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建设大军
作者:宴坐青山   双穿暴富:技能系统宝库最新章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草山下的难民临时安置,逐渐走上正轨。

    黄草山上,一项震撼人心的浩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修建固定木屋。

    建筑队队长张五初步估算,要容纳10万难民,至少需要8000座木屋。

    张五组织10多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对山林进行勘察。

    他们依据山势、水源和风向,精心规划着未来固定营地的布局。

    最终决定,将营地分为30多个区域。

    每个区域,都有相对独立的生活设施。

    包括水井、厨房、茅厕、医疗点等,以便管理和生活。

    木材是建造木屋的主要材料,山上资源丰富,就地取材十分便利。

    修建8000座固定木屋,李少华给张五的工期是3个月。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张五率建设大军迎难而上。

    木材采伐区。

    斧头在空中划过一道道弧线,准确砍向树木。

    每砍倒一棵树,便迅速标记,然后几人合力将其拖走。

    加工场地。

    木屑飞扬,如同金色的雪花在空中飘舞。

    原木被锯成合适的尺寸,制作榫卯结构。

    张五来回巡视,指导工匠们改进工艺,确保每一个部件都精确无误。

    地基夯筑区。

    在挖掘好的坑中铺上石头和木头,以泥土填充。

    用石锤和木夯,一下又一下地砸向地面。

    沉闷的声响,在山林中久久回荡。

    木屋搭建现场。

    一座座木屋,逐渐显露出轮廓。

    结构简洁,支撑坚固,严格遵循设计图纸施工。

    屋顶覆盖厚厚的茅草或树皮,既遮风挡雨又保暖隔热。

    难民中的劳动力,也积极投身木屋建设。

    3万多男性壮劳力,负责搬运木材、挖掘沟渠、协助工匠干各种重活。

    2万多女性壮劳力,也被派往山上,从事建筑辅助和后勤工作。

    这5万多人,每天早出晚归,是一线建设大军。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一点点地描绘出未来家园的模样。

    所有参与木屋建设的人,会每天配发一种新奇的食物——压缩饼干。

    这玩意质地坚硬,表面平整,跟他们平时吃的食物截然不同。

    “硬邦邦的,像个石头块儿。”一个小木匠小声嘀咕着。

    一个老石匠皱着眉头道:“这玩意儿怪头怪脑的,真能吃吗?”

    小木匠咬了一口压缩饼干。

    咯嘣!

    “哎呀,我草,太硬了,差点把我的牙给磕掉。” 小木匠揉了揉腮帮子。

    为了补充体力,大伙努力咀嚼着,慢慢将其咽下。

    在此过程中,压缩饼干独特的香味开始在口中散开。

    虽然并不浓郁,却有一种别样的醇厚。

    渐渐的,大伙逐渐发现压缩饼干的优点。

    忙碌的工作间隙,没时间准备复杂的饭菜。

    咬上几口压缩饼干,就能迅速恢复体力,还特别顶饿。

    时间一长,压缩饼干逐渐征服了大伙的胃,成为工地上最受欢迎的硬核美食。

    余下的老人、孩童、伤病者,留在山下的临时营地。

    老人为大家准备饭菜。

    孩子帮忙洗菜、收拾餐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伤病者也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帮忙整理衣物,打扫营地卫生。

    ……

    天地转,光阴迫。

    8000 座木屋,在黄草山上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宣告10万难民,在这片土地上初步站稳脚跟。

    为创造可持续的生存基础,一场波澜壮阔的开垦梯田行动,在李少华的带领下,轰轰烈烈拉开了序幕。

    人们手持锄头、铁锹、耙子等工具,浩浩荡荡走向山地。

    首先,进行土地的测量和规划。

    一些有经验的工匠在山坡上穿梭,用绳子和木杆测量土地的坡度和面积,仔细划分每一块梯田的区域。

    根据山势的走向和水流的方向,精心设计梯田的布局。

    确保每一块梯田,都能沐浴阳光,吸吮甘霖。

    考虑到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将梯田分为不同的区域。

    种植不同的作物,实现最大程度的土地利用率。

    测量规划完成后,真正的开垦之战正式打响!

    男人们挥舞着锄头,用力刨开坚硬的土地。

    汗水如雨般落下,滴在刚刚翻开的泥土上,为这片土地注入生命的力量。

    每一锄头下去,都伴随着沉重的呼吸和坚定的眼神。

    他们开辟的,是自己和家人的生存之路。

    妇女也不甘示弱,拿着铁锹和耙子,紧随其后。

    将刨开的土地进行平整和细化,去除石块和草根,把土地整理得松软而均匀。

    孩子们跟在旁边,帮忙捡拾遗落的石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块块梯田逐渐在山坡上显现出雏形。

    如同一级级阶梯,沿着山势蜿蜒而上。

    仿佛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作的一幅壮丽画卷。

    接下来的日子,人们继续努力,一块又一块的梯田被开垦出来。

    他们在梯田里播下种子,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还修建了灌溉系统,滋润着每一块梯田。

    此时的东华国,尚未引入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李少华亲自示范如何播种这些作物,讲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管理要点。

    他拿起一个土豆,向大家展示上面的芽眼:“看,这就是芽眼,要把带有芽眼的部分切成小块。”

    随后,他在整理好的土地上,用锄头挖出一个小坑。

    将土豆块茎放入坑中,覆盖上一层薄薄的泥土。

    接着是红薯。

    将红薯藤蔓剪成一段段,每一段都带有几个节。

    然后,在田垄上挖好沟。

    将红薯藤段放入沟中,用土覆盖。

    随后是玉米。

    先将土地深耕,按照合适的间距挖好种植坑。

    将玉米种子一颗颗地放入坑中,再用土轻轻掩埋。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豆苗破土而出。

    红薯藤在土地上蔓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玉米苗节节拔高,翠绿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

    然而,山上的各种农作物尚未迎来丰收期。

    在这片容纳着10多万人的土地上,每天的物资消耗量如天文数字般惊人。

    大米,40吨。

    面粉,10吨。

    蔬菜,10吨。

    肉类,5吨。

    ……

    幸运的是,乌柳村的农场在灵水的神奇滋养下,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与希望。

    庄稼郁郁葱葱,蔬菜鲜嫩欲滴,果树挂满硕果。

    灵水的灌溉,不仅加速作物的生长周期,更提升了它们的品质和产量,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丰收乐园。

    各种家禽家畜在灵水的滋养下,健康活泼,生长迅速,肉质鲜嫩。

    乌柳村的农场,是难民营地的坚实后盾。

    源源不断地运送着各种宝贵产出,为10万难民的生活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