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绿林后续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新章节     
    嬴政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一段内容。

    原来到后来,还真能出现一个切切实实的农民出身的皇帝吗?

    这可还真是……出乎意料。

    虽然大秦早在秦国时期,就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发掘人才,而不再那么拘泥于出身问题,特别是军中;但是虽然理论上放宽了要求,可实际上大多数时候,能够走到高位的依旧是那些有出身、有家世、有名师之类的人。

    农民出身而无名师或者姻亲之类的人,不是没有,但是显然没有人走到朝堂中的高位,也没有人显露出过人的才能。

    而农民出身还成为了一国君主的,那更是个天方夜谭。

    就如同田氏代齐,虽然是谋朝夺位,可是田氏本身也不是什么藉藉无名之辈——不仅是指田氏在齐国的公卿之位,更是指田氏原本的那个陈国王族的出身。

    至于说那个建立了“汉朝”的刘邦——顺带一提,由于信息的不足,大秦现在也还没有找到这个人——虽然他出身应当也不高,但是既然这里没有提,那就说明他也并非是农民出身,或者至少不是纯纯粹粹的农民出身。

    “朱元璋么。”嬴政记住了这个名字。

    尽管这个人在他有生之年都不会存在,但是这不妨碍他记住这么一个创造历史的人。

    对于这些评论中提及的关于朱元璋“屠龙者变成恶龙”,以及他纵容自己的儿孙之类的事情,嬴政并不奇怪。

    也正如这上面的讲的那样,能够一直站在自己最初的想法的人能有多少?特别是,这个人的身份还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从一个一无所有衣食无着的农民,变成了富有天下四海的皇帝,从连自己的性命都不能保证,变成了能够随意决定天下任何一个人的命运……

    这样的变化太剧烈了。剧烈到即使朱元璋并非是乍然获得权力,而是一步步走到这里,都不能轻易保持原有的心态。

    再说了,这个“原有的心态”到底包括什么都不好说,比如善待家人、爱护妻儿,如果这些是他原本的心态,那说不定他就很好的保持住了;至于站在百姓一边……可能原本就不属于他的理念啊。

    让天下的百姓能够吃上饭,让天下的百姓不再遭遇前朝末年时候的惨剧,这可能还属于他最初的理念。

    但是站在百姓这一边……这种想法可就多少不太可能了啊。

    不过,能够在言语中理所当然地指责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登基称帝后不站在百姓的一边……这点比朱元璋自己到底干了什么更有价值。

    嬴政看向了李斯。

    李斯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想来后世发生了一场巨变,不论是之前提到的‘刮民党连坐’还是这一次的朱元璋都可以佐证。但臣目前还不能判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他确实察觉到了不对,但是他现在想不出来到底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又变成了什么样。

    嬴政颔首。

    就如李斯点出来的那样,之前讥讽指责“刮民党”跑去继续使用邻里连坐——这说明评论之人所处的时期是没有邻里连坐或者那什么保甲法的。

    但是这就已经足以让人震惊,连坐互保这种制度,是对朝廷治理地方非常有帮助的,怎么就不用了?如果废除了这个制度,那当时的朝廷是怎么治理地方的?怎么控制黔首?

    而后来这个指责朱元璋忘了出身不站在农民一边……谁规定的出身农民就要站在农民一边的?

    或者说,是谁让后世之人产生了这样斩钉截铁又理所当然的认知?

    再者,谁让他们觉得,成为天下之主之后,还需要一直倾向于黔首,而不是履行作为皇帝的责任?

    皇帝不直接站在黔首的一边,这才是正常的做法!

    所以他们究竟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并且用来评判皇帝?

    ——是那所谓的保持原本心境的“一群人”么?

    嬴政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

    难道真有人登上皇位,然后还不遵循天下常理,不维护江山社稷,而是一心的给黔首谋好处吧?

    而且这还不只是一个人,是一群人?

    这样的情况,如何能够坐稳江山,又如何能够稳固统治,继而开创大业?

