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铁骑英魂非暴掠,将帅表率励军心
作者:星星们都在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御书房中,朱由检端坐于桌案之前,手持毛笔,不时蹙眉凝思。

    此时的书写之法,除却繁体字外,尚为自右向左的竖排。

    纵有崇祯之记忆,他一时亦难以适应——简言之,颇感繁难。

    暖阁之门轻启,一阵凉风骤然吹入,使因思考而略显沉重的头脑为之一清。

    “皇爷,黄副总兵到了。”王承恩之声未落,紧接着便是一道雄浑之声响起:“臣黄得功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朱由检轻揉着微胀的额际,缓缓抬起眼帘,循声而望,心中不禁暗自赞叹:好一个铮铮铁汉,气概非凡!

    视线所至,但见王承恩身旁,一位身形魁梧如山的壮汉正跪伏在地,即便身着宽袍大袖,也难掩其体内蕴藏的磅礴力量,仿佛每一寸布料下都藏着不屈的筋骨。

    他面容方正,国字脸轮廓分明,一部络腮胡须被精心修剪,更添几分威严与不羁。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蕴含着千山万水,沉静而深邃。

    一旁的王承恩,体态圆润,宛如一颗饱满的玉球,即便身高近一米八,站在这大汉身旁,却莫名生出几分娇小之感,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压力。

    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籍中那些以一当百、英勇无畏的三国猛将,此情此景,恰如其分。

    此情此景,不仅让朱由检心生敬意,更添了几分对这位神秘大汉的好奇与期待,仿佛历史长河中那些英雄豪杰的英姿,在这一刻,跨越时空,重现于眼前。

    在明末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提及忠义二字,世人往往心驰神往于李定国铁骑驰骋的悲壮,或是郑成功扬帆东渡的豪迈。

    然而,在那段历史的尘埃之下,隐藏着一位更为质朴无华,却同样光芒万丈的草根武将——黄得功。

    他,仿佛是乱世中一抹不灭的忠魂,静静地守候在大明王朝最后的余晖之中。

    黄得功,一名纯粹的武夫,周身散发着粗犷不羁的气息,却非世人眼中仅有匹夫之勇的莽撞之徒。

    他的心中,藏着一片未被战火玷污的净土,那是对大明江山最深沉的眷恋与守护。

    文化或许未能雕琢他的言辞,却丝毫未减他对大义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

    在那个将领多贪功冒进,士兵横行霸道的时代,黄得功如同一股清流,他以铁腕治军,却非以暴制暴。

    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宛如秋日的微风,轻拂过田野而不伤一草一木,对百姓更是秋毫无犯,赢得了万民敬仰。

    这份自律与仁心,在乱世中显得尤为珍贵,仿佛是在无尽的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

    黄得功的忠,不仅仅是血染沙场的勇猛无畏,更是那份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清醒地认清局势,顾全大局的智慧与担当。

    他深知,真正的忠诚,不仅仅是扞卫疆土,更是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安宁与希望。

    因此,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未曾动摇过对大明的一片赤诚之心,单膝跪地,誓死效忠,成为了朱由检面前最坚实的盾牌。

    如此黄得功,虽无文人墨客的风流才情,却以武人的铁血与柔情,书写了一段不朽的忠义传奇。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名字或许会被时间的洪流冲刷得略显模糊,但他那份纯粹的忠诚与坚定的信念,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耀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明末年,历史的尘埃中,大明王朝仿佛一颗璀璨星辰,虽光芒依旧,却难掩其即将陨落的哀愁。

    崇祯帝,这位背负着江山社稷的孤勇者,身边不乏忠良之士,如袁崇焕之智勇双全,卢象升之铁血丹心,皆是国之栋梁。

    而弘光朝的黄得功,永历朝的李定国,亦是英勇善战,誓死卫国,他们的故事,如同乱世中的一抹亮色,却终究未能照亮大明的未来。

    然而,这一切辉煌与悲壮,皆因那无休止的内部党争与皇权的犹豫不决,化作了历史的尘埃,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但在此刻,一位决心改写命运的帝王——朱由检,正以他独有的坚毅与果敢,誓要扭转乾坤。

    他缓步上前,目光如炬,亲手扶起跪拜于地的黄得功,语气中满是深沉与信任:“黄卿,你我之间,何须多礼?往后私下相见,但求心意相通,不拘俗套。”

    这番话,简单而有力,如同春风化雨,瞬间温暖了黄得功的心田。

    黄得功,这位在京营中威名赫赫的副总兵,此刻却仿佛初登殿堂的稚子,被皇恩浩荡所震撼。

    他抬头望向那双充满期许的眼睛,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惊喜,更有一种被委以重任、誓死效忠的决然。

