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开点工程
作者:风影云影   平行大唐之吾为世宗威皇帝最新章节     
    李世民没有给李恪留下什么烂摊子,但李治和长孙无忌给李恪是真的埋了一堆雷。

    别的不说,光是那个放宽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李恪到现在都还在擦屁股,关键是还找不到好的办法来擦。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个政策抓住了此时人性的弱点。

    这个时候的人们,不管是什么人,都喜欢买土地。商人要钱了,要买土地,世家更是别说,就连小老百姓,好不容易存几个钱了,也是要多置办一点地。

    李恪不怕和世家对着干,但实在没胆子和百姓们对着干。

    现在李恪在关中做的事,除了推行新的赋税制度外,就是鼓励关中人口对外迁移。

    第一个人口迁移的对象就是河套。

    在李恪看来,陇西防线的建立,让吐蕃人暂时是癣疥之疾。但是,漠北的铁勒,可是时时会变成肘腋之患!大部分突厥贵族臣服大唐是老爹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即使如此,都还爆发过叛乱。只不过,李恪忘记那个叛乱的突厥贵族叫什么名字了。

    但李恪可以确定的是,突厥内部并不安稳。

    贞观年间,因为朝廷控制的人口不足,李世民一直没有对河套采取过移民政策。

    但随着时日的发展,关中人口暴增,靠关中自己生产的粮食,都已经难以满足关中人口的胃了。

    对外迁移人口势在必行!

    可是,要让安土重根的大唐百姓自愿移民,何其难也。

    不过嘛,李恪表示问题不是很大,砸钱!

    很快,第一版募工令出炉了。

    话语很直白:朝廷要在河套垦荒,招募三万青壮,包吃住,每月发钱一贯,为期五年。而且,如果是夫妻同去的话,官府还会给妻子找活干,保证每月不低于三百钱。如果有孩子,孩子的读书官府也给包了。

    这道募工令在关中一发,关中震动!不是一般震动,是真的全给震到那种。

    关中百姓的识字率其实并不低,但是吧,识字率是一回事,读书又是另一回事。

    这个时候,李恪虽然在江南拼命造纸,但纸张的价格……

    倒不是李恪不想大面积铺开,李恪当上皇帝第二天,就下令开搞造纸作坊。有作坊是一回事,但有没有足够多造纸工匠是另一回事。

    长安洛阳李恪都建立了造纸坊,都是能够容纳三千人的造纸坊。然后,长安的造纸坊只有一百七十个造纸工匠,洛阳那边更惨,才六十二个。

    李恪郁闷地想吐血。

    不过,唯一让李恪感到安慰的是,造纸工匠的培养速度还是很快的。缺点就是,愿意来当工匠的人少。就算是李恪开了高价钱,来当工匠的人还是少。

    更多的人,还是更愿意去屯营当农场工人。

    算了,慢慢来吧。

    这次李恪的募工令之所以要包孩子读书,就是因为李恪打算彻底废除举荐制度了,大唐的官员,以后要全部走科举路线。而且,李世民对科举的重视,也让关中百姓对送孩子读书的兴趣大增。

    最大的问题来了,学校和老师呢?

    现在好了,只要你去应募雇工,官府解决你孩子读书的问题。

    李恪只要三万青壮,报名的人数却超过了十万!

    如何挑选人李恪交给了户部和工部,优先挑选有妻子儿女的。三万人是第一步,他们去打下基础,而且李恪敢打赌,这三万人尝到了河套的好处后,是不会再回关中的。

    毕竟,历朝历代强制移民实边,偷偷跑回原地的百姓可是一点都不少。

    如果不是有路引这个制度,信不信你昨天移民实边,今天移民的百姓都能给你跑光。

    除了移民河套外,山西陕北也是移民的重点对象。

    山西人口多点的,就是晋东南,晋北人口荒凉的可以。同样的,陕北人口也是荒凉的可以。

    至于人口为什么这么荒凉,五胡十六国加南北朝,看看这两地打了多少仗就清楚了。要不然,为什么北齐靠着一个河北就能力压北周,根源就是北周当时手里的几块地,就没有算很好的。

    而且,陕北和晋北,都是资源富饶的地方。

    这两个地方,都有大量煤矿。要知道,长乐公主李丽质的蜂窝煤产业只是小打小闹,也就供应了长安八分之一的燃料需求。李恪看着关中许多光秃秃的山心头一片悲凉,再不推广煤炭的话,这关中的环境恶化下去……

    除此以外,还有延安的石油。

    至于铁铜等矿产,还在勘探中,应该是有的。

    户部很快就遴选出了三万青壮,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都打包了一起往河套送。河套那边,李恪给了柴哲威一个屯垦处置使的临时职官的名头,从三品下。

    柴哲威也算是运气好,本来被柴令武谋反案给牵连,结果人在朔方没待多久,李恪就入主长安了。对于这个表兄,李恪还是比较了解的,有点本事,但对比姑父柴绍那是差远了。

    不过,当个屯垦官员用,还是挺合格的。

    为了让关中百姓多赚钱,适应新的赋税制度,李恪又给工部下达了任务,那就是重修郑国渠!

    郑国渠到了大唐的手里,其实已经是荒废了。

    李恪要重修郑国渠,既是看重郑国渠的灌溉作用,还和此时的关中气候有关。

    这个时候的关中,降水量还是不错的,八水绕长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的水量都还不错。重修郑国渠,不仅是恢复它的灌溉功能,李恪想试试,看能不能开发一下这条水利工程的水运功能。

    毕竟,水运的优势对比陆路来说是真的大。

    而且,新的赋税制度并不看重实物,更看重的是铜钱。重修郑国渠,需要招募大量关中百姓,也是给百姓们一个来钱的路子。

    除了郑国渠外,李恪还想大修关中到玉门关的官道。将这条路修得又好又宽的话,不仅利好丝绸之路,大唐也能在玉门关屯驻更多的兵马,能够对漠北、新疆、青海三地都起到支援作用,还能减少陆路运输的损耗。

    不过,这个工程得等郑国渠完工后再来。毕竟,杨广当年同时开工几个大工程的教训是什么,李恪还是记得的。

    再说了,有钱也不能任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