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一次征讨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新章节     
    刘邦陷入了些许茫然:“这百万大军,加上粮草辎重,共分二十四路……是普通人能够操作明白的吗?”

    他早就看出来杨广在很多方面的不切实际与急功近利,但是他是真没有想到,杨广竟然能够做到把这百万大军连带辅兵民夫辎重分成二十四路,而且还要让这二十四路人马都领上不同的任务——

    这他能弄明白吗?

    底下的将领们能搞明白吗?

    把百万大军调动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能把后方的辅兵民夫辎重分配得合理干脆安全顺畅,这根本不是寻常人能够做到的。

    不,即使是大部分的人才,也做不到。

    这需要的是最顶尖的、最突出的、有绝对的天赋的人才,比如韩信,比如萧何。

    虽然刘邦很不喜欢韩信的政治觉悟,但是对于韩信的领兵能力还是承认的,就像是韩信说自己领兵“多多益善”一样,百万大军他也不是摆弄不明白。

    但是换做是别人……刘邦不认为他们也能把百万大军搞得清楚明白。

    而杨广,他能是韩信那样的天才?或者,难道能称作是名将名帅的水平?

    刘邦觉得都不是。

    至于说隋朝的军中到底有没有才华出众的将领,能够达到名将水平,甚至,出现了一个天赋能力不下于韩信的人,这倒不是不可能,只是这一次征讨高句丽,是杨广这个皇帝御驾亲征啊!

    杨广既然已经御驾亲征,且又明显不是什么放权于下自己完全不管的人,那显然,此次出征的各项主要命令,估摸着都需要由杨广来决定和下令——如此一来,即便存在名将,也未必能够发挥出来。

    此外,这么多人,分成这么多路,还有另一个致命问题:如何及时传信通讯?

    大军共分二十四路,又各自有各自的任务,那彼此之间的通信、传递情报显然是必要的,如何能够做到及时通信,让需要知道情报的人及时知道最新情报?

    如果是两支队伍或者三四支队伍,倒也还好;但是这是二十四支队伍!

    同时,杨广本人总得需要收到各种关键讯息,汇总分析之后,下达新的命令——他怎么保证自己做决定的时间不要太晚,晚到贻误战机,晚到前线情况和后方情况已经发生改变?又怎么保证自己新下达的命令能够在情况改变、来不及之前送到所有需要知道的队伍手中?

    从前又不是没有人想到可以组织百万大军——不算辅兵民夫的那种,但是之所以这么做的人少之又少,除了粮草赋税徭役的原因之外,战场通信、前后方情报和决定传递同样是关键制约因素。

    杨广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以及,这个时候,隋朝朝中的兵力到底还剩下多少?

    【是的,这个时候,隋朝内部的起义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虽然还没有到最为风起云涌的阶段,但这第一把火已经点燃,传导到了整个天下。】

    杨坚冷漠道:“不奇怪。”

    杨广之前大兴土木,又要征讨高句丽,搞出了这么大动静,还遇上了洪涝、黄河逆流这样的天灾……地方上的百姓没有反应才奇怪。

    胆子小一点的,大约是拖家带口流亡逃荒,想要试一试换个地方能不能活;

    胆子大一点的,或者自觉自己没有什么活路的,估摸着就会想要反一把试试了——就算最终不能成功,那也能通过抢掠之类的多活上几天。

    后面的这一类人,规模小一些、没有什么其他想法的,就会是流寇;而有些想法或者规模够大的,大约就能变成造反了。

    杨广……

    国内都已经变成这副样子了,还不知道尽快处理国内的问题,镇压、安抚民众,把所有的问题消弭干净,抓住几个贼首明正典刑以示天下,还想着打高句丽,打高句丽!

    高句丽是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吸引他吗?

    独孤伽罗则在一边数着几个儿子。

    长子杨勇吧,虽然不知道登基以后到底会是个什么模样,但目前来看,有些方面确实是脑子不够使;次子杨广,装是真的能装,上面有人的时候特别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应该是什么样子,但是从本心上来讲,却依旧不行;

    三子、四子、五子,这三个……

    【不过,我们还是先把隋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最后一把火——杨广的征讨高句丽的伟大计划大致讲完。】

    【这一次进攻高句丽,隋朝方面出师不利,在刚开始就出现了一次战败,左右屯卫大将军等都战死。】

    【其后,杨广为了避免将领独自领兵出战捞功邀赏,就把军队分为三道,如果展开行动,三道之间必须互相通知;同时,军事方面的进军与停止都需要提前上报给杨广,等杨广回复才可以进行。】

    【而对于如何应对高句丽可能的投降,杨广也作了规定——这本来是好事,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只是杨广的规划……杨广表示,如果高句丽投降,那么就要安抚对方接受投降,而不能继续进攻。】

    【但是,这个问题还要结合杨广的上一道规定:凡是军事进止都需要提前上报杨广,等待杨广回复。这可是给隋朝的军队挖了一个巨大的坑,以至于原本能够夺得的城池最终没能落入隋朝手中。】

    【另外,就是关于粮草的问题了——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人带兵出征,士卒都自己携带着百日所需地位粮草,以及作战和行军所用的排甲、枪槊、衣物、火幕、戎具,这些东西加起来重量超过了三石[注],士卒根本无法负荷。】

    【于是,军中出现了丢弃粮草减轻负重的现象。】

    【作为将领,宇文述等人当然知道粮草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又做不到减轻士卒的负重,于是干脆下令:遗弃粟米者斩!】

    【但是负重不减轻,士卒根本无法前行,于是大家干脆偷偷挖坑掩埋粮草。】

    【最终,才走了不到一半路程,粮草就快要耗尽了——抵达高句丽城池附近后,高句丽将领发现隋朝士卒面有饥色,于是利用这一点大败隋军:宇文述本人领兵三十万五千,最终回到隋朝的,只有两千七百。】

    【同时,携带而去的各种物资,“资储器械巨万计”,也全部丢失。】

    【另外,从水上突袭高句丽的隋军也大败,精兵四万生还者不过数千。】

    ---------------

    按照资料,1石=4钧,1钧=30斤

    隋朝初期的一斤=如今的668.19g,一石668.19*30*4=.8g=80kg

    隋朝末期的一斤=如今的222.73g,一石222.73*30*4=.6g=27kg

    唐朝的一石=54kg

    然后士卒负重三石,也就是240kg,或者81kg,或者取唐朝的162kg

    这重量……就算算上马,马理论上能够负重自身体重的大约20%……

    我国现在单兵负重分为战斗负重=16kg、行军负重=20千克