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传胪
作者:吾观复   我是正德帝最新章节     
    次日一早,鸿胪寺官员设黄榜案在华盖殿内稍东,到了放黄榜的那一天,文武百官各具朝服,伺候行礼。

    新科进士们或成群结队地走在一起,或独自一人,他们身着进士服,意气风发地穿过千步廊,向着承天门汇聚而来。在这里,他们等待着门前值守的金吾卫进行例行搜查,然后才能进入那座巍峨庄严的皇宫。

    随着礼部官员的引导,进士们穿过了承天门,又穿过了端门。雄伟壮观的午门便映入眼帘。

    继续前行,在阙左门和阙右门北侧至午门两观之间,各有三间朝房整齐排列。其中,三间特殊的朝房被称为王公朝房,乃是王公贵族以及高级官员们集会和候朝之处,显得格外庄重肃穆。

    而其余的朝房则统一被称作六科值房,又名六科廊,这里是六部各科官员办公的值房所在之地。

    午门至奉天门的这条道路,东侧乃是会极门,屹立在在宫廷建筑之中。这座门不仅是连接文华殿与内阁的重要枢纽,更是前朝出入东华门的必经之地。每一次开合,都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而在道路的西侧,则矗立着另一座雄伟的归极门。它如同一道坚实的屏障,守护着宫廷的安宁。作为联系武英殿的关键节点,归极门同样也是前朝出入西华门的必经之路。无数的脚步曾在此践踏,见证了岁月的流转。

    会极门与归极门的南北两侧,各有十一间联檐通脊的庑房整齐排列。这些庑房犹如忠诚的卫士,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东侧的庑房中设有实录馆、玉牒馆以及起居注馆,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记录着王朝的兴衰荣辱。

    而西侧的庑房则设立了会典馆,这里汇聚了智慧与知识,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每一间庑房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不禁陶醉其中。走在这条路上,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铭刻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诉说着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人们对历史充满敬畏之情,也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

    张璁看向两门,知道门内就是内阁、六科等皆在此办公,想到日后说不定也位列台阁心中激动万分,但是又感叹自己年纪不小了,不知还会不会有机会进入这朝廷枢纽。

    早上先打开左掖门放读卷官及提调官并执事官进入华盖殿门外等候皇帝驾临。

    这日朱厚照身着皮弁服,凡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近表、四夷朝贡朝觐、皇帝都要身着皮弁服。

    朱厚照穿的是永乐三年重新定样式,皇帝的冠名皮弁,用黑纱冒之,前后各十二缝。其中各缀五彩玉十二。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的地方,皆用金装饰。皮弁上插有玉簪,从玉簪上垂下朱红色的绳带。玉以赤、白、青、黄、黑、相次,故名皮弁服。

    朱厚照手持玉圭,这玉圭长度如冕服之圭一般,身穿绛纱袍,领、袖口、衣襟侧边、衣襟底边都是一样颜色。裳和冕服内裳一样,但是不织章数。中单为素纱。如深衣制。红色领、袖口、衣襟侧边、衣襟底边。领织黻文十三,蔽膝随裳的颜色,有玉钩两玉佩,大带、大绶、鞋袜和冕服内制一样。

    鸣赞官口呼:“恭请皇帝陛下。”待朱厚照升座,百官都行叩头礼,各官礼毕后进入殿内供事。

    杨廷和身为当朝首辅及读卷官拆第一卷奏第一甲第一名。蒋冕拆第二卷奏第一甲第二名某。梁储拆第三卷第一甲第三名。填写黄榜。尚宝司官用宝,待完备后。起鼓,鼓声响起执事官整束黄榜,翰林院官捧出黄榜在殿外伺候。

    其余的内阁及六部、都察院等读卷官、提调官也都退出来。鸿胪寺的执事官行五拜三叩头礼,教坊司奏堂下乐。锦衣卫鸣鞭。执事官举着黄榜至帘前放好。翰林院官捧榜授给礼部的官员,并将黄榜放到案上。

    这时执事官就要引导贡士进入拜位。鸣赞官,口呼:“拜!”贡士们就一拜,总共四拜。

    传制官跪下说:“请传制。”朱厚照学聪明了,因为压根就不需要他开口,就有官员将写好的制书交给传制官,传制官需要俯伏出,由殿左门出,道丹陛东边站定,面向西。

    执事官举案到丹墀御道中放好。这时传制官说道:“有制”。鸣赞官口呼:“跪!”。百官及贡士都跪下接旨。

    “制曰:正德十六年,五月十五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近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近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杨维聪。第一甲第二名陆鈛。第一甲第三名费懋中.......\&

    念完后,仍俯伏出。鸣赞官口呼:“拜!”,进士们就要进行一拜,一共四拜。礼毕。这时进士们就要分东西侍立。

    这时执事官举案至长安门了,而进士们就可以随榜外出观榜了。

    鸣赞官开始排列班序。文武百官入班。

    致辞官在丹陛中跪下,致辞曰:“天开文运,贤俊登雍,礼当庆贺。”鸣赞跪口呼:“跪。”文武百官便纷纷跪下,这时鸣赞官又口呼:“一叩首。”百官便叩头,总共五拜三叩头,礼毕。锦衣卫鸣鞭,朱厚照知道自己可以退殿了,便在左右簇拥下退殿,文武百官也退了出去。

    文武百官退出时看到进士们的表现,也都高兴异常。特别是文官,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杀出来的精英,有的人回忆起自己的考中时比他们还激动。

    此时此刻,进士们终于亲眼目睹了那张期盼已久的黄榜!众人的目光紧紧盯着榜单,仿佛要将上面的名字深深烙印在心底。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黄榜上时,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张璁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口中喃喃自语道:“我中了,我中了……”泪水像决堤的洪水般涌出眼眶,顺着脸颊滑落。他的声音带着哽咽,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这个好消息。

