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应对小冰河时代灾难(上)
作者:标新愿文学更精彩   穿越成无敌的明朝皇帝最新章节     
    圣旨降下,各地官员配合现代大学生,纷纷行动,将政策落实。

    “这不仅仅是救灾,解决流民问题,更是为了明朝的未来。”朱由校对大臣们说道,“各位爱卿,必须让大明朝的农田焕发新的生机。”

    朱由校派出现代穿越过来的大学生,带来了各种高产的蔬菜种子,这是现代世界上顶级的高产农作物种子,如大白菜,马铃薯,洋葱、苦瓜、豆角、茄子和丝瓜等。在大学生辛勤付出的指导下,这些作物在明朝的土地上生长得异常繁茂。洋葱的普遍亩产超过8000斤,最高产量超过了斤,而苦瓜、豆角等蔬菜的亩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数字。

    朱由校还派大学生研究出高效的农业肥料,增加了农田土壤的肥力。

    朱由校微服私访,他带着现代特种兵王——傅大兵和方正化做御前侍卫。

    朱由校非常了解历史上的方正化——

    方正化(公元?——1644年),是明朝末年出生于山东地区的一位重要宦官。在崇祯年间,任司礼太监,为国家和百姓尽忠职守。公元1642年,他被朝廷委任为保定军务的统领,肩负起保卫京师的重任,以抵御清军的侵扰。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无比的勇气,成功保卫了京师,为国家的安宁作出了巨大贡献。

    次年,他再次被任命为重要职务,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效力。

    然而,在一次英勇抗敌的战斗中,他不幸殉职于战场,他的忠诚和英勇的事迹被后世传颂。

    方正化,身怀绝世武艺,一人可敌三十多名起义军高手,其威猛无匹,乃武侠经典之作,练成葵花宝典的原型人物。

    穿越明朝的朱由校慧眼识英才,选择方正化作为其忠心耿耿的贴身警卫。

    他们化身为普通商贾,朱由校则以教书先生的身份,悄然深入京城周边的农田,微服私访,探访民情。

    “先生,这是现代的大学生带来了各种高产的蔬菜种子,有大白菜,洋葱、苦瓜、豆角、茄子和丝瓜等。”农民张秋生不知道朱由校是皇上,兴奋的说道。

    “哦?张大哥,这些种子能让我们的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吗?”朱由校问道。

    “先生,这些作物在土地上生长得异常繁茂。洋葱的产量达到亩产8000斤,高产田超过了斤,马铃薯的产量达到亩产8000斤,大白菜的产量达到亩产一万斤,而苦瓜、豆角等蔬菜的亩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数字。”张秋生兴高采烈的说道。

    “太好了!这真是一个好消息。”朱由校笑道。他记得历史上,马铃薯也是明朝时期从美洲传入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尽管关于其确切的传入时间已无从考证,但它的传入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生,大学生还研究出高效的农业肥料,把现代施肥的技术都教给了我们。”张秋生高兴的说道。

    “张大哥,有了这些种子和肥料,我们的农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朱由校道。

    “先生,是的,现在,苦瓜一般亩产斤,高产菜园苦瓜亩产量可达到斤甚至斤以上,豆角亩产可达8000-斤左右。茄子亩产量一般斤,高产菜园可达到斤以上,丝瓜亩产量可达到多斤,番茄亩产量可达到-斤以上,黄瓜中等产量亩产斤,高产菜园亩产能达到两三万斤。”张秋生兴奋的讲述着,眼里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朱由校道:“张大哥,我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我们老百姓可以吃到更多的蔬菜了。”

    朱由校记得历史上:番茄,作为果菜类作物的一种,其发源地可追溯至南美洲大陆。在明朝时期,借助海上贸易的便利,番茄得以传入中国。这种作物不仅营养价值丰富,更因其独特的口感而备受喜爱。在中国,番茄不仅被广泛用于食品烹饪,还成为了一种饲料来源。它的引进,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蔬菜种类,更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先生,红薯的亩产量可以达到斤以上。”张秋生激动的说道。

    “太好了!这些高产的农作物种子将会给我们的国家带来希望,老百姓再也不会饿肚子了。”朱由校道。

    “先生,大豆在非常好的栽培条件下,亩产可以达到400多公斤,在特定的高产试验中,亩产甚至突破了600公斤的大关。玉米的亩产受到了栽培技术和条件的影响,一般亩产1000多公斤,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玉米的最高产量可达每亩1500公斤。”

    “这些数字真是让人惊叹!”朱由校道。

    “先生,有了这些高产的农作物种子,我们农民就不会饿肚子了。”张秋生道。

    朱由校深思熟虑后,坚信其政策之正确性。他内心深知:“唯有兴建水利设施、推进农业科技革新,方能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产量,以应对小冰河时代灾难的挑战。”

    “这小麦的平均亩产可以达到400多公斤。”一位农民王二牛兴奋地说道。

    “还有这水稻,水稻的亩产范围较广,一般情况下,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水稻的亩产在高产田中,产量可以突破1000公斤!”另一个农民李春生激动地补充道。

    朱由校高兴的点头,道:“农民兄弟,你们辛苦了,你们和农业大学生,是最美的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