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却不以为然,今天他像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继续狡辩道:“陛下,臣忠心耿耿啊!今时不同往日啦!现在的农民可比从前富裕多了呀。”
“陛下,可以征收辽饷、练饷、剿饷,给这些名字取出更美妙的名字,让农民乖乖交钱,让朝廷富甲天下!”
天启帝冷笑一声,目光锐利地盯着左良玉,心想:“你这个老逼登,像是毫无爱民之心!今天莫非喝醉了酒,抓着这三饷提议不放!这三饷可是祸患无穷啊!”
天启帝大脑快速的思索,打开了明末历史上“三饷”惊心动魄的画卷:
大明崇祯年代,京城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
秋日的阳光显得苍白无力,无法驱散笼罩在城头的愁云。
百姓们怨声载道,税吏们则如狼似虎,四处搜刮。
杨鹤,这位刚被任命为西北招安使的大臣,急匆匆地穿过紫禁城的重重宫门,脚步沉重。他知道,这次的任务异常艰巨,而朝廷的局势更是错综复杂。
“辽饷”自万历年间起,已经成了百姓们沉重的负担。
辽饷是每亩地向农民新增税收九厘银,看似不多,但累积起来却是天文数字。一年五百余万两的税银,让原本就贫瘠和饱受天灾的土地更加不堪重负。
在关宁防线,辽东的士兵们手握兵器,眼神中却难掩疲惫。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分力气和鲜血,都是这沉重的税赋换来的。而远在京城的大臣们,却似乎对这一切视而不见。
不久之后,崇祯帝朱由检下旨向农民增收“练饷”,一年七百万两白银。这笔钱要用来练兵、发展武备,以防不测。
然而,这笔钱对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的田地被剥夺得几乎无法养活家人,又怎可能再承担如此重负?
西北的百姓首先爆发了。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军领袖的势力日益壮大,他们的口号响彻山谷:“均田免赋、不纳粮!”。
成千上万的百姓纷纷响应,他们拿起锄头、镰刀,与官兵们展开了殊死搏斗。
杨鹤深知形势严峻,他带着朝廷的招安令和诚意来到西北。
起初,张献忠和李自成等领袖看到朝廷的诚意,曾有过短暂的动摇。
然而,当杨鹤返回京城汇报情况时,朝廷却迟迟未能兑现承诺,百姓的生活依旧没有改善。
农民军领袖们再度反叛,怒火中烧。
“朝廷只知道催饷、征税,何时才能真正关心过我们农民的死活?”一位农民军士兵愤怒地喊道。
他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和广泛传播,激起了更多人的共鸣和响应!
农民起义遍地开花。
随着农民起义的愈演愈烈,崇祯帝朱由检不得不再次下旨向农民增收“剿饷”,每年多达一百二十万两白银。
这笔钱虽然暂时缓解了军事压力,但无疑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
更多没有生路的农民,参加了起义军。农民军的势力迅速膨胀,半个大明国土已经陷入战争的火海。
在熊熊燃烧的战火中,杨鹤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
崇祯帝降旨,让他四处奔走,试图平息这场风暴,但每一次的努力似乎都徒劳无功。
他深知,真正的敌人并非农民军,而是那无尽的钱债和朝廷官员的腐败。
朱由检坐在龙椅上,望着窗外那灰蒙蒙的天空。他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增加税赋来稳固江山;
另一方面,他也明白这只会让局势更加恶化。然而,他已经无路可退。
整个大明朝,朝廷穷的快-揭不开锅,老百姓穷的快要饿死,贪官们一家独大,他们大多数人富可敌国,这是历史的悲哀!
“难道这就是朕的宿命吗?”朱由检喃喃自语。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却无人回应。
他明白,“三饷”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更让这风雨飘摇的明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历史上的大明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穿越过来的天启皇帝,必须理清明末的历史,才能证实他和奸臣左良玉,谁是谁非?他们之间将开展惊天动地的斗争,下一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