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兴亡过耳,华屋山丘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新章节     
    嬴政捕捉到了关键词:“选集第一卷?”

    这听起来像是某种书籍,且还有许多卷。但是目前为止,天下还没有讲述这种内容的书籍——总结出“流寇主义”,又细细讲明这种主义的特点表现……

    这样的内容,怎么能是常规的书中能写的内容?

    既然这么多所谓的起义都因为怀有这种主义而最终败亡,那么这本书写出来这个主义、又把表现讲的这么详细,不就会被人看了去,然后知道不能这么做吗?

    虽然没有写到底该怎么做,但是既然知道什么是错误的,那想要建立一个势力就要简单许多了——至少,可以规避一个大坑。

    这不是那种泛泛其谈的空洞言论,而是能够切实指导人做事情的“术”。

    这种东西,什么时候都应当是家传之秘,谁能大喇喇地写在书中,被天下人阅览?

    写书的人到底是谁,又到底打着什么心思?!

    李斯等人同样神情微妙。

    作为大秦最顶尖的那一拨人,他们当然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势力、如何治理天下有着相当的心得,可这种心得他们也只会在家中传授给子嗣。甚至,都不会传授给全部的子嗣,只会精挑细选出合适的人选予以教导。

    可后世要真有这么几卷书,那这心得秘术岂不是天下人人皆知?哦不对,是识字的人都能知道?

    这种书究竟怎么通过的朝廷得以传播出去的?!

    ——他们可不相信后世的朝廷不会管制言论和书籍,谁要是不管那才是有问题。

    而且,天下之大,总有朝廷出现失误的时候,这种时候要是有人想要造反,又得了这样的内容,对朝廷将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就算最终能够镇压下去,但是说不定花费的人力物力时间就会多上许多,而这些东西哪一个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

    李世民无言以对。

    早知道这个东西要讲农民造反的事情,知道它会鼓动天下的百姓反抗朝廷,对朝廷不利;但是他还真没想到,这个东西不仅鼓动,它还要讲造反的教训、讲不能做什么!

    这么下去,是不是要手把手教百姓们如何造反?

    这叫个什么事儿啊!

    -

    朱元璋也是一样的感受:“这书写的很好,但是为什么要写呢?”

    他自从有条件后,就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那些曾经的农民起义军们也是他的重点分析对象。他们基本上都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也有极大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个“流寇主义”。

    他们打一把换一个地方,不断地寻找新的城池用以“就食”,一旦这个地方的粮草被吃干净,他们就要再换一个地方——他们基本上从没有扎根一地、自己尝试耕种过。

    但是,即便是最富庶的城池,也不可能永远供应一支大军的所需,因此,他们也都永远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真正地留下自己的影响力,继而从这个基础之上扎扎实实地发展壮大……

    没有自己的根脚,又怎么可能获得真正的全盘的胜利?

    当年的他,广积粮、高筑墙,坚持这两点,实际上就是在认真地经营自己的大后方,经营自己打下来的地盘——地盘总是需要经营的。没有经营而仅仅是攻下的话,这个地方就不可能真正的变成属于你的地盘。

    九字真言之所以被称为“真言”,当然是因为这九个字蕴含了深奥的智慧,是常人绝对难以想到的——在发现好像可以无限制地进攻下去、可以从其他城池轻易获得粮草和兵员的时候,有几个人还能想到要坚持去慢慢地经营地方?

    可是,这个内容现在要被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朱元璋光是想一想可能造成的后果,就觉得有些晕眩。

    在朝廷还强盛之时或许还无妨,但是等到朝廷变弱、等到天下情况变化,若是有人想要反叛、还看到了记载有这些内容的书籍的话……

    他大明的江山可怎么办?!他老朱家的子孙又怎么办?!

    这书中的内容,确实是句句箴言,但是为什么要写呢?写书之人到底是谁,他脑子真的没有问题吗?当时的朝廷难道就能允许他光明正大的将这本书出版发行?

    -

    而各个有心起义、已经起义或者正在面临败局的起义军将领们,则是在认真地记忆和思考这段内容。

    “原来一路打下去是错误的吗?”樊崇愕然,这完全有违他的认知,他原本以为只要自己一路打过去、然后达到长安,扶持一个皇帝,就能坐拥这一整个天下。

    难道这是不对的吗?不能这么一路打下去吗?可他的赤眉军明明能够打胜仗的啊!

    经营地方,经营……究竟要怎么经营才算是真正的“经营”?

    他占领一个地方,打掉那个地方的官府,让赤眉军的将领去控制那个地方,不是经营吗?他在琅琊郡等地的时候,也没有把所有攻破的城池都撒手不管啊。

    难道他原本的那些做法还不算“经营”?那要怎么做,指挥农民们耕种,让黔首们正常经营买卖——他虽然没有管过,但也没有禁止。这样不对?……

    刘秀,刘秀是怎么做的?

    现在那个刘秀还在河北一带,还没有得到洛阳——但是河北也有不少地方处于刘秀的掌控之下了。

    他可以参考一下刘秀是怎么做的,还来得及!

    樊崇可以尝试参考刘秀,但是其他时期的不少起义军将领们却有些麻爪,他们在当下并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对象啊!

    要是翻看史书,那当然有可以参考的对象,即使有些人没读过书,但目前通过这个神迹也知道了刘秀;可是,读书也是一种能力,有不少人不是不能读,但是却磕磕绊绊、不少地方理解的不甚清楚——况且,史书上多有春秋笔法,压根没有具体的操作细节。

    所以,现实中的参考对象非常重要。

    但是他们能够参考谁?别的起义军?那还不如他们自己。

    再说了,“治理”“建设”这个东西,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要说谁有经验……那大约是朝廷吧。

    可是参考朝廷……要是朝廷没问题,他们也不会起义啊。

    不是不能参考朝廷,可要是一不小心参考到沟里面去可怎么办?

