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称帝利弊,权衡之路
作者:萝卜小衫   重生明末,我是反贼张献忠最新章节     
    影卫队长神色匆匆,脚步急促,踏入正厅后,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声音带着一丝急切:“大帅,属下有紧急情报禀报。

    李自成已然宣布,将于明年正月初一登基称帝。”

    张献忠原本正端坐在椅上,听闻此消息,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既有惊讶,又似有几分不甘。

    他缓缓挺直身躯,目光变得深邃起来,沉默片刻后,开口问道:“此事可属实?消息来源何处?”

    影卫队长赶忙回应:“大帅,此消息千真万确。

    属下料想,李自成在西安根基渐稳,势力日益庞大,他欲借称帝之举,进一步凝聚人心,彰显其正统地位,从而在这乱世之中更具号召力。”

    张献忠站起身来,背负双手,在厅中踱步,步伐略显沉重。

    他喃喃自语道:“李自成啊李自成,你动作倒快。

    ”转而提高声音,“本帅与他同为反王,他却先迈出这一步。”

    此时,一旁的徐以显徐以显轻摇羽扇,思索着说道:“大帅,李自成此举虽看似突然,实则早有征兆。

    他一路征战,收揽民心,如今在西北之地威望颇高。

    然大帅坐拥湖广、四川、贵州等地,亦有雄厚根基,不必过于忧虑。”

    张献忠停下脚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然:“本帅自然不惧。

    只是他这一称帝,天下局势必将生变。我军亦需早做筹谋,不可落于人后。

    传诸将前来议事!”

    原本以为自己穿越过来改变了许多轨迹,李自成不会在1644年正月初一在西安称帝,没想到已经改变再多也没能阻止这一步伐。

    还想着等推翻明朝后自己登基称帝,威震八大,却还是逃不过历史的车轮。

    正想着,就看到诸将都过来了。

    张献忠眉头微皱,眼神中透着凝重,待诸将到齐,他缓缓开口道:“诸位,刚刚得到消息,李自成已宣布明年正月初一登基称帝。”

    话落,诸将先是一愣,随即孙可望怒目圆睁,大声喝道:“这李自成简直是痴心妄想,不自量力!

    他以为称帝便能掌控天下?

    真是可笑之极!”

    周铁蛋也满脸涨红,挥舞着拳头:“就是,大帅您的威望与实力哪点比他差?

    他如此行径,实在是不把咱们放在眼里。”

    陈情令皱着眉头,接着说道:“大帅,如今这局势,他李自成率先称帝,定会打破现有的平衡。

    但大帅您在湖广、四川、贵州等地深得民心,军队亦是英勇善战。”

    钱勇在一旁附和:“没错,大帅,咱们坐拥这大片疆土,若您登基称帝,那才是顺应天命。

    到时我们追随大帅,必能成就一番开国大业,成为开国大将,名垂青史啊!”

    孙礼也赶忙上前,单膝跪地:“大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您登基称帝,可凝聚我军士气,让天下人看到我等的正统所在。

    末将愿为大帅赴汤蹈火,肝脑涂地,只求大帅早做定夺。”

    廖晋中、刘廷举等将领纷纷点头,齐声高呼:“大帅,称帝吧!

    让李自成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王者!”

    张献忠听着诸将的劝谏,心中泛起波澜。

    他背负双手,在屋内踱步,沉默良久后说道:“诸位,称帝之事绝非儿戏。

    这天下局势错综复杂,虽本帅有此实力与威望,但一旦称帝,便会成为众矢之的。

    明朝虽然腐朽不堪,但还坐拥半壁江山,拥有几十万兵马。

    李自成同样坐拥数州,虽然精锐不多,但数量却是我们不可比的,还有数量庞大的百姓,因为一句不纳粮而死心塌地的追随他。

    关在更是有那虎视眈眈的清军,都不会坐视不管。”

    龚济民抱拳说道:“大帅,虽有风险,但您若不称帝,在这乱世之中,又如何能彰显我军的正统与威严?

    我等将士皆愿为大帅抵挡一切外敌。”

    白文选也目光坚定:“大帅,只要您下定决心,我军上下齐心,定能冲破重重难关。”

    王昌平急切地说道:“大帅,想想我等出生入死,不就盼着有朝一日能建立不世功勋吗?

