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恐惧
作者:张先抑   数学老师勇闯古潼京最新章节     
    蓝疏看到这里的时候,手上停止了鼠标滑动,开始不受控制的抖动起来。

    她在看到“复制宇宙”四个字时,已经觉得生无可恋了,无尽的绝望像潮水一样把她淹没。

    但当看到后面的文字,她有可能会进入一个有自己存在的宇宙时空里。

    她可能会看到另一个自己。

    蓝疏开始发自内心地害怕起来,那种恐惧,不是见到鬼怪的恐惧,也不是面对死亡时的恐惧。

    而是自己不再是独一无二的恐惧。

    她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蓝疏了。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睡醒起床,发现旁边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

    如果这一天你死了,没有任何人会发现 ,因为你还会出门去上班。

    也许乐观的人会觉得,世界上有两个自己是一件好事,可以上半个月休半个月。

    就当自己多了个双胞胎。

    然而人性本恶,自己有多自私,只有自己知道。

    现在,还有另一个自己知道。

    你们的想法是一样的,你们爱的人也是一样的,你们喜欢的事物、讨厌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然而世界上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分享的,哪怕是分享给另一个自己。

    “世另我”这个词,通常只是一种比喻,但如果真的变成了现实,那将会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存在啊!

    她不敢想象与另一个自己相遇后会发生什么事,更不敢想象那个世界里的自己是否和现在的自己一样。

    这一切都是未知的,而未知往往是最令人恐惧的。

    蓝疏在此时终于体会到了圣母的伟大之处。

    圣母爱他人,只有圣母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害怕,因为另一个他也是圣母。

    可惜蓝疏不是圣母。

    虽然她看起来是良善的,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深处的凉薄。

    【你害怕了!】

    【你是一条暖不热的蛇。】

    【你在蓝家住了这么多年,却从未真的把那里当做家,你不爱任何人,甚至你自己。】

    蓝疏沉默了,她没有和另一个声音对话,因为她说的是对的。

    她当初跟苏难说,她不恨汪家人,是真的。

    找汪家人报仇,只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

    【你害怕了,真有意思。】

    【你怕世界上有一个人会了解你最真实的样子?即使那个人是你自己?你害怕见到你自己?】

    【但是你却不怕我,为什么?】

    【因为你觉得你能控制我?】

    蓝疏抿嘴,不说话,

    【哼哼,好吧!你确实能控制我,讨厌!】

    蓝疏等脑海里的声音不再响起后,才继续看邮件后面的内容。

    “关于不能成像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使用相机、手机还是其他摄影设备来拍摄照片,想要成功地捕捉到图像,就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至少一个:要么有光粒子抵达相应的感应区域,要么有亚光量子到达对应的感应区。亚光量子是一种类似个人磁场的存在。

    如果没有光粒子或者亚光量子传播到相应的感应区,那么后续的成像处理工作将无法进行。这就好比烹饪一道美食,如果缺少了关键的食材,那道菜便无法完成。

    那么,导致不能成像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这些人正处于一种特殊的非质非量的临界状态,即物质与能量的临界点。

    根据我所了解的知识体系,物质频率在三维空间中呈现出一定的频率范围。当物质的频率超出这个范围时,就会产生相位偏移现象。一旦偏移出临界点,物质将进入另一个相位不同的维度空间。虽然这仍然是三维空间,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人类之所以无法看到相位不同的同维空间,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类似于墙壁的障碍。就好像两个房间里都住着人,但由于墙壁的阻挡,他们无法相互看见对方。

    然而,那些处于非质非量态的人,其自身频率恰好徘徊在本三维空间物质频率的边缘。

    因此,尽管这些人能够像本空间的正常人一样正常地生活,并被他人看到,但他们无法按照本空间的正常光粒子和亚光量子那样进行正常的传输。

    如果将亚光量子比作灵魂,那么你故事中那个死后无法成像的人,极有可能是因为她的灵魂已经进入到另一个维度空间之中。也就是说,她可能已经穿越到了与她当前所在的三维空间相位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这样一来,她的灵魂无法再以本空间的方式传递信息或成像,从而导致了死后无法成像的现象。

    蓝,你知道吗?就在刚刚,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那便是旅行者其实也是穿越空间相位的人,那么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应该也处在物质与能量的临界点。

    但这一点只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不对,应该说我以上所说的所有内容,都没有现实的科学依据。

    但也许未来会有。

    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蓝。

    你不是一个喜欢幻想的女孩,这个故事如果真的发生了,我希望还可以收到你的下一封来信。

    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