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一群蠢货,没救了,等死吧!
作者:天煌贵胄   奋斗在洪武元年最新章节     
    朱皇帝觉得自己也算是见多识广。

    可是在连续看了几份考生的答卷之后,朱皇帝又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

    这踏马是殿试应有的水平?

    前面一共三道送分题,其中第一道题都还答得有模有样,第二道题的前半部分也大差不差。

    可是从第二道题的后半部分开始,很多考生给出的答案就开始跑偏。

    第二道题的后半部分再加上第三、四、五道题,大部分考生的答案竟然出奇的一致。

    核心思想就是如今的大明正处于力役过烦,赋敛过厚,教化溥而民不悦,法度严而民不从的阶段,应该以“正人心、端风教”为主,朱皇帝应该效两汉之宽大,唐、宋之忠厚。

    朱皇帝连续翻了好几份答卷都是大差不差,最后竟忍不住怀疑人生。

    “咱……强征力役过烦,赋敛过厚?”

    朱标忍不住翻了个白眼,答道:“从洪武元年到洪武三年末,凡有州县受灾,必蠲免其赋税,免除其徭役。”

    “未受经之地,亦多有蠲免。”

    “且一免就是三年。”

    “山东之地更是前所未有的蠲免五年赋税与徭役。”

    “如何能说强征力役过烦,赋敛过厚?”

    瞧了朱皇帝手中的几份答卷一眼,朱标又继续说道:“姐夫曾经说过,透过表象看本质。”

    “这些人无非就是想着再让朝廷给他们优抚。”

    “免其徭役,免其赋税,最好再把赋税承包给他们。”

    “至于父亲……您老人家最好是坐在金殿上垂拱而治。”

    “否则就是力役过烦、赋敛过厚。”

    “父亲如若不信,大可以再翻翻其他人的答卷。”

    “尤其是宁阳县那二十六个生员,还有高丽三个生员的答卷。”

    随着朱标的话音落下,朱皇帝直接开始翻找宁阳县和高丽生员们的答卷,而李善长和刘伯温则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一群蠢货。

    没救了。

    等死吧!

    答案偏离了试题的本身也就算了,毕竟这五道题原本也不是传统的策论,考生们不适应也算正常。

    可是这些蠢货写他娘的什么“力役过烦、赋敛过厚”?

    这不是明晃晃的在挑衅朱皇帝?

    毕竟人家朱皇帝是真的下旨蠲免了大量赋税和徭役,也真的下旨搞了惠民药局和养济院。

    都他娘的做到这般地步了,还说什么教化溥而民不悦,法度严而民不从,还扯什么应该效两汉之宽大,唐、宋之忠厚?

    正当李善长和刘伯温暗自腹诽时,朱皇帝却已经翻出了宁阳县和高丽生员的答卷。

    脸色阴晴不定的把诸多答卷都看过之后,朱皇帝忽然长叹一声道:“善长兄,青田先生,你们说,这科举还有办下去的必要吗?”

    李善长和刘伯温互相对视一眼,随后便一起摇了摇头。

    科举的本意是为了选才。

    可是选出来的这些生员们满脑子都是效两汉之宽大,就差直接说再搞包税制,这些人还能算是“才”吗?

    如果不算,那科举还有什么意义?

    就为了让他们祸害百姓?

    李善长觉得还不如允许各个衙门自行招募人手,毕竟还有御史台盯着。

    正当李善长琢磨着该如何解决各个衙门缺少人手的问题时,朱标却忽然说道:“父亲,罢了科举,那么举荐制是不是也要废除?”

    朱皇帝微微一愣,问道:“举荐制?”

    朱标毫不客气的点了点头,指着站在朱皇帝身后的二虎和陈忠说道:“孩儿认识他俩,认为他俩有大才,应该出仕。”

    朱皇帝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大明初期,因为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确实是有察举制的存在。

    说得简单直白一些就是官老爷们可以推荐他们认为有学问的人当官。

    整个察举过程,大概就是官老爷们向朱皇帝推荐某个人,朱皇帝再把这个人召到京城来进行奏对考核,考核通过后就能授官。

    而朱标刚刚提出来的问题,恰好直接戳中了察举制最大的隐患。

    官老爷们所推荐的人,必然都是他们认识或者认为比较不错的人。

    这个过程中,太容易牵扯到利益的交换了。

    可是真要废除察举制……

    李善长忽然拱手说道:“上位,臣以为殿下言之有理。”

    刘伯温也同样拱手说道:“臣,附议。”

    朱皇帝嗯了一声,望着朱标问道:“废科举,罢察举,朝廷上所缺少的人手该怎么办?”

    朱标笑了笑,说道:“布政使司缺少官吏,可以从治下的府里选拔。”

    “府衙缺少官吏,可以从下辖的各个州县当中选拔。”

    “州县缺少官吏,则可以由吏房从分设到各地的国子监中招募。”

    “招募过程很简单,无非就是给他们出题,合格的再由州县正印官和吏房乃至于地方御史衙门的人进行面试,试职三个月,合用则留,不合用则去。”

    “如此一来,就会有许多读书人当不上官,也没有当官的机会。”

    “至于他们去干什么……”

    朱标呵的冷笑一声,嘴角挂起一抹嘲讽之色:“回去耕读传家也好,去书院里应聘教书先生也罢,都由得他们。”

    朱皇帝眼前一亮,转而又将目光投向了李善长和刘伯温。

    “善长兄,青田先生,你们觉得怎么样?”

    朱皇帝慢慢说道:“他们不把咱这个皇帝当回事儿,咱也没必要再给他们留什么脸面。”

    “废科举,罢察举,以后各衙门再缺少官员时,直接改为考试入仕,再辅以御史台监察。”

    “咱不相信,这天底下还能缺了愿意做官的人?”

    李善长和刘伯温并不想发表意见。

    很明显,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肯定不是朱标想出来的,因为这种招数太过于阴损,宋濂就算脑袋抽疯了也不可能教给朱标这些东西。

    所以,朱标是从哪儿学来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答案已经是明摆着的。

    只是一想到真要废除科举和察举制,李善长和刘伯温又难免有些恍惚。

    说白了,察举制这个玩意儿废了也就废了,毕竟察举制的弊端就在那里摆着。

    可是传了几百年的科举制度,真的要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