    紧接着,他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泪水如泉涌般流淌不止。他不停地念叨着:“祖宗保佑,我中了,考中了……”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祖先庇佑的感激之情。

    而有些人则直接跪在地上,呜呜哭泣起来,他们的哭声充满了喜悦和感慨。还有一些人甚至扯下了头上的帽子,如同发疯一般,在人群中来回奔走,见人就兴奋地喊着:“我中了!我中了!”全然不顾自己的失态与形象。此刻,他们已经被巨大的幸福冲昏头脑,只想把这份喜悦分享给每一个人。

    面对如此混乱的场面,现场的官员们选择视而不见。他们明白这些进士们经历了多少艰辛才走到今天这一步,因此对于他们此刻的情绪释放也就宽容了许多。或许,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庆祝方式吧。

    读书不易,富家自己读书就看家教,家教严厉者,还好,如果不严厉,就真真正正的是考不中进士的,因为家里太有钱,锦衣玉食惯了,受不得苦,家里长辈再纵容真真是个“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

    而那些清苦的家庭,读书也是不容易的,明初大儒宋濂就说自己“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在古代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另一个指标就是藏书。

    这时有三名官员并行,边走边聊,其中一人问道:“我听说陛下已经将郤世延放了出来。”

    另一人说道:“我也听说了,是江彬上的奏章。”

    第三人说道:“这事儿透着邪气。”

    三人边走边说,行至自己家的轿子前,每个轿子一旁有仆人一旁侍候,还有仆人都提着灯笼,不过灯笼已经被吹灭,三家灯笼上赫然写着---英国府、成国府、定国府。

    原来这三人正是英国公张仑,成国公朱辅,定国公徐光祚。

    英国公张仑的祖上就是跟随永乐皇帝“靖难”的张玉,他因死于靖难之中,永乐皇帝即位后称其为靖难第一功臣,追封荣国公、河间王。长子张辅初封信安伯、新城侯,后代替途中去世的朱能率数万军队平定安南叛乱,遂册封为英国公,世袭罔替。

    成国公朱辅的祖上朱能也是从永乐皇帝“靖难”起兵的功臣,永乐四年任征夷将军征安南至广西龙州病亡,被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定国公徐光祚的祖上是中山武宁王魏国公徐达第三子,母是谢夫人,被明太祖朱元璋选为勋卫,“靖难”时因私下向永乐传递消息,为建文帝诛杀。永乐皇帝即位后,赠其为推诚守正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进爵为定国公,子孙世袭,谥号“忠愍” ,自此定国公一系后随明太宗文皇帝迁至北京,

    朱辅说着:“朝野内外,还好,我听说士子们知道陛下诛杀了钱宁时无不欢欣雀跃,都盼望陛下能够重新振作刷新吏治。”

    定国公徐光祚:“可不是么,文官们几番要求陛下上朝听政,陛下都留中不发,私下都传言是内阁隔绝中外。”

    朱辅接着说:“但是看这几日殿试大典,我瞧着陛下还是陛下啊。”

    徐光祚心里说道:“成国公到底是老了啊。”

    徐光祚看到张仑似乎有所思,于是问道:“英国公怎么看?”

    张仑说道:“我不怎么看,我是奋武营管操,你领中军都督府,陛下如今将郤世延释放,虽是江彬奏请,但有人指点过,我刚刚再想会是谁呢?”

    朱辅说道:“不要管那么多了,这些都不重要,要把江彬稳住,江彬这人专权弄威,丝毫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你们要想好对策。”

    两人闻言点点头,徐光祚心中腹诽道:“老狐狸,让我们冲锋陷阵,你自己躲起来。”于是说道:“成国公,要不要先约见一下江彬,聊一聊,我们也好知道这是上面的意思,还是江彬的意思。”

    朱辅心中冷笑道:“我都多大了,黄土都到脖子上了, 还指望我给你们探路。”嘴上说道:“我年老力衰,只能尽力而为。”

    张仑看着他俩心中也说道:“你们俩都靠不住。”

    这时朱辅又说:“定国公,陛下已经命你做迎皇子使,估计待殿试完,不日就要启程了。”

    徐光祚闻言心中暗道:“怎么又说我了?”但仍颔首道:“是,内阁梁学士,司礼监的谷大用,还有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尚书,我们几人。”

    朱辅说道:“那你回去要好好准备了。”

    徐光祚闻言说道:“回头我以中都督府名义移函兵部,加派人手而已。”心中冷笑道:“管的还不少。”

    朱辅闻言颔首不语。

    三人又聊了一会儿,便各自上轿打道回府。

    但是不远处还有一人看的明明白白,正是内阁首辅杨廷和,杨廷和看到三人时,三人都已经聊的差不多了,此时蒋冕走了过来说道:“这几人,不知道又在说什么。”

    杨廷和说道:“陛下已经将郤世延释放,并官复原职。估计在谈论这件事。”

    蒋冕说道:“他们是铁打的世家,估计什么也不怕。”

    杨廷和却说道:“且不管他们。”

    毛纪笑着说道:“看着这些进士,一晃眼也几十年过去了。”

    梁储也说感叹道:“是啊,不知其中谁柱石、俊才。”

    蒋冕却忽然说道:“天下事至今弊病渐生,史书会怎么写我们?”

    杨廷和、梁储、毛纪听话不对,都看向蒋冕,心中在品味这句的意思。

    杨廷和想要张嘴问问,却见蒋冕说道:“先回去吧。”

    杨廷和被噎了一下也不气急,只是点点头,一路无言。

    而这时顺天府官用伞盖仪从,把状元送归府第,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