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勾肩搭背,爷慈孙笑
作者:大疯子   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最新章节     
    给朱允炆的郡王封号已定,而位置,大家还不知道具体是哪儿。

    虽说封号为东京,而以前的开封就叫东京。

    但朱雄英又说了,此东京,非彼东京!

    至于他究竟在打什么主意,目前就连朱元璋也不得知。

    但朱元璋也不管,反正朱雄英只要不把朱允炆搞死,只要给朱允炆一定的富贵,那就随便他搞!

    圣旨很快到了东宫,朱允炆和吕氏此刻正在愁呢。

    “母亲,这舆论散布,怎么没效果?”

    吕氏也觉得不对劲:“我让堂兄散布造谣,他应该已经四处散布才对,却一点风浪没有翻起来,这就不正常!”

    朱允炆皱眉:“若是不行,就得赶紧采取其他措施,今日朱雄英已经加冠礼,封太孙,如果让他坐稳,我就真一点机会也没有了!”

    吕氏看了眼自己这个儿子,自己儿子是爱读书,也知道礼法,从小就听自己的,表现的很好。

    可惜,唯有一点,那就是似乎缺少了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母亲依赖太强。

    此时,吕氏还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从小矫枉过正,对朱允炆的培养过度,导致了朱允炆向来是读死书,缺少了自主思考能力。

    “罢了,法子可以再想的……”吕氏只能如此说,又提了一嘴:

    “反正,调查我和当年常氏的死有关这事儿,也没有眉目,向来不了了之。你我住在东宫,你又有文官支持,让你上位,也还有机会!”

    朱允炆听到母亲这么说,觉得也是,终于笑了。

    可就在这时,传旨太监来了。

    朱允炆和吕氏立马跪下接旨,还以为是有什么好事,然而听完圣旨后,朱允炆和吕氏均是脸色惨白。

    “封……封郡王?东京郡王……暂居京城王府……完了……皇爷爷这是直接给我换了路了……”

    朱允炆慌了,若是没有封王,让他住在东宫,那他就意味着还有机会继续争。

    哪怕朱雄英被封太孙,也不是不能废了而立自己。

    可若是给自己也封了郡王,岂不是把自己的身份也就直接定性了?

    “母亲,如何是好?”朱允炆慌了。

    吕氏也是紧皱眉头:“陛下,就如此喜欢他?一回来就封太孙,你本来距离太孙只是一步之遥,如今竟然直接成了郡王……东京?开封?那不是周王的封地?”

    这母子两人,显然也被朱元璋这个举动,弄的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

    “怎能如此?我去见皇爷爷!”朱允炆不甘心,也不顾母亲吕氏的阻拦,执意要去见朱元璋。

    很快,就来到了武英殿外。

    此时,朱元璋正和朱雄英一起,拿着许多文官的名字木牌,挑选合适的,进入殿阁来帮助老朱和朱雄英处理事情的秘书。

    处理朝政,得有学问,但也不能光找有学问的,也得有独特见解、思维灵活、不同阶层的人。

    所以,朱雄英的意思是,从翰林院选几个有学问的老夫子。

    “这些人多读圣贤书,对古代治国理政策论多有涉猎,是处理朝政的重要组成。”

    朱元璋认可,说:“如此,翰林院的大学士,成为咱的助手,是必要的。”

    朱雄英说:“其次,从六部里挑选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加入殿阁议政。

    六部是朝政的执行者,他们在执行过程中,最能发现施行政策时遇到的问题。所以他们参与议政,也很重要。”

    “另外,都察院的监察御史,也要有两个人殿阁议政。监察御史不仅纠察百官,还监察地方。

    他们可以防止官员处理朝政上有私心,同时因为监察御史监察大明各地,就可以把全国各地的情况,反馈到处理朝政上。”

    朱元璋点头:“大孙说得对,殿阁议政之人,不可单调的只能是文人儒士,也得有这些办实事的参与。”

    朱雄英又说:“六部各一人,翰林院四人,都察院两人,组成十二人殿阁小组。

    所有奏折,先交给他们,他们对所有奏折看过后,单独用小纸条写下应对解决方案。

    大事则一起商议出结果再写下,然后递交圣裁!是否采用,是否再议,陛下全权做主!”

    朱元璋说:“嗯,如此很好,可十二个人,会不会太多?”

    “越多越好,人多了,他们才能有竞争。每个月,把表现不好的那个剔除,再添一人,如此循环。

    比如,都察院的某道监察御史这个月入了殿阁表现不行,就把他剔除,贬官。重新在都察院再选一个监察御史补上。

    其他表现好的,也要以一年为期限,一年后,可以升官,就算表现的好,也不能继续在殿阁工作,要换另一批人。

    如此,他们不仅有了危机感,会努力工作。同时因为最长一年也得换下,也不会拉帮结派,形成势力。

    再者,入殿阁后,无论之前品阶,都一律七品,无兼职,无其他实权。如此一来,他们只能是单纯的为陛下处理朝政,什么也干不了。”

    朱雄英说完,朱元璋仔细思索许久,不住点头:

    “妙啊,如此一来,正如大孙之前所形容的,他们就是……工具人。”

    朱雄英笑了笑:“也可以叫秘书团!”

    “哈哈哈,好,好。那咱就按这个法子去选十二个秘书。”

    朱元璋光想着,就觉得朱雄英这个办法,不仅帮他这个皇帝减轻了压力,还加强了他的中央集权。

    这等于是把以前丞相的议政权、决策权、行政权里的议政权,交给了秘书团。

    关键这议政权,还分给了十二个人,还来自不同的部门底层,还是轮换制,根本不担心他们因为有了一点议政权而做大!

    至于丞相的决策权、行政权,完全还给了朱元璋,根本不可能分化下去。

    所以朱元璋最后一点担忧也没了,准备立马施行殿阁秘书议政制度。

    爷孙俩在这里计划的眉来眼去,而就在两人商量的热情高涨一拍即合之际,突然有太监来报:

    “陛下,皇次孙殿下求见……”

    朱元璋一愣:“允炆?他来做什么?”

    不多时,朱允炆进武英殿,看着朱雄英和朱元璋,两人趴桌子上,勾肩搭背挤眉弄眼的密谋着什么,顿时一阵懵逼。

    “大孙,这个礼部的主事可以搞到殿阁来。你靠近点,深呼吸!”

    “爷爷,你比我了解,你说了算,唉?你是不是放屁了?”

    “嘿嘿嘿嘿……咱大孙鼻子真灵……”

    这……这是那个杀伐果断威严霸气的洪武皇帝?

    哪个村子里的农家爷孙跑皇宫里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