    他深知,自己肩上承载的,不仅是个人荣辱,更是大明江山的希望与未来。

    这一刻,历史仿佛被赋予了新的可能。朱由检与黄得功的相遇,不仅仅是君臣之礼的简省,更是两个灵魂在乱世中的共鸣,是对大明命运的共同担当。

    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他们将以何种姿态,携手书写怎样的传奇,一切都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缓缓铺陈开来。

    言罢,黄得功躬身一揖,低沉而庄重地应了声“遵旨”,随后缓缓挺直了身躯,其身形挺拔,恍若松柏,足有一米九之巨,气势非凡。

    “好一个英勇男儿!果真是我大明之骄傲,第一猛将,名不虚传!”朱由检的目光中满是赞许,他凝视着这位站立如山的汉子,心中激荡起一股豪情,不禁再次脱口而出,“我大明的儿郎,就该如黄将军这般,铁骨铮铮,威震四方!”

    黄得功闻言,面颊微红,显得有些局促,连忙谦逊道:“陛下过誉了,微臣愧不敢当。不知陛下召微臣前来,有何差遣或教诲?”

    “坐吧。”朱由检轻抬手,示意一旁的王承恩搬来一张凳子,待黄得功依言坐下,他方才露出温和的笑容,缓缓言道,“今日早朝之事,想必黄卿已有所耳闻,朕心甚忧,不知卿家对此有何高见?”

    话语间,朱由检的言辞既显帝王威严,又不失亲和之态,恰到好处地引领着话题,让这君臣之间的对话,既保持了应有的礼仪,又充满了探讨国事的真诚与迫切。

    黄得功憨厚一笑,挠头间尽显武将的直率与坦诚:“陛下,臣乃一介武夫,心中唯念保家卫国,此乃我等血性男儿的天职所在,至于朝堂之上的机巧权谋,实非臣所擅长。”

    朱由检闻言,面上浮起一抹温煦的笑容,语带诚恳:“在朕面前,卿可畅所欲言,无需有丝毫顾忌。

    朕知建奴犯境已旬日有余,朕心战和难决,想来朝中上下,乃至军中勇士,皆对朕有所腹诽吧?”

    黄得功闻言,微微颔首,面上闪过一丝坚毅:“陛下明鉴,私下里,弟兄们确是有几分牢骚,但那也不过是忧国忧民之情所至。陛下与杨阁老深思熟虑,必有远见,无论战或和,只要圣意已决,我等武将,自当披甲执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一个‘在所不辞’!”朱由检击掌赞道,眼中光芒大盛,转而正色对黄得功道,“顺天府副总兵黄得功,听旨!”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顿时凝重而庄严,仿佛连空气都为之一凝,静待那即将颁布的圣命,引领着这群铁血男儿,踏上新的征程。

    “微臣在此!”黄得功闻言,身形一震,旋即以单膝跪地之姿,展现出无比的恭谨与忠诚。

    “自今日始,你之身份,将超脱于顺天府副总兵之限!”朱由检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朕欲委你以重任,以天雄军为铁骨,于原京营精兵中细细甄选,铸就一支崭新之师,人数约为五千之众。

    所有筹划细节,皆已详载此卷,望卿细览。”言罢,朱由检轻抬手臂,将那耗费半日心血、精心筹备的卷宗,缓缓递至黄得功手中。

    “此军,将直接听命于朕,为朕之利剑,护国安邦,卿可明了?”

    “臣,领旨谢恩!”黄得功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卷宗,目光匆匆掠过其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责任。

    然而,他的眉宇间却不禁闪过一丝疑惑,“陛下,这军饷所书每月十二两白银,是否……有所笔误?”

    朱由检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坚定与信心:“非误也,正是十二两。且不止于此,朕意令此军将士,每日餐食皆有所保,晨起必有蛋羹滋养,午间必享肉食充饥,以保其体力充沛,战无不胜。”

    此言一出,黄得功心中豁然开朗,一股热血直冲云霄。

    他深知,这不仅是对军队待遇的提升,更是陛下对国家未来的深谋远虑与慷慨恩赐。

    于是,他再次叩首,声音更加坚定:“臣必不负圣望,誓将此军练成铁壁铜墙,为陛下分忧,为大明尽忠!”