    您称帝,便是开启这辉煌之路的关键。”

    刘国能接着道:“大帅,莫要犹豫了。以您的雄才大略,定能驾驭这天下大势,成就帝王霸业。”

    张献忠停下脚步,望着诸将热切而忠诚的眼神,缓缓说道:“诸位的心意本帅明白。

    此事需从长计议,容本帅好好思量一番。

    称帝不仅关乎本帅个人荣辱,更关乎我全军将士以及万千百姓的命运。”

    众将见张献忠并未即刻应允,虽心中有些焦急,但也知晓此事重大。

    皆抱拳齐声说道:“大帅英明,我等静候大帅决断。”

    张献忠抬手一挥,对着众将说道:“诸将且先退下,本帅与徐先生、潘独鳌、汪兆龄、赵谦另有要事商议。”

    众将闻言,纷纷抱拳行礼,依序退出。

    待诸将离去,张献忠神色凝重地看向留下的四人,缓缓开口:“诸位,方才诸将劝本帅登基称帝,此事你们意下如何?”

    徐以显轻捻胡须,率先说道:“大帅,称帝之举,有利有弊。

    利者,可正名分,聚人心,使麾下将士更具归属感与斗志,亦能在天下诸侯中彰显我等之地位与抱负。

    然弊端亦显,诚如大帅所言,必成各方瞩目之焦点,大明、李自成之流乃至清军,皆可能借机兴兵来犯,我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潘独鳌微微点头,接着道:“大帅,徐先生所言极是。

    从长远看,若我军根基稳固,能抵御外敌,称帝则是水到渠成之事,可奠定万世之基。

    但目下局势,似尚欠火候。”

    汪兆龄皱着眉头进言:“大帅,末将以为,我军现今虽占据多地,但民生建设、军队整备仍有诸多事务待理。

    若仓促称帝,恐根基未稳而引发内忧外患。

    不过,若能巧妙应对,利用称帝之事整合各方资源,激励士气,亦不失为一步险棋。”

    赵谦思索片刻后说道:“大帅,可先在内部进行一些筹备,如礼仪规制之制定、舆论之引导等,对外则继续扩充实力,广结盟友或分化敌人。

    待时机成熟,再行称帝大典,如此可降低风险,且能为称帝后的统治奠定良好基础。”

    张献忠听着四人的分析,陷入沉思。良久,他才说道:“诸位之言,本帅已明晰。

    称帝之事,不可操之过急,亦不能因畏惧而不为。

    需步步为营,先强化我军实力,巩固地盘,安抚百姓,再观天下局势之变,相机而动。”

    徐以显拱手道:“大帅英明,此乃稳妥之策。

    我等当全力辅佐大帅,为称帝之事精心谋划,确保万无一失。”

    张献忠微微点头:“有劳诸位了。接下来,徐先生负责密切关注各方势力对李自成称帝的反应。

    潘独鳌统筹粮草与军备筹备。

    汪兆龄继续整肃治安与扩充军队。

    赵谦则着手礼仪规制等内部筹备事宜,各司其职,不得有误。”

    四人齐声领命:“遵命,大帅!”

    张献忠又继续对徐以显、潘独鳌、汪兆龄、赵谦四人说道:“本帅深知诸将劝本帅称帝,皆是一片忠心,其渴望建功立业之心,本帅亦能体会。

    然这‘广积粮缓称王’之理,需你们向诸将细细道来,切不可让他们因一时情绪而乱了分寸。

    诸将过往之功劳,本帅皆铭记于心,待大业功成,必当重赏,绝无遗漏。”

    徐以显率先应道:“大帅放心,我等定当竭尽所能,将此中利害向诸将剖析明白。

    如今这乱世之中,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李自成虽欲称帝,但其前路亦布满荆棘。

    我军若能沉住气,专注于自身实力之积累,于粮草储备上多多用心,于民生安抚上精心经营,于军队训练上毫不懈怠,待时机成熟,这天下自然有我军之广阔天地。”

    潘独鳌接着道:“正是如此。诸将一心求胜,却或未深虑后续之诸多挑战。

    我等会告知他们,缓称王并非示弱,而是一种韬光养晦之策。

    如那朱元璋,当年亦是遵循此道,默默积攒力量,终成大业。

    我军在湖广、四川、贵州等地,有着深厚根基,只要稳步发展,不愁来日不能成就帝王霸业。”

    汪兆龄拱手道:“大帅,末将以为,可从实例入手,让诸将明白操之过急的危害。

    多少草莽英雄因过早称王称帝,成为众矢之的,最终功败垂成。

    我军如今当以积蓄力量为主,待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民心所向之时,再行称帝之举,方可保万无一失。”

    赵谦也说道:“大帅,在向诸将传达此理时,亦会着重强调他们的功劳不会被忽视。

    我等会让他们知晓,如今的隐忍是为了日后更辉煌的荣耀。

    每一位将士的付出,都是我军迈向成功的基石,待大业得成,他们必将名垂青史,成为开国元勋。”

    张献忠微微点头:“如此甚好。本帅相信你们有此能力,妥善处理此事。

    去吧,莫要让诸将心中留有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