多少胜算,又有多少人愿意跟随自己举起义旗?

    当年,杨玄感自以为登高一呼,天下响应,但现实却打了他的脸。

    杨玄感在中原腹地起兵,而原来隋朝体系的郡县、官员绝大部分都不愿意向他效忠,这也是杨玄感在洛阳城下,久攻不下的原因。

    失去原隋朝官僚和地方实力派人物的直接支持,很难走得远。

    李渊不想重蹈杨玄感的覆辙。

    裴寂没有撒谎。

    他坚定了李渊造反的决心。

    当时,太原上上下下,原隋朝体制之内,已归心李渊。

    代表文官系统的晋阳令刘文静,晋阳乡长刘世龙,向来就是造反的积极推动者。

    最重要的是,隋朝武将系统的官僚,对于支持李渊起兵更是如蚁之附。

    无数的鹰扬府校尉也表示效忠,在当时府兵制下,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招蓦到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这就是天然而优秀的将领与兵员。

    这是一种巨大的战略优势,和官逼民反,乌合之众的农民起义军,从根本上,就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每逢改朝换代之际,朝野之间的富豪和金钱,也在寻找投资的方向。

    在李渊治下,就有不少富商大贾,多有投诚献款的实际行动。

    其中,有一个叫武士彟的木材商人,就在这个时候靠着政治献金,和李氏皇族攀上关系,他的第二个女儿,十四岁被选入李世民的后宫,叫做武媚娘。

    她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武则天,神圣通天皇帝。

    毫无疑问,裴寂所说的众情已协,上下一心,已达水乳交融之地,只等李渊点一把火了。

    这把火,李渊烧定了。

    但他不急。

    造反不能只靠蛮力,要想成功,是一门高级的艺术。

    李渊是个优势的战略家,也是一个深富实际经验的政治家,他要完美地点这把火。

    他做到了。

    有裴寂在,造反所需的钱财物资可以在晋阳宫中予取予求。

    其中光甲仗一项,就有四十万领,在古代私藏三幅甲仗就是死罪的条件下,四十万领,足以装配整个帝国庞大的精锐军队。

    李渊现在有钱有财,有民心,但他最欠缺的是士兵。

    这非常奇怪,但却是事实。

    因为,隋朝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战时集聚,战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士兵平时就是农民,闲时训练,和高级将领并无直接的归属关系,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将领的叛乱。

    因而,李渊虽然主管太原,手上却并没有多少可以直接指挥控制的军队。

    那就需要征兵。

    这其中有一个难题。

    虽然太原一地,上下一心,都期盼李渊点燃第一把火,但还是有二个人,和李渊并不在一条船上。

    他们是杨广安置在李渊身边监视、制掣的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

    他们的地位特殊。

    尤其是高君雅是杨广旧识,当年,高君雅和马邑留守王仁恭抗击突厥失败,他回到太原时,还敢于大摇大摆,好象是打了胜仗,凯旋回归一般,毫不畏惧。

    要知道,此次失败,杨广的处罚的措施是:斩王仁恭,拘李渊回江都问罪。

    二相比较之下,可以清晰看出,高君雅二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杨广在太原的代言人。

    日常之事,当然李渊说了算,但如果一旦李渊有变,很难说他们会不会拿出一份杨广的秘诏,先斩后奏。

    李渊暂时还不愿意,也不能和他们明着对抗。

    李渊的策略是先把水搅浑。

    他先散布了一个假消息,其实这是一个半真半假的消息。

    李渊散布杨广想再伐高丽的消息,这并没有冤枉杨广,他确实想再伐高丽,但没得到任何朝臣的支持,南下江都之后,杨广事实上放弃再伐高丽。

    杨广有心无力,但这对于李渊来说,已足够做文章了。

    李渊散布消息说杨广将要再度大规模征兵,十五岁以上,五十以下的男丁,都要服兵役,再次远赴辽东。

    李渊这步棋直指杨广和民众的痛处。

    因为隋朝之所以在如日中天的时候,飞速分崩离析,直接原因是杨广一而再,再而三地讨伐高丽,惨痛失败之后,民怨沸腾,民不堪其负重,以致崩盘。

    更重要的是雁门之围时,杨广亲自承诺,不再征兵兴讨,现在却旧事重提,出尔反尔,想让民众再次成为炮灰。

    这立即点燃了民众的愤怒情绪,他们对于杨广和隋朝,反意恨意,就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李渊拥有了民心。

    然后,李渊老谋深算,他接着下了二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