    这支铁军,在和平的间隙里,仿佛与世隔绝,他们的日常简单而纯粹——除了满足基本的饮食与休憩,便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那无休止的锤炼之中,每一滴汗水都凝聚着对胜利的渴望与对职责的坚守。

    即便是见多识广的黄得功,也不由得面露惊异之色,而一旁的王承恩更是难以置信,眼中闪烁着难以言喻的光芒。

    大明王朝,士兵的薪饷历来微薄,寻常士卒,一月所得不过二三两纹银,即便是威名赫赫的戚家军,其饷银亦不过五两之数,这已是军中翘楚。然而,在这支队伍中,待遇之优厚,却超乎想象。

    试想,区区二两银子,足以让一个五口之家免于饥寒,温饱无忧。

    而在这里,他们不仅享有这份足以支撑家用的月饷,更有每日三餐的丰盛供应,肉食不断,这在当时,即便是繁华之地亦属难得,更遑论军中。

    自唐宋以降,随着生产力的悄然跃升,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在部分地域悄然兴起,成为生活富足的象征。

    而在这支军队中,这不再是奢望,而是每日的常态,每一口饭菜都蕴含着对战士们的深切关怀与国家的强盛之兆。

    如此待遇,无疑让这支军队成为了大明疆域内最令人向往的职业之一,他们不仅是在为生存而战,更是在为荣誉、为信念而战,每一分努力都闪耀着不凡的光芒。

    在那烟雨朦胧、富庶无匹的江南之地,隐匿着不凡的景致与人家,其中不乏显赫门庭,而眼前所提的,正是那等令人艳羡的富贵之家。

    一日三餐,于寻常小地主而言,已是奢享边缘的轻触,更遑论其丰盛与精细。

    晨光初破,餐桌之上,金黄诱人的鸡蛋悄然静卧,仿佛是对新日最诚挚的迎接;时至晌午,热气腾腾的肉食与鲜翠欲滴的时蔬交相辉映,二两之量,不多不少,恰是那舌尖上的奢华;夜幕低垂,一碗面条,荤油与菜油巧妙融合,暖胃更暖心,不限量的供应,让每一缕疲惫都得以温柔安放。

    黄得功的目光,在那一页页军人待遇的细则上缓缓游移,仿佛能穿透纸背,窥见那井然有序、又不失温情的军营生活。

    每字每句,皆是对战士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馈——早餐,两颗鸡蛋,寓意着双倍的希望与力量,白粥与馒头,随量而取,暖胃更暖心;午餐,肉蔬均衡,汤水滋润,滋养着每一位勇士的身躯与意志;至于晚餐,那碗融合了荤素之香的面条,不仅是对味蕾的犒赏,更是对明日征途的无尽期许。

    而这一切,皆在严格的监管之下,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精准送达战士手中,既杜绝了私藏,也避免了无谓的浪费。

    如此制度,不仅彰显了对军需的严谨态度,更透露出对士兵深切的关怀与尊重,让人不禁对这背后的治军之道,心生敬意。

    至于饷银和粮草方面,皆由户部直接掌管,其间不仅有东厂监察,暗处亦有锦衣卫监视。

    又念及今日早朝上陛下大力整饬贪污受贿之举,黄得功眼眶泛红,当即磕了两个响头。

    “陛下如此,大明将士定当不恤性命!”明朝虽不若宋朝那般重文轻武,但总体而言亦是文重武轻,武人唯有于战场上拼死搏杀,方能获取那微薄的赏赐。

    士兵待遇虽尚佳,然经层层盘剥,实难供己挥霍。

    故而此时代,士兵作战全然凭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非为了大明,为了皇帝。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真正能征善战的铁骑,无不是由那些心怀家国、不惜私财的将领,以血汗与智慧亲手雕琢而成的精锐之师。

    他们深知,一支军队的魂,源自于将领的以身作则与慷慨解囊,而非贪婪与掠夺所能铸就。

    试想,若要让麾下儿郎们勇往直前,不惜生死,仅凭纵容其以暴制暴、掠夺为生,岂能长久?人心向背,皆因利益二字,若无实实在在、足以触动心灵的奖赏与信念,谁又甘愿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你冲锋陷阵?

    黄得功麾下的天雄军,便是这乱世中的一股清流。他们军纪严明,如寒风中屹立不倒的青松,这背后,离不开黄将军的一片赤诚与严苛管理。

    朝廷拨下的每一分军饷,皆由他亲力亲为,监督发放,确保每一枚铜板都能准确无误地落入士兵之手,中间绝不容丝毫贪墨之蛀虫侵扰。

    这五千将士,虽数量不众,却个个是精挑细选、训练有素的勇士。

    黄得功深知,精兵不在多,而在精;士气不在言,而在心。

    他坚信,只要以真心换真心,以严训铸就铁血,这五千健儿,必能如猛虎下山,披甲执戈,于乱世之中,横扫千军,所向披靡!

    如此军队,不仅是战场上的利刃,更是民心所向的正义之师,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成为了后人口中传唱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