    【再来说绿林军。】

    【绿林军,作为最初最大的一支起义力量,从一群衣不蔽体的农民,因为快要饿死而选择起义,到后来迅速壮大,四方出击直至覆灭王莽新朝,再到后来混乱和自相残杀继而灭亡,速度都相当之快。】

    【发展的快,获胜的快,败亡的也快。】

    【而绿林军的这种“快”,也不仅仅体现在绿林军身上,赤眉军同样也很快,后来的各种农民起义,基本上也都速度非常之快——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特点。】

    【用我们当前的表述来讲,这就是“旧式”的农民革命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整个“旧式”农民革命的状况和特点。】

    【绿林军最初的首领王匡和王凤,虽然在农民中有些声望,但他们本身也是农民出身,并没有什么学习经历或者其他经历,而绿林军的最初成员和日后的大部分成员,也都是出身乡野,是最平凡的百姓。】

    【他们都具有同一个特征,即文化程度非常有限,基本上是目不识丁,更遑论了解经典。】

    【而作为普通百姓,他们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缺乏一切资源,不仅是他们能够意识到的钱粮的匮乏,更有他们意识不到的信息、知识、认知的匮乏。】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家想来对“信息”的重要程度非常清楚,但是古代的普通百姓们,他们甚至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自然更谈不上解决这个问题。】

    【没有足够的信息,他们就无法认知到许多事情,无法进行更加正确的决策,无法做出更恰当的选择、更精准的判断,自然也难以正确解决问题。】

    【日常生活中或许还能勉强过去,但是放在起义这样的大事之中,放在争夺天下这样一旦成功便是举世无双的伟业之中,这就是致命的缺陷。】

    【此外,他们还有着观念方面的局限性,当然这个也与信息匮乏有关——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或者同一个东西的时候,出身豪强或者士族的人可能会认为这非常重要,或者非常有用;但是普通百姓们并不能意识到,甚至有可能认为这是无足轻重的。】

    【综上所述,这些局限性在选择起义、打天下的时候,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个个深坑,一旦陷下去一次,就有可能让起义军们再也爬不上来。】

    【当然,普通百姓出身的起义军有其局限性,那么士族豪强的人、朝廷官员乃至皇帝,也都有他们的局限性。】

    【而绿林军的局限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没有对整体上的战略性的认识和规划;同时,在进入长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享乐和内斗,不知道好好经营建设——他们认识不到,统一天下并不是攻克都城、拥立皇帝那么简单,也不是不停地攻城略地那么简单。】

    【最终,他们覆灭了,而如这般覆灭的起义军远不止绿林军。】

    李自成坐在椅子上,面前是自己这段时间以来搜罗到的各种史书——包括史书原文,以及各种注解版。

    而此时的李自成却没有关注这些史籍内容,而是从骨髓中感受到了一阵阵的冷意,他甚至一度觉得自己的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凝滞在原地。

    绿林军从萤火之辉变成燎原烈火、闻名天下,甚至一度主导了天下的走向,随后便瞬间覆灭——是啊,确实很快,太快了。不论哪一步,都太快太快了。

    而后来的农民起义呢?

    李自成想到了自己阅读过的种种记载,不论是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期的农民起义,还是尚属于太平年景时期的农民起义,大部分、不,几乎可以说是全部,都很快。

    他甚至可以说,除了明太祖以外,其他的起义军都走出了一个极为类似的时间轨迹。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想通过起义夺取天下、建立政权并不容易?

    他有些想笑,对于这个答案,这个人尽皆知的答案——这简直就是一句废话。

    打天下不容易,当然不容易,怎么可能容易?即使是世家大族选择起兵夺取天下,即使是有封地军队的黄皇室亲王想要夺取天下,都相当艰难。

    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用来警告宗室、大臣、大族们的“不忠不义”的例子,那不正是因为这些都是没能成功的人吗?他们的数量何其之多。

    因此,只要是对这个天下有些野心的头脑清醒的人,人人都知道想要达成胜利的不易。

    “但是我之前竟只知道‘不易’二字,却不能清楚究竟如何‘不易’,又是何等的‘不易’……”他的身形松垮下来,向后靠坐在了椅背之上。

    这个错误,这样的天大的致命的错误!

    到时候,他心里面的这种认知,必定能够断送他的一切,让他也如同历史上的那些个失败的农民起义军一样,变成又一个绿林军。

    他有没有具体的战略规划?还是有一些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像是绿林军那样几乎没有战略,或者只是知道“打进长安”这种所谓“战略”;但是,他的这个战略也不足以称得上是放眼天下、纵观全局的战略。

    这上面说的没错,他缺少信息,缺少足够的有效的符合实际的、且最新的信息,这对他的决策也确实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现在,他并没有想到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而后面的其他方面的局限性,比如他与那些家学渊源混迹朝堂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认知和判断……这也不是一个好解决的问题。

    但是,至少他现在知道自己要调整对“打天下”这个事情的认知,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能将打天下和领兵作战的攻城略地等同,也不能将打天下和攻入京城等同,他需要带领着自己的下属们完成基本的建设。

    ——这同样不容易,特别是在朝廷还有余力四处派兵镇压的情况下。

    但至少,至少他能够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还知道一些大体上的修改方向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