    -

    至于说明朝之前的百姓们,则感到了几分茫然。

    对于朱元璋这么一个被拎出来举例子,以农民出身的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帝的人,他们是震撼的——居然真的可以吗?原来出身卑贱,竟也能够成为天下之主?

    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如果这件事情不是这个神迹告诉他们的,那他们只会觉得是某个人做梦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简称做梦梦傻了。

    但是这件事情是神迹中提到的……有些人依旧沉默麻木,自觉自己这样的情况与这朱元璋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但也有人的心脏逐渐跳动了起来,原来这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过,对于那个“朱元璋竟然没有站在百姓这一边”,他们的内心多多少少都有些茫然——皇帝还要站在百姓一边吗?

    皇帝怎么可能会站在百姓一边?这和皇帝原来是个什么出身有什么关系吗?

    皇帝不会站在百姓一边的,这才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也从没有指望过皇帝会站在他们这样的草芥一边——即使对方是一个明君。

    这难道还有什么问题吗?

    -

    这一回,天边的存在和每个人眼前的存在彻底熄灭。

    百姓们重新开始忙活手中的活计,间或聊一聊这一次看到的内容,聊一聊当今天下的情况——虽然大部分人其实根本不知道如今天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而各个朝廷也在进行各种政策的制定,调整之前的种种举措。

    -

    此次故事中的内容实在丰富,对于朝廷而言,不仅是后来的农民起义的情况值得重视,前面西汉末年的种种分析、王莽的各种失败改革,对于他们的用处甚至更大。

    特别是那些处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之前的朝廷和皇帝们。

    如果说后来的朝廷都知道王莽和绿林起义,也知道西汉末年的混乱情况,那么西汉末年之前的皇帝们以及众多朝臣,对此就真的是一无所知了。

    从这些内容中,他们可以明确这些内容:

    首先,王莽的这一堆改革都没有什么价值,很多改革措施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问题,譬如他的货币改革;或者,因为没有合适的具体计划、没有恰当的执行人选、没有正确的周遭环境,改革必然会失败,甚至会进一步动摇朝廷的根基;

    其次,对外宣扬天命,讲天人感应、受命于天的故事也就罢了,但可不能把皇帝自己都反过来忽悠瘸了啊!

    特别是对此主动推广的刘彻,他对于大汉后来的皇帝们的不争气简直是气得肝疼:你们身为一个皇帝,皇帝该有的理直气壮到哪儿去了?

    朕在位的期间也没少了各种天灾,朕还增收赋税,可是朕有觉得是朕的问题吗?有觉得朕真的做错了吗?有觉得上天抛弃朕了吗?

    第三,必须加强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力——不仅是为了防备可能出现的造反事件,也是要尽可能避免过于强大的地方豪族的诞生。

    大汉能够走到天怒人怨、走到被王莽轻松篡权、到后来地方上起义频频的地步,和地方豪强势力大涨断不了关系。如果朝廷对地方上的掌控一如既往的话,如果没有什么地方豪强、黔首不被私自加税压榨的话……朝廷的情况必然会好上不知道多少。

    而压制地方豪强这个问题,,一刻都松懈不得。

    只要稍有松懈,让他们的力量有所发展,那么朝廷转过头来想要重新将其压制下去,就相当艰难,甚至概率渺茫了。

    君不见即使经过了那样长时间的天下乱战,改朝换代,大汉重建,可地方豪强们却依旧活蹦乱跳、生龙活虎么?

    -

    另一个情绪激烈的时期,是宋朝,或者说,北宋。

    虽然他们理论上不应该情绪这般激动,至少不应该比东汉或者三国更加激动,可他们确实如此——可另一个角度而言,好像也并没有违背逻辑。

    因为他们群情激奋,为之争执不断的,是主战主和、进攻还是防守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当时的大宋朝堂上已经吵了许久,本就是一个热门话题,每天都有人真情实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问候另一方个人的方方面面和全家。而这一次的故事,只是给了他们有一个用来佐证自己理论的例子而已。

    “官家,出兵不可取啊!”有主和派声嘶力竭,慷慨激昂,“新朝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乱,正是因为王莽即使在当时都没有停止对外出兵,导致民力困竭……”

    他的话还没说完,立刻就被主战派打断:“胡言乱语,毫无逻辑!天下大乱、绿林起义,和王莽有没有对外出兵有什么关系?民力困竭也是因为王莽倒行逆施,胡乱改革,纵容不法!”

