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该活动一下了
作者:万人丛中一回首   夺宋:水浒也称王最新章节     
    关于梁山的未来,山寨头领们都提出了许多脑洞大开的设想。

    鲁莽如李逵,就曾经大声叫嚷,说不如起兵直入东京城,夺了皇帝老儿的鸟位。这个想法其实是很不错的,王伦闲暇时多读史书,他记得唐朝末年黄巢从岭南一路杀向关中,强占了长安,关中许多官员本打算是投降的。

    但李逵的想法,依旧遭到了王伦等多数头领们的反对。赵官家虽然昏庸,但大宋朝的忠义之士何其多也,不说东京城一向集结着二三十万的禁军,哪怕吃空饷得严重,假若梁山能够一鼓作气攻入东京城,然后呢?

    然后自然就是各路、各州县的官兵,甚至对大宋朝还抱有期望的民兵,都会一波接着一波攻向东京城来,梁山的身躯,终究是会被这些接连的波浪拍打得消散的。

    也有人提出渡海去辽东,攻金国之腹背,但前提是京东东路的登州至少要在梁山手中,河北东路沿海的几个州,至少也得是梁山的势力范围,否则这个计策也难。

    更有头领们提出,不如攻占高丽,海外建国如何?这个建议更是被萧嘉穗给直接否定了。

    梁山发展到现如今这般实力,在京东两路民间已经渐渐有了好口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流寇的。

    山寨对高丽内部国情不熟悉,去到高丽国,必然是四面皆敌,人员、兵备的补给该如何来?纵兵抢一回,梁山就再无立足的可能了。

    萧嘉穗也是熟读历史的,就用了最近的一个例子,说前唐高宗时,名将苏定方灭百济国,此后纵兵大掠,引发了百济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

    以大唐的国力和兵力,尚且要用数年时间才能平定百济复国的叛乱,梁山对比大唐如何?

    王伦却知道苏定方为何要在灭亡了百济国后,放纵官兵抢掠烧杀。原因说起来也有些扯,唐高宗觉得自己的老爹唐太宗功劳足堪封禅泰山,却始终没有成行,就打算弥补一下。

    封禅泰山耗费甚巨,怎么办呢?只有从军费里扣。于是苏定方灭百济后,本该由朝廷分派的赏赐就不到位。但士兵千里迢迢灭国,为的不就是发财么?所以名将如苏定方,也不得不放纵了一回。

    在王伦看来,若要争霸中原,称霸东亚、东南亚、中亚、东北亚,在高丽那块地盘起家是绝无可能的。

    从汉朝就开始形成的事大主义,让半岛的统治者和百姓们根本不敢对中原王朝有半点野心,偶尔趁火打劫,很快就又缩回去了。

    土地贫瘠、人种胆小怯懦又自大,梁山若去高丽然后攻打中原,那就是自己将天命丢弃了。只要得了中原,高丽不就是顺势而下的么?

    故而王伦难得地在后山学堂,亲自讲课,讲的就是“流寇”与“根据地”的区别。

    京东路的确不是一块适合割据的地方,但梁山并无其他选择,一旦舍了京东路的地盘,就只能做流寇了。所以无论如何,也得将京东路变为梁山的根据地,并被梁山实际占据。

    以梁山现如今的军事实力,一鼓作气攻下京东两路大部分州县并不是问题,难点在于,如何防守住朝廷不断派遣而来的大军,以及占领后的维稳。

    所以拒绝诏安之后,王伦一直做的事情,就是继续统一头领们的思想,稳扎稳打,先形成割据,再慢慢攻打收复天下。

    现在王伦也有些难处,他也设想过,梁山仍旧继续低调,一直等到辽国被灭、金国南下、如历史一般重演靖康之耻,这样北方的百姓就对赵宋王朝彻底失望,梁山再顺势而起。

    但这么做似乎太无耻了些,以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为代价,只为证明天命不再属于赵氏,百姓何其无辜呢?

    但柴进将自己在粥场的所见所闻整理成册,递送到王伦的案前,王伦仔细看过之后,所有的胡思乱想便全部都抛开了。

    相比所谓的靖康之耻,南北汉人的弥合才是更为关键的。“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半独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北方先后历经辽、金、蒙古帝国、大元,最终还得靠朱元璋的屠杀、朱棣的迁都,来完成汉人内部的统合。

    眼下燕云十六州的汉人,至少还有一定的民族认同感,华夏并不需要太多的流血,就能弥补双方之间的隔阂,这才是梁山该做的事情。

    想明白了这一点,王伦的一切想法顿时变得通畅了起来。

    而就在梁山修炼内功、仍旧保持低调的这一段时间,天下又发生了许多大事。

    河东路的田虎,已经攻占了两州之地,吸引牵扯了河东路的朝廷主要兵力;京西路的王庆,则在房州自称楚王。

    方腊更是在江南发展迅速,他自举事以来,不到十日,就聚了数万人马,先攻打下了青溪县城,不到一个月,就占据睦州全境,并向西攻打歙州。

    两浙路的州兵,久不经战阵,疏于操练,武备松弛,比京东两路的州兵还不如,听到方腊义军的金鼓声,还未接战就四散逃走了。

    于是方腊起事不到一个半月,就占据两州之地,开始向杭州进发。而在此过程中,方腊仍称“圣公”,却是将原本摩尼教徒对他的尊称,变成了世俗的国公称号,一如西汉末年王莽的“安汉公”,东汉末年曹操的“魏公”。

    消息传到梁山时,王伦看着梁山商队和石秀留在江南的情报人员发回的密信,盯着方腊制定的年号“永乐”,发了好一会儿呆。

    他实在不知道,我大明朝的太宗皇帝,用的年号居然是方腊先用过了的。

    “王庆、方腊也忒心急了些!”萧嘉穗不住地摇头,许贯忠笑了笑,说:“称王称公,恐怕朝廷也不会招安了。”

    王伦便将书信放在一旁,说:“既如此,我梁山也该活动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