    “我的观点哪里有问题?王莽确实胡乱改革,但是难道他随意出兵而不理会国内情况,不是导致民力困竭的原因之一吗?不是他的倒行逆施之举吗?”

    主和派愤愤反驳,随后看向皇帝:“官家,我大宋决不能重蹈此覆辙,如今天下亦有灾情,怎么可能在这时候随意出兵?”

    “官家,这完全是夸大其词,王莽之败完全是因为当时天下混乱,百姓衣食无着,这与他出兵并无多少关联!我大宋天下太平,即使偶有灾情也可以即使安置,如何能够与新朝相较?”主战派也对皇帝道。

    话音刚落,双方还不忘继续眼神厮杀。

    -

    在天边暗下去的这段时间,西汉、新莽、起义军都在做着各自的调整。

    西汉,汉元帝汉哀帝等皇帝直接斩杀了王莽以绝后患,因为有着上天指示在前,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妥。

    而他们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农民起义,不是,造反的问题——但是相比起王莽,这个问题就不知道难了多少倍。

    该怎么解决流民四起,到处作乱造反的情况?首先要解决流民,让流民回到原籍,或者就近分配一个地方安顿。可是流民凭什么听从朝廷的话回乡或者就近安顿?

    他们需要一个落脚之地,需要一个能够扎根的条件,也就是土地。

    但是问题就来了,朝廷从哪里给他们找到足够的土地分出去?朝廷的手中根本没有多少空余的土地——不是被地方大族所掌握,就是皇帝和宗室们自己手中的土地。不论哪一种,都不可能吐出来分给百姓。

    至于说分给百姓们荒地让他们去开荒……这种选择到底是苦差事儿,且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

    新朝,王莽暂时停下了自己的各种改革,虽然改革之心依旧蠢蠢欲动,但是他确实发现自己的改革好像稍稍有点问题;再者大敌当前,他也需要腾出手来处理。

    绿林军造成的影响,不仅是让天下各地对朝廷心怀疑虑,也让朝中不少原本对他登基之事的支持者或中立者开始动摇——他花费了那么多的心血,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他绝不可能允许自己像是这上面一样那样悲惨的死去!

    但是如何解决?他只能先选择派兵前去镇压绿林军和赤眉军,趁他们还没有发展到后来的规模;再去南阳解决了刘秀兄弟,并且加强对刘氏宗亲的监管力度。

    至于说从根本上解决四起的反对之声,王莽觉得这件事情得慢慢来。

    毕竟,如今的天下经过了时间的推移,情况比之西汉末年要更为恶劣,流民的数量翻了不知道几倍,选择占山为王、攻打郡县的队伍每天都能冒出来几个新的。

    王莽虽然很多时候对天下民情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但是经过了自己改革屡屡失败最终亡国的讲解之后,倒也能够认真地看一看这四面硝烟的处境了。

    -

    绿林军此时早已分兵,王匡和王凤在看到了可能的发展后,决定尝试找到一个长期据点,试一试那上面说的什么建设和经营。

    当然,这个长期据点需要等他们换一条路换个方向之后再找——王莽现在肯定想要找到他们的踪迹,将他们提前解决;而他们确实目前没有一个可靠的据点,兵力也不够强大。

    所以不如他们提前转移,默默发展。

    赤眉军在樊崇的带领下,已经开始了建立根据地的尝试。

    他倒没有打算转移,毕竟他们所有人的大本营都在这里,他们的根基和关系网也都在这里,没有比这里更适合作为他们根基的地方了。

    至于说王莽派兵前来……这片地区谁能比他们更加了解?况且朝廷大军开拔,也需要一段时间,足